打从喜好上了拍照,我就选择了拍摄古建筑
随着城镇化进程,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批批居民相继搬进了新民居或楼房,那些承载着人们影象和发展烙印的老井、老屋子、老街道、老村落等,正在不断消散。
如何使承载历史的古民居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得以合理保护,并使其文化精髓薪火相传?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怀着对古民居建筑无比敬畏的心情,开始了这个专题的拍摄。
在5年多的韶光里,我先后走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13个村落镇,拍摄了1.8万幅古民居建筑的作品。
我从中精选460幅,出版了《守望——中国古民居建筑拍照作品集》。

甘孜仿古建筑设计报价单 建筑法规

现与大家分享一些我拍摄古建筑的履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西晋中市乔家大院静怡院。
王进勤 摄

01

记录“真实”

01确定拍摄办法

针对不同的拍摄工具,我们须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须要选择不同的拍摄办法。
古民居建筑的拍照作品在网络和报刊上也看到过不少,有的因此较为沉重的感情表现古民居建筑乃至古村落的消逝的征象,有的因此沙龙的办法,为当地旅游开拓而拍摄。

通过阅读大量干系资料和文献,我选择了用纪实办法,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传统古民居建筑的经典之美与历史文脉,以吸引社会关注,达到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湖北恩施土司城土家吊脚楼螭吻。
王进勤 摄

02归纳总结特色

想要更有效率地进行创作,你须要理解和节制全国各地古民居建筑的现状、特点及地理环境,并总结归纳其共性特色。
纵不雅观各地各民族古民居建筑,风格互异,特色光鲜,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

一是十分看重居住环境,讲究依山傍水,前有明堂,后有靠山,山环水绕,天人合一;二是中国古民居建筑装饰,不仅在建筑组群上,还是在单体建筑的各个部位,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实现了建筑与功能、构造与艺术完美结合,充分彰显其匠心精神和美学代价,这是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基本外在特色;三是尊宗敬祖,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精神寄托的载体,这不仅表示在祠堂、神龛等上,古民居建筑的各个部位都彰显人们对先人、神灵、佛祖、瑞兽等的敬畏,对未来的祈祷和期望。
节制这些共性特色与个别特色后,大大提升了拍摄的成功率。

河北蔚县古堡式民居门楼。
王进勤 摄

03为作品建立构造

我把全国各地古民居建筑进行梳理,建立一个归纳构造体系。
我国原始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为穴居和巢居,新石器时期晚期开始涌现了木架构造。
之后,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居住的构造形式不断得到优化和发展。

总体上说,穴居演化成架构式民居建筑,而巢居演化成杆栏式民居建筑。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较大,传统民居构造形式也千差万别,多种多样。
从拍摄的角度我将其归纳为各地特色与民族特色两大类,细分为20个单元。
把每个单元作为一个专题拍摄,这样形成每个单元是一篇文章,汇总起来为一部书。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西栅景区水上戏楼。
王进勤 摄

04从不同侧面进行呈现

在详细拍摄过程中,我们要把稳专题的构造哀求,从不同侧面立体呈现各地古民居建筑特点。

一是用远景或全景呈现其建筑环境、现状全貌、建筑布局及人们对居住风水的讲究。
人们遇见新的场景每每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时须要镇静。
我每到一个地方,不急于拍摄,先不雅观察,探求制高点,或是登山,或是爬楼。
登山到达制高点后多用长焦或中焦镜头拍摄,爬楼过程中则多用广角镜头拍摄。
近几年有了无人机,航拍起来就更大略多了。
但是我还是坚持用相机拍摄,紧张是无人机拍摄像素低,画质跟不上。
二是用中焦段呈现建筑群的局部,可以更清楚地表现单体建筑。
一样平常来说,我习惯用变焦镜头,构图更灵巧一些。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承启楼。
王进勤 摄

三是单体建筑最显著的特色——譬如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喜洲白族“三房一照壁”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地方民居建筑的灵魂,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标志,是最须要去关注、拍好的。
四是拍好过渡照片和关联照片,如街景、公共建筑等,从不同侧面反响民居建筑的历史与文脉,如侗族、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还有徽州及江南水乡民居的祠堂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土家族吊脚楼祖师堂。
王进勤 摄

05看重构图,防止变形

用镜头再现古民居建筑,首先是要担保拍摄工具真实、准确、清晰。
因此,我在拍摄过程中,一样平常都用三脚架,光圈一样平常在f/11-22,同时尽最大可能担保建筑物不变形。

为此,我在拍摄中一样平常不用多重曝光,也很少用鱼眼镜头。
我的体会是,拍这类专题,不要想法太多,便是要认负责真拍好每张电影,充分表示照片的纪实与文献代价。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百间楼。
王进勤 摄

02

兼顾“艺术”

拍照作品与照片的差异,便是拍照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拍摄古民居建筑专题,如果仅勾留在调查式拍照,很可能照片呆板无味与重复雷同。
为处理好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我看重以下几点:

01变革角度

变革拍摄角度,如俯拍、平拍、俯拍等,能有效地改变景物呈现的特色,制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创造出视觉冲击力与新鲜感。

2015年我去山西里家山拍窑洞民居,绕村落一圈找拍摄角度,基本都是平视视角,觉得很平淡。
临结束时转头一望,我创造一个四合院窑洞院落就在脚下,俯拍一张很有视觉冲击力。

陕西米脂县东南常氏庄园。
王进勤 摄

02关注细节

我国古民居建筑充满匠心精神,建筑构件十分丰富且精美,如斗拱、雀替、悬鱼等等,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由于构件的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以是拍好构件,对表现主题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

广东省潮州市老城石湾陶牌楼。
王进勤 摄

03避开中午

我在拍摄时,一样平常是中午赶路,早晚拍摄。
这倒不是执着于晨昏时分那分外的光芒条件,由于专题拍摄量很大,任务重行程紧,不可能像参加影赛那样每张作品都“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但无论如何,避开光芒最强光比最大的时段拍摄,总会好一些。

如果受限于行程安排实在避不开,也可以考虑前辈室内拍摄,探求得当的光芒,或者拍摄受环境光比较小的“聚焦局部细节”型作品。

四川省宜宾市夕佳山民居内的垂花柱。
王进勤 摄

04利用环境

如何在拍摄的主体变革不大的条件下,冲破“千篇一律”的雷同感?最刀切斧砍的方案,便是利用好分外的景象和夜景等环境条件来呈现主题,如拍摄星轨、光轨、朝夕彩霞、雨丝等中的古民居建筑,让古民居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其不同的魅力。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甲居碉楼夜景。
王进勤 摄

除了分外的景象要素,环境中的其它要素也值得我们好好利用,比如说可以在前景处放上一束花枝,一丛树叶;当附近存在水体时,可以考虑利用倒影,或用慢门拍摄出流水的分外质感。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乡苗寨风雨桥。
王进勤 摄

中国有数不清的古代民居,5年的拍摄是远远不足的。
我会连续拍下去,用照片展示古民居建筑的俏丽和美好。

王进勤

秦皇岛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拍照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先后获中国拍照艺术展、中国古村落拍照大赛、“雪花杯”古建筑拍照大赛等的奖项,并多次入选国际拍照展。
2014年举办了《庄河印象》拍照作品展并出版同名拍照集。
2020年出版《守望——中国古民居建筑拍照作品集》。

本文原刊载于《拍照天下》2021 年 9 月刊

拍照并文/王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