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东南部区域,有一组红墙绿瓦的建筑群——“南三所”,清时还被称为“阿哥所”。
故宫古建筑群多用黄瓦,寓意皇权,而这里采取绿瓦覆顶,显得沉静而斯文。

南三所门廊

故宫绿色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从慈庆宫到南三所

皇子被称为“阿哥”,顾名思义,阿哥所和皇子关系密切。
清代官书《国朝宫史》中记载:“凡大内俱黄琉璃瓦,惟此用绿,为诸皇子所居。
”皇子们年事尚小,如成长之绿树,又如初升之太阳。
根据古人“五行五方五色”学说,五行之“木”位于东方,与青色对应,主成长;结合建筑功能,便形成南三所的建筑布局和色彩特点。

进入南三所门廊便是前庭;前庭院落以北,从东往西有三组并排建筑,分别称为东所、中所、西所,各所建筑布局与建筑样式基本相同。
南三所在历史上紧张为皇子的寓所,如明万历帝宗子朱常洛,清乾隆帝三子永璋、十五子颙琰(后来的嘉庆帝),清嘉庆帝次子旻宁(后来的道光帝),清道光帝宗子奕纬、四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七子奕譞等。
南三所在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称谓,紧张与建筑群的多次改建干系。
而居住在这里的皇子们,其人生主要大事之一,便是接管教诲,完成学业。

西所一进院

南三所在历史上有多个称谓。
《宸垣识略》记载:“撷芳殿在三座门北,殿宇三所……明曰端本宫,光宗青宫也;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
”《日下旧闻考》记载:“端本宫在东华门内,即端敬殿之东,前廷甚旷,长数十丈,左为东华门,右为文华门,光宗天子青宫时所居也。
天启末,懿安张皇后移居于此,名慈庆宫。
其外为徽音门,壬午八月,懿安移入居仁寿殿,因改为端本宫,以侍东宫大婚。
宫门前三石桥,盖大内西海子之水蜿蜒从此出焉。
”《养吉斋丛录》也记载:“三座门北,殿宇三所,覆以绿瓦,亦旧时皇子所居。
俗呼阿哥所或称所儿,中曰撷芳殿。
”在清代内务府奏销档中,也将南三所记为“东三所”。

三所、撷芳殿、端本宫、青宫、慈庆宫、阿哥所、所儿、东三所,这些名词均指南三所,而撷芳殿则详细指一进院正殿。
从位置来看,南三所位于故宫东华门区域,在东华门与文华门之间,三座门桥以北。
而三所多被俗称为“南三所”,很可能由于其位置处于故宫南部。

中所之撷芳殿

南三所的称谓,紧张因历史上多次改建而改变。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一月,慈庆宫建成。
明代官书《礼部志稿》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嘉靖帝命“将清宁宫存储居之地后即半……建慈庆宫,为太皇太后居”。
嘉靖十九年十一月丙辰,慈庆宫成。
慈庆宫建造在清宁宫后面,在当时紧张用于太皇太后的寓所。
而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万历期间皇太子朱常洛就在这里居住过。
据明人吕毖撰《明宫史》记载:撷芳殿为慈庆宫中的建筑之一。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慈庆宫更名为端本宫,紧张用于太子朱慈烺大婚前居住,原居住在内的懿安张皇后移居至仁寿殿。

乾隆十二年(1747年),端本宫被改建成了南三所。
《日下旧闻考》记载:“臣等谨按端敬殿与端本宫,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
”内务府奏销档记载:“查撷芳殿改建三所房间,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内兴工,次年工竣,迄今二十年未加粘修。
”即三所为乾隆十二年改建完成。
另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南三所三进院落之后又加盖了后罩房一座。
现存南三所建筑群,即为乾隆十九年之后的布局样式,各所由一、二、三进院及后罩房组成。

西所二进院

慈庆宫明太子险被刺

南三所曾发生过著名的“梃击案”。
明万历期间,太子朱常洛曾居住在慈庆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薄暮时分,河北蓟州人张差手持木棒,从东华门进宫,闯入慈庆宫,打倒寺人李鉴,欲刺杀太子朱常洛。
寺人韩本用叫来数人,捉住张差送审。
经审讯,张差招供:同乡马三道带他见寺人庞保、刘成,几人策划此事,且背后主谋为郑贵妃。

此案发生的背景为:万历皇后无子,皇宗子朱常洛为万历帝与宫女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与宠妃郑贵妃所生。
万历天子想立皇三子为太子,但遭到了李太后及朝中大臣的反对,李太后去世的第二年便发生了此案。
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的太子朱常洛,在繁芜险恶的环境中完成了皇子阶段的学习。

明代太子的学习,可包括启蒙学习和出阁讲学,一样平常以8岁为年事界线。
《国朝献征录》中提到“以国家旧制,东宫讲学不出八龄”。

西所三进院

朱常洛的启蒙学习地点为景阳宫。
明代官书《礼部志稿》“东宫冠读”,记载了明代太子启蒙学习的内容:皇太子年事甚小,不谙世事,因而没有严格的学习哀求,由内臣陪伴读书写字,并教授太子宫廷日常礼仪。
皇子启蒙教诲内容除了“动作举止悉导以正”外,还要口授《大学》《论语》《中庸》等内容,使皇子对儒家思想有初步认识;同时向皇子陈述天下民情、农桑、军务等内容,使皇子对天下事有初步理解。

《礼部志稿》“逐日讲读仪”记载了太子出阁讲学的日程:逐日早朝后(约为凌晨5点),皇太子去文华殿,读《四书》《五经》及史籍等,有侍读官伴读;在巳时(上午9点至11点),由侍讲官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再由侍书官教太子写书法,冬天逐日写五十字,别的逐日写一百字;太子回慈庆宫午膳后,或安歇,或学习骑射;每天晚上,太子须要“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

朱常洛出阁讲学地点为故宫东部区域的文华殿,其少年老成,处事委婉。
据《皇明通纪集要》记载:朱常洛在13岁时出阁讲学,他每次在文华殿学习时,都有一名讲官督导。
文华殿内讲案前有铜鹤一对,讲官进殿后,要在讲案前磕头,然后起身,立于铜鹤前,东西向站立。
有一次,一名讲官绕到铜鹤后面去了。
朱常洛便嘱咐内侍官“移铜鹤可近前些”,即移动铜鹤位置,以使得这名讲官站在精确的位置。
这种委婉蕴藉的提醒办法给了讲官下台阶的机会,并得到了在场职员的赞许。

朱常洛颖悟绝伦,各种学习问题对答如流。
讲官刘日宁讲“乱德”一词时,将其解读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并讯问朱常洛对该词的理解。
他以“颠倒是非”作答,言简意赅,概括准确。
讲官焦竑请朱常洛阐明《尚书》中“维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的含义,他以《中庸》中的“定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赐予的)来作答。
讲官董其昌请朱常洛阐明《论语》中“择可劳而劳之”的含义,他以“所谓不轻用民力也”作答。
这些绝妙的回答,引得讲官们叹服不已。

东华门区域的三座门及门前石桥

阿哥读书规矩多

清代的皇子教诲对尊师重教的礼节有着明确的规定。
据《国朝宫史》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七日,雍正天子谕令,皇子入学之日,首先“与师傅预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然后将书本笔砚在桌上摆好;皇子向师傅见礼时,师傅应受礼;如师傅实在不愿受礼,则皇子向师傅的座位行作揖礼,以表示对师傅的尊重;而师傅自然会心领皇子求学诚意,会存心教导皇子。

清代皇子的学习,一样平常从6岁开始。
《啸亭杂录》记载:“国朝定制,凡皇子六龄入学。
”道光帝第七子奕譞曾住在阿哥所,从6岁起在上书房读书达16年之久。
乾清门东侧、紧挨着乾清门的一排长房共七楹,靠近门廊处两楹为下屋,是皇子们的课间安歇室;别的的五楹即为上书房,为皇子学习的场所。

上书房及下屋

奕譞撰有《竹窗条记》,清代皇子的日常学习情形,可由《竹窗条记》知一二。
逐日卯刻(约早上5点至7点),师生到上书房。
随后,伯哩谙达、蒙古谙达、满洲谙达先后教皇子们拉弓、蒙语学习、满语学习。
“谙达”即为师傅或老师之意。
早餐韶光为辰初二刻(约早上7点30分)。
早餐后,皇子们温习旧文,学习新文。
午正(约中午12点)时分再用一餐,餐后皇子们学习写字,念古文,念诗。
年事稍大的皇子还需读《资治通鉴》,并练习作诗作赋,但不学八股文。

在一年的大部分韶光里,内廷皇子逐日未正二刻(约下午2点30分)放学;外府王公子弟则于午初(约上午11点)放学。
放学后,皇子们在南三所门廊内前庭院内练习骑射,由伯哩谙达教习。
前庭开阔,是练习射箭的适宜场所。
皇子们每年放假的韶光很少,万寿节及前一天、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共6天。

文华殿正殿

师傅对皇子的严加管教,亦可由《竹窗条记》看出。
每天两餐的饭菜,均由寺人送至下屋。
如果皇子的作业没完成,或因学习不好被罚写字、背诵诗文等,只有完成功课或者完成惩罚后,才能用饭,伺候职员不能敦促。
皇子读书时,经师傅许可,每天仅能去下屋安歇一两次,每次不超过一刻钟。
皇子们在读书间隙,或讲书,或谈论掌故。
未经师傅批准,不得去下屋,更不能出乾清门。
表现不好的皇子,师傅会罚背书、写字,或者罚站着读书。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