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博塔。上一次是1月份,他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的中瑞建筑论坛上作主旨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博塔特殊通过他在瑞士所作的项目来解释,在瑞士这样一个景象条件恶劣而且多山地区做建筑须要面临的寻衅和机会。
马里奥·博塔于1943年出生于瑞士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Mendrisio),26岁毕业于威尼斯大学建筑学院,曾参与勒·柯布西耶事情室项目,亦曾与路易·康互助,深受当代主义大师言传身教之影响。自1970年创立事务以是来,马里奥·博塔作品无数,遍及欧、亚、美三洲,既因当代形制广获应和,亦借地区传统深意独藏。
在世界有名建筑师中,博塔属于颇为高产的那类。在他五十余年的设计生涯中,他的项目多达700多个,涵盖了建筑、景不雅观、室内、产品、装置、舞美等等。
近些年来,博塔逐渐走出欧美,越来越多的亚洲地区可以见到他的作品。譬如位于首尔的LEEUM三星美术馆,上海衡山路十二号酒店,北京的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以及正在培植中的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新校区,南昌有一座关于陶瓷的美术馆,银川有一座清真寺和酒店等等。
来自提契诺的瑞士南方建筑代表
穿梭在提契诺的时候,来自瑞士外洋形象委员会的事情职员伊瓦娜会时时向我们指着或近或远的某栋建筑,说那便是博塔的设计。在博塔的家乡,坐落着他大大小小的作品,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而且他的建筑事务所就设在自己的家乡——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大区的卢加诺市。当我们问他,你为什么选择把事务所开设在自己家乡,博塔的回答很干脆:“我就出生在这里,我没有选择,只是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就这么大略”。
博塔建筑事务所
对付瑞士建筑来说,提契诺之于博塔还具有建筑史学上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是提契诺建筑师们登上国际舞台的期间,而马里奥·博塔是个中最负盛名的个中一位。博塔与奥瑞利奥·加尔菲迪、卢瑞·斯诺兹等当地建筑师被称为“提契诺学派”。在建筑批评领域,“提契诺学派”的建筑总是表示出对付活力的高度肯定,表达了建筑领域的乐不雅观主义,这正与城市里的鼓噪和混乱相呼应。
建筑师朱竞翔在一篇简述瑞士建筑的文章里谈到,瑞士建筑的主流表述很大程度上为德语区建筑所界定,也因此,以博塔为代表的南部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学派”则显得位置独特,带有某种从边缘突围的意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塔也是当前瑞士提契诺地区主推的一位建筑师。“南方也总得有一位代表”,参访时,我们几位专门从事建筑类媒体的老师说。
最关注中国年轻建筑师的作品
来到博塔的建筑事务所时,接待我们的助理宝拉女士见告我们说博塔正忙着和事情职员商谈事情事宜。只管在1月的中瑞建筑对话论坛上,我已经见过这位久负盛名的建筑师,但是来到他的日常事情环境,才真正见到博塔事情的状态。事情中的博塔给我的印象便是他的劳碌与激情,让我想到在一篇访谈中,他讲到1969年在威尼斯,他末了一次见到老师路易斯·康,康小声在他耳边说道,要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你就得不断地事情、事情、事情……
当他终于忙完手头的急事,博塔接管了我们的采访。出生、发展在意大利语区,从前在威尼斯受教诲的经历,都让博塔言谈举止表现出光鲜的意大利地中海式的激情和个性。比如当他碰着他不喜好的问题时,他就会断然地谢绝,而当他滔滔不绝用母语意大利语和你说话,并伴随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时,你会想到是的,印象中的意大利人便是这样的。
在被问到在设计欧洲以外的作品时,他如何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当地文化传统、环境相折衷的时候,博塔回答说:“最紧张的宗旨是为这座城市设计的,必须要有这个城市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由于这个是博塔的作品,就设计成我要的东西。”
而在被问到在中国做建筑有没有什么特殊须要考虑的成分时,博塔谈到在中国事情必须要学会根据当地施工技能水平来调度设计方案。比如在大部分情形下利用混凝土来做建筑每每更随意马虎。这里的施工方对柱子、圆球都很懂行,但是对付用钢筋混凝土来塑造不规则形状体就比较缺少履历。只管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天下那样经历先锋实验浪潮,但是全体建筑行业基本上跟全天下都差不多,迅速随着潮流而蜕变着。“最大的差异是中国人比较过度考虑这栋楼的商业用场,但我以为我是为这个城市设计的。我带过去的是欧洲的风格,但我非常看重和当地的人的互助。”
博塔还以他设计的清华大学美术馆为例进行相识释:“这个博物馆不是独立的,是和全体大学校区连在一起的。不只是陈设作品、展览的部分,而且是学生们可以一起聚会学习的部分。如果你们有韶光的话,可以去清华看一下这个作品。”
有一个问题是在场的们都很感兴趣的,便是博塔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与瑞士文化或他的故乡提契诺以及他的发展经历间的关系。对此,博塔没有给出完备的答案,只是暗昧地笑着回答说:“对我来说,童年景上进程中该当有一些影响,但我也很难详细说清楚这种影响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没有说有一个人对我有特殊大的影响,所有的建筑师都是一样,都是从人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但是每个建筑师都是唯一的独立的,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博塔也承认,他在威尼斯跟随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学习的时候,确实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们所有的作品已经影响我五十多年了”。
在博塔的秘书送给我们的资料里,有一篇博塔自己撰写的关于他设计的代表作之一“石头之花”餐厅的阐述,从这篇文章里或许能瞥见一丝他的发展和影象与他的作品间的奇妙关联。这座餐厅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界之间的杰内罗索山山顶,全名叫Monte Generoso餐厅,之以是被称作“石头之花”是由于其形状就像一朵绽放的石头花。在这篇文章里,博塔写道,登上山顶仰望无垠的天空是人类永恒的希望,而当他有机会在这座山上设计一个餐厅的时候,这种希望变得愈发真切。“这座山让我想起我的青春时期:在夏天夜里,我和朋友们会在杰内罗索远足露营,太阳升起时我们会爬到山顶,感想熏染冉冉升起的太阳的宏伟景象”。
“石头之花”餐厅
“石头之花”餐厅草图手稿
让人惊喜的是,博塔对中国建筑师的评价很高,他说在全天下的建筑界里,他最关注中国年轻建筑师的作品,以为他们特殊厉害。为了进一步求证他是不是由于面对一群中国而故意说好话或开玩笑,我们还问他详细对哪位中国建筑师印象深刻。博塔说在今年年初在北京参加中瑞建筑对话的时候,建筑师王辉让他印象深刻。“我以为他比我更厉害。实际上在北京,已经有非常强的建筑师了。”
不授课的建筑学教授
从博塔的建筑事务所出来步辇儿约十分钟旁边就可以到达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这所建筑学院属于提契诺大学,创建于1996年,博塔是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还亲自设计了校园内部的建筑师戏院。
建筑师戏院内部
据带领我们参不雅观的一位教授先容,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在传授教化过程中,采取艺术设计事情室与技能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授课办法,探索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研究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干系议题。这所学院授课措辞为意大利语,英语为第二事情措辞。这所学院招收建筑学研究生,但录取数量极为有限,每年环球范围只录取25人。
在这次行程中,我们碰着一位韩裔建筑设计师。巧的是,他从前就毕业于这所建筑学院。他在韩国出生终年夜,如今已经在瑞士定居二十多年。他向我讲起他分缘际会进到这所建筑学院的“猖獗”经历。
“哦,那是一个非常长而且猖獗的故事。我在韩国的时候,中学成绩很差,以我的成绩肯定考不上韩国的大学。然后高中一毕业,我就当了背包客,跑到日本旅行,那时我对艺术特殊感兴趣。然后等我到了日本,我创造日本的很多搞艺术的都是欧美留学回来的,那我想,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欧美呢?就这样我去了欧洲。先是到了意大利。等我到了意大利,在书店我创造,有一整排博塔的书,我身边也有很多人都在讲起这个人的名字。我就以为这个人很厉害,他们说博塔刚在门德里西奥办了一个大学,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去了这个学校。我到了那儿才知道,那是一所建筑学校。第一年,我也不会意大利语,上课基本都是懵圈的。”
只管有很多毕业生会被外界说成是博塔的学生,但据博塔自己说,虽然他创建了这所建筑学院,但另日常平常并不亲清闲那里授课。而在被问到他希望通过这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建筑人才时,博塔说:“我希望发挥他们自己具有的潜力,当他们须要我给出一些辅导,我会给出一些建议,但我不会特殊刻意去培养成像我这样的人,我认为每个建筑师都该当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点特殊主要,特殊是在设计和艺术界。”
大师的风格都是统一的
在提契诺州的门德里西奥大区,我们参不雅观了博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莫尔比奥中学,这所学校建于1977年。这所中学在建筑史学界被称为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也是提契诺学派崛起时的早期代表作。
卖力接待我们的该校老师专门向我们先容了这所中学的三宝。一宝是外墙的蓝色。“上第一层颜色的时候,博塔来工地巡视,来看的时候,他说这个颜色你千万不要改,这个便是我想要的颜色,以是这个墙就留下了只上第一层颜色的效果。”外部抢眼的蓝色与粗犷的灰墙交相照映,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动。
莫尔比奥中学外不雅观
第二宝是传授教化楼内部的透视效果。陪同参不雅观的建筑人士对我说,建筑师们都喜好玩这种透视。
莫尔比奥中学内部的透视效果
第三宝是顶楼天花板的采光系统,可以开也可以关,开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采日光。我们还看到顶楼天花板的透风系统采取了蜂巢状的设计,这种设计在博塔其它作品里也可以见到,比如位于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的建筑师戏院也采取了这种透风设计。“大师嘛,风格都是统一的。”建筑专业的小伙伴说。
在参不雅观博塔的作品的途中,我们创造他作品在其它元素方面的共同之处。比如圆形主题。由他设计的位于建筑学院里的“建筑师戏院”外不雅观便是圆形。而与之类似,他更有名的作品诸如西雅尼大街住宅办公综合楼、艾维大教堂等都采取了圆形建筑。当然,圆形要素也绝非博塔的个人标签,实际上,圆形在建筑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古罗马时期。按照建筑史家们的说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看重精神需求,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不再成为时尚。博塔喜好在一个限定的长方形广场加入带有横线的半环形或圆筒体,以此强调“返回原点”,这是作品中他常见的纪念性对称构图手腕的主题表达。
本文参考引述了下述资料:
《凝固的艺术:当代瑞士建筑》,雅克·卢肯、布鲁诺·马尔尚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详细精神:瑞士现当代建筑》,朱竞翔,有方空间
《调和当代性与历史影象——马里奥·博塔的建筑空想之境》,支文军、戴春、郭小溪,《建筑学报》,2018年第13期
《马里奥·博塔》阿莱桑德拉·科帕 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马里奥·博塔》支文军、朱广宇 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An Interview with Mario Botta. The Ground. April3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