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西安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巍然耸立着一座钟楼,华美庄严,见证着古都的繁荣与变迁。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央,以气势宏伟、构筑风雅、色彩艳丽著称,是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全的钟楼,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建筑设计剖析 住宅建筑设计

西安钟楼(图自图虫网)

中央地标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南北城门正对,位处城市中央。
因楼上悬有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被命名为“钟楼”。

其后百年,西安城不断扩建,城市中央逐渐东移,钟楼日益偏离中央地带。
明万历十年,由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钟楼整体被迁徙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钟楼建成后,一来地处城市制高点,可以起到一定的军事掌握浸染;二来承担起司晨报时的职能,逐日击钟报晨,声鸣百里,提醒人们按时开启新一天的生活作息。

西安钟楼历史源远流长(图自图虫网)

至清代,朝廷先后三次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的整修。
抗战期间,钟楼由于阵势高,还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

新中国成立往后,钟楼受到妥善保护和高度重视,多次接待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和浩瀚中外著名人士。
国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高质量的修缮,如加固楼台基座、增长栏杆、拆换地板、装置鎏金顶等。
1953年,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成立,进一步加强了钟楼的日常保护和管理事情。

如今,西安钟楼虽然已经失落去了昔日的报时功能和政治象征意义,但仍能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培植艺术,成为西安城市的中央标志和永恒的空间坐标,悄悄展示着古都千年气韵和魅力。

响亮钟音

晨钟暮鼓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征,意义非凡。
而西安钟楼之钟,初为“景云钟”,独具匠心、由来已久,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唐景云二年,景云钟铸成,唐睿宗李旦亲自撰书铭文。
钟高二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贯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不雅观景龙不雅观(后改称迎祥不雅观)所用。

安史之乱,迎祥不雅观化为灰烬,景云钟也被废弃。
直至明代,西安钟楼重修,景云钟得以再度面世,悬挂于楼中,响彻西安百余年。

可惜的是,在钟楼东迁后,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末了,钟楼只得另换他钟,以铁钟替代景云钟。

夜景下的西安钟楼(图自图虫网)

民国初年,钟楼白天不再打钟,只在晚间按更点报时。
报时人荡起用两根绳子吊着的直径约八寸、长丈余的横木,用力撞钟,在全城响起洪亮、悠远的钟声。

1928年后,钟楼不再撞钟。
直至1996年,西安市决定仿制景云钟,其外不雅观与原钟近似,通高两米多,重六余吨。
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洪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

1997年1月30日,沉寂多年的晨钟再次在古城西安响起。
现今,该仿制钟悬挂于钟楼的西北角,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以祈福安然。

建筑珍品

西安钟楼通高三十六米,整体以砖木构造为主,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
其布局技能既运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能的改造,呈现出范例的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

最底部的方形基座以青砖、白灰砌成,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可与外廊相通。

基座之上,为两层木构造楼体。
其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着碧色琉璃瓦。
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各层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精美繁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西安钟楼气势宏伟(图自图虫网)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构造,由斗栱支撑。
金顶起因铜皮包裹,内为木质材料,后换成用真金锤成的金箔薄顶,华美秀美。

无论是形状或构造,西安钟楼都堪称中国的建筑典范和艺术珍品。
尤其外部攒尖顶式的设计布局,不仅增加了建筑形制的都雅,还可以缓和雨水顺着楼檐着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充分表示了中国古代公民的高超聪慧。

“长安城内大街中,势入云天宝阁雄。
”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岁月,西安钟楼稳固如山,壮不雅观宏伟,一砖一瓦尽显传统建筑之辉煌风采,抖擞出夺目光彩。

来源: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中心电视台 陕西日报

本文部分图文网络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