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书息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慕尼黑工大访问学者,荣膺国际建协罗伯特·马修名誉提名奖。其传授教化及建成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建协(UIA)奖,如首届UIA建筑教诲创新奖、首届UIA康健创新设计奖、UIA开放与原谅建筑奖以及国际建协与联合国人居署发起的UIA2030可持续建筑奖,UIA巴库国际建筑奖;此外还获亚洲建筑师协会特殊奖、金奖等,并曾获AH国际建筑奖名誉提名及AH建筑奖中国区总冠军、WAF天下建筑节工程设计大奖、WAN金奖、A+Awards年度大奖、教诲部精良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亦在国际、海内SCI一区期刊等主要期刊揭橥近150篇学术论文。
讲座内容
讲座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以碳为抓手的培植思想在城市和建筑研究中的发展脉络。该部分以1970年代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城市碳循环剖析图为切入点,深入磋商了城市和建筑活动中的碳循环路径,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设计在不同历史期间的关注点演化:从关注硬技能体系创新到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
讲座第二部分通过四个案例展现了国际上来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多元性。
案例一
案例一来自普利兹克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雷设计的布基纳法索学校和附属建筑。该案例在贫穷掉队的地区实践了老一辈可持续建筑大师哈桑·法赛利用当代技能改良传统工艺的做法,以低廉的造价和大略单纯的工艺实现了景象适应性。
案例二
案例二同样来自普利兹克奖得主——L&V事务所。他们的实践位于法国,传承了许多源自上世纪60年代经典建筑物理事理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遮阳、自然透风等被动策略的景象调节浸染。个中有两个设计谋略颇有启示:一是将大略单纯的帘子作为景象防护的樊篱,在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增加了一道缓冲层;二是故意识地将植物纳入建筑体系中,让植物成为双层表皮立面之间的一层景象调节樊篱,并与建筑的基本围护构造进行整体设计。
案例三
案例三为挪威石油办公楼。该项目不仅集成了光伏一体化屋面、海水源热泵等主动式技能,也关注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相应。设计方案充分利用了自然透风和自然采光,还通过办公空间外的景不雅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
案例四
案例四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学院新楼。该项目由Transsolar公司卖力环境能源咨询。在同样采取光伏系统、外遮阳和自然透风等策略的根本上,该项目结合新加坡的景象特点,将空间分为全空调区、部分空调区和非空调区三类,进行精准掌握。个中,非空调区紧张通过自然透风和遮阳构件调节室底细况;全空调区占比不高,是知足当代人舒适哀求的精准掌握的空间环境;部分空调区则通过空调与风扇共同进行微景象调节。分区掌握的设计谋略极大地降落了空调负荷,从而减少能源耗费、降落了建筑全生命期的碳排放。
讲座第三部分详细磋商了一种碳排放量较低的建筑材料——砌块在实践中的运用。宋晔皓教授先容其带领的素朴事情室的部分砖建筑设计实践。这些项目结合科学事理进行设计创新,通过遮阳、自然透风、自然采光以及生物景象缓冲层等设计谋略,以建筑本体办理室内微景象的调控问题,在掌握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了建筑空间的舒适性。
结语
聆听了宋晔皓教授精彩的专题报告后,大家反响热烈。本期讲座展现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多元性、低碳排放建筑材料的运用实践,不仅为“双碳”发展供应参考路径,也为今后推动绿色可持续建筑高质量发展供应新启示与新思路。
接下来,“共筑京彩——经典建筑设计”系列讲座也将连续分享更多方案、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本内容由城市设计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