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天下》为此专访了LCD设计团队带头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于雷博士,为读者首度揭秘3D打印“墨荷Black Lotus”背后的故事。
LCD设计团队合照
重逢“墨荷”
“墨荷 Black Lotus”是LCD设计实验室为上海设计双年展设计并建造的一个Pavilion装置,它通过空间打印的办法,以碳纤维作为材料(墨线),以机器臂作为画笔,在三维空间里勾画出一幅当代的三维水墨画。
“墨荷”设计观点图
墨荷为江南常见,花色墨紫,平瓣内曲,日晒叶展,花开色紫中透墨,黄色花心外露。加以绿叶衬托,犹如墨色荷花亭亭站立墨池。于是墨荷为江南文人所爱而入画。古有八大隐士的墨荷艺术独步古今,以笔墨取胜;后有国画大师张大千,1945年6月完成一幅四屏丈二墨荷,创下了历代水墨画荷花之尺幅记录。作为一次设计创新的大胆考试测验,如何以“新笔”和新材料新技能入画?如何衔接四百年前江南文人之意趣,通过当代的手段来创新和还原?如何使得二维纸面之画跃动到三维空间,成为新的体验?以下为访问实录。
《3D打印天下》:请大略先容一下“墨荷Black Lotus”的创作团队和创作背景。
于雷:LCD设计实验室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这次的作品“墨荷”也只是我们的研究内容之一,由于我们之前在北京设计周和上海DADA展上我们都做过一些三维打印和机器人建造内容的展示。比如VULCAN (火山) 3D打印Pavilion装置, 冲破了吉尼斯记录,成为天下最大的3D打印建筑构造。数字建造是我们团队的紧张研究方向之一。
“墨荷”这个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结合机器人技能和3D打印技能,以及建筑学上的构造性能优化,还有一些数学算法、材料学研究、几何学研究方面的事理。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我们的理念是在展览过程中进行建造,而不是像其他项目在展览中已经是一个成品的办法。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获吉尼斯记录的大型3D打印装置VULCAN
《3D打印天下》:您能先容一下“墨荷Black Lotus”的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吗?
于雷:Black Lotus的意向来自于荷叶,及荷叶的支撑和叶脉构造。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征象,“荷叶”在我们专业上便是一个单点支撑、悬挑构造,它便是靠一根茎向上蔓延,蔓延的构造逻辑是抵抗地球引力,成长方向符合力学哀求,和建筑学方向上的构造观点是非常相似的。生物形态和建筑构造形态两种理念结合,天生了“墨荷”这一个主题。
“墨荷”超过了两个时期——张大千时期利用笔来作画,我们利用机器臂和3D打印来作画,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新的表达办法,可以用玄色的材料来相应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画,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当代技能和艺术的表达。
三维打印技能目前在大尺度繁芜空间的营造中很少有人问津。人们所理解的三维打印产物每每拘泥于一些摆件或者小日用品。LCD的设计师们在新的设计技能和建造技能的支持下,希望对三维打印技能有进一步的创新运用。
《3D打印天下》:“墨荷Black Lotus”这个作品的详细创作过程是若何的?期间碰着和占领了哪些难题?
于雷:这个作品实在是我们之前在北京设计周展出的VULCAN和蚕丝混凝土艺术装置的作品创意的一种延续,通过力学、空间、几何、数学算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设计方法。这次我们是带着一种寻衅技能的心态进行的创作,机器人、空间和3D打印如今在全天下很多设计团队占领的一个难题,我们在这个方面孔前已经有了大约两年韶光的积累,这次想要通过这次机会去寻衅一下这个难题。
它的寻衅在于,如何在回响古老水墨意向的同时,通过精准的掌握,数字编码,设定机器臂移动的路径,犹如画笔随韶光的游走,不断的添补勾勒出Pavilion的形态。路径掌握的难点,还在于必须事先考虑设定好构造的受力次序,使得全体形态通过一个成长的办法洞开。它包括了一些纯技能上的运用,比如机器臂空间轨迹的方案,这是非常难的,我们用人手可以进行一些智能性的判断和一种履历性的判断,但是利用机器人则不具备智能性,以是要在程序上对一些实际情形进行预判,尤其我们利用三维立体的这种天生方法,有机器人的机器手,要避免和已经完成的部分产生碰撞,这个过程要在一种非常严谨的程序下才能够得以实现,这是难点之一。其余,3D打印的材料、固化、连接等基本要素要纳入考虑,所谓的机器人空间打印,实在是一种新的天生办法,我们这样来进行制作,不再是一种平面性的累积,而是一种空间性的成长。
《3D打印天下》:这次在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周进行展示您有什么期待?
于雷:原来估量的是在上海艺术设计展搭建完全的作品,但是结果只是打印了根茎部分。我们设计的“Black Lotus”平面呈现荷叶状的类圆形,直径8米,高5米。由于当时现场条件不太具备,好多零配件没有及时到位,在设计周开幕的时候只是演示了机器人的手臂动作。我们准备在北京连续制作墨荷的零件,紧张是网络部分,便是空间打印的部分。
我们会陆陆续续地在北京这边天生,在上海进行组装。由于这个展览韶光比较长,到3月份才会结束,我们希望不雅观众能看到“墨荷”这个作品是如何详细天生的。我们希望将这种随韶光成长的办法作为实时打印装置的过程演出,成为上海设计双年展的一个吸引"大众参与、体验的活动。
《3D打印天下》:您对利用3D打印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有什么意见?是否会延续这种3D打印制作的观点,去创作其他一些作品?
于雷:3D打印追求快速天生,比传统天生速率要快但是还是先对较慢,动辄好几天。我们希望能快地设计成型,这种想法紧张以空间组织构造为条件,它对大尺度、大的构建来说是非常故意义的,这是我们建筑学对3D打印更感兴趣的一个方向。很少有机器能够做到这么大尺度的3D打印,本钱价格也会很高,以是我们把这个观点植入到机器臂的利用当中,利用近期人空间操作的精准性来达到3D打印和建筑、工业相结合的一个领域。对实际生产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希望作出更多更大尺度、更丰富的一些作品。设计圈对这种比较新颖和具有寻衅性的项目在家当转型、未来发展、工业设计方面的上风都有迅速的反应。
设计团队简介
LCD设计实验室,UTSC(中国科学技能大学)
团队成员:于雷、徐丰、刘利刚、刘中远、肖赛、黄一江、宋果鲜、赵紫融、马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