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22日电 题:咋从分分钱中攒“大钱”——重庆一位“70后”新农夫的“种粮经济学”
新华社李松
全国屯子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人专业互助社示范社……一块块奖牌挂满了蒋丽英办公室的一壁墙。“如果我不种粮食,哪能得这么多名誉。”蒋丽英说。
在秋分前,蒋丽英种的稻谷大部分已归仓,还有少数摊晒在自家晒坝上。在晒坝一旁,搬出两条板凳,这位1977年出生的新农夫,讲起了这些年的创业进程。
前10年在城里,搞美容美发、做糕点;后10年在屯子,先种花生、核桃,后栽水稻,这是蒋丽英过去20年的创业简史。
蒋丽英家住重庆梁平区碧山镇,自小家境一样平常的她知道,靠农业求生活不随意马虎。“你问我明知会吃苦,为啥还要回屯子?缘故原由也挺大略,首先是城里奇迹碰着了瓶颈,想发展也很难;其次我始终以为搞农业也有出息,这是片‘蓝海’,越早回来可能越主动。”
不少人眼里,在重庆这样的丘陵山地种稻谷,是浩瀚农业项目中最不划算的一种。
“但种稻也有自己的上风,一是价格相对稳定,不用担心收益大起大落;二是良种、良法比较成熟,抵抗磨难的能力更强。”蒋丽英说,“用我们本地话讲,种稻挣的是分分钱,但分分钱攒多了,不也是‘大钱’吗?”
咋从分分钱中攒“大钱”?蒋丽英有自己的“种粮经济学”:
一讲规模效益。目前,蒋丽英自己的核心基地有2000亩。“靠着规模去议价,能降落种子、化肥等本钱。以我们大量利用的水稻良种‘隆两优1212’为例,这一品种市场零售价60元/斤,我们的团购价是50元/斤。单是这一项,每亩地能节省近40元。”蒋丽英说,统一品牌、规模发卖,也能让每斤粮发卖价赶过四五分钱。别小瞧这些分分钱,每亩地200多元的纯利润,便是这样“抠”出来的。
二靠技能创新。从水稻育秧、机插秧、人工喷洒药剂,到无人机播种、洒药……蒋丽英手里的“农具”不断更新升级。
当初,当蒋丽英把无人机背药箱,飞上天洒农药的小视频发到朋友圈时,在当地还引起不小的反响。许多老农人说,哟,田还能这样种?
蒋丽英说,人工背药箱防治病虫害,一人一天最多30亩,一台无人机一天作业300多亩,这便是差距。“管用、高效便是硬道理,是好东西谁不愿意用呢?”
三要学会和农人共赢发展。除了直接流转地皮种粮,蒋丽英还组建了劳务队,帮农人代耕代种。“这可是我种粮新的增长点,短短两三年韶光,水稻社会化做事面积就增加到近两万亩。”蒋丽英说,为啥这块业务增长迅猛,便是由于切中了农人种粮的“痛点”。
“你问农工资啥乐意把地皮交给咱来种?就两个字:共赢!
”蒋丽英说,水稻“耕、插、防、收”全过程,我们全部能包完。通过供应种稻社会化做事,劳务队盘踞了规模种粮的市场,农人也能从繁重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双方各有所得,这块市场就越来越广阔。
“前面讲的3条都是这几年的履历之谈。但实在要种好粮,最基本的履历,还是吃苦刻苦。”蒋丽英一边和聊,一边目光已转向准备下地犁田的父亲。
“我爸将近70岁的人了,还是闲不住。稻谷刚收完,他就想着犁田夯田坎,准备蓄冬水田了。喊他歇一下,也是不听的。”蒋丽英说,父母这一辈对地皮有感情,也给自己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蒋丽英也是闲不住的人。“等把今年稻谷交库卖完,我也准备出门去稽核农业物联网技能。往后把这项技能引回来,人坐在家里也能看清楚每块田的情形,植保、病虫害防治就更方便高效了。”蒋丽英说,这些年国家种粮支持政策越来越给力,栽种技能也不断推陈出新,她对坚守粮田、种出好稻越来越有信心。
任务编辑: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