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江西省鹰潭市,将于当年的年底举办第三届国际玄门论坛,为了承办这项国际性的盛事,鹰潭市决定在龙虎山重修于上世纪30年代毁于大火的上清宫,作为活动场所。龙虎山玄门协会辗转联系到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央,3月,中央的副所长崔光海和项目卖力人陶金一道,来到了龙虎山,为上清宫的复建出谋划策。在此之前,陶金已经设计了包括茅山德祐不雅观在内的数座道不雅观。
在上清宫的旧址上,二人创造了一些翠绿色的琉璃瓦,琉璃瓦在赣北红地皮的衬托下,格外显眼。老北京人对这种色的琉璃瓦绝不会陌生,但这种绿色的琉璃瓦涌如今鹰潭,其实奇怪——这类的琉璃瓦,本是皇家规制,在北京之外十分奇异,更迥异于江西其他地区的道不雅观形制。要知道,在帝制中国,礼教和仪轨是极其严格的,僭越位阶兴修土木,那可是去世罪。那么,皇家规制的琉璃瓦,为什么会涌如今江西鹰潭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回到清雍正年间。但在此之前,还必须讲一讲上清宫的历史。
上清宫出土的各色琉璃瓦,本文图片如无解释,均由鹰潭龙虎山上清宫考古队供应
“百神受职之所”
早在东汉和帝期间,鹰潭龙虎山地区就有了玄门活动。据历代《龙虎山志》记载,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龙虎山结庐炼丹,建“天师草堂”。魏晋期间,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还居龙虎山,建“传箓坛”。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并改传箓坛为“真仙不雅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真仙不雅观”为“上清不雅观”。宋徽宗又于崇宁四年(1105年)将上清不雅观迁址于本日遗址所在地,并在政和三年(1113年)将“上清不雅观”升为“上清正一宫”,此时,大上清宫已初具规模,文献记载“时宫中学道者常数百人”。之后,大上清宫屡经兴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御书“大上清宫”匾额,大上清宫由此得名。
与中国其他的道不雅观比较,上清宫的主要性在于,它是皇家所认可的,掌管全国玄门事务乃至地方宗教和民间敬拜的皇家道不雅观。根据陶金的先容,在古代,“忠孝节义,去世而成神”。假设某地的一位乡贤去世了,老百姓逐渐把他供奉成了神,逢年过节还要拜他祈福。但不是每一处的乡贤都能成为地方官府所承认的“正神”,这些地方主座自幼饱读儒典,常常会认为这些是“怪力乱神”的“淫祀”(指不合礼制的敬拜,包含了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必须禁止。根据我们所能节制的文献,龙虎山天师扮演了调和官-民关系的角色,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历代天师皆由天子敕封)来在上清宫举行醮典,为这位地方神明参受法箓,使其归顺大道,从而成为能够造福一方的正神。被“授箓”后的偶像和神明,犹如进了“封神榜”,地方主座也能认可,进而许可当地百姓敬拜和跪拜。由此,龙虎山上清宫才被称为“百神受职之所”。自宋代以来,上清宫起到了平衡和折衷以儒家思想为崇奉核心的士大夫群体及老百姓对一些被儒家认为是“淫祀”的偶像崇拜的抵牾的浸染。不仅如此,龙虎山上清宫还是玄门正一道的祖庭,历代天师在此阐演道法。
羽士与天子的莫逆之交
历史的指针指到了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康熙天子与五十四代天师定立了一个规矩:每三年由张天师卖力,从龙虎山选派精良年轻的羽士来京担当“御前值季法官”。这些法官由天子养活,潜心修道,并全权卖力统统重大的宫廷道场。
到了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照例入京朝觐,一众即将成为“御前法官”的年轻羽士也相伴而行,个中一名来自松江的羽士娄近垣,时年38岁,最为天师本人赏识。娄近垣自幼出家,在江南水乡的道院中度过了童年。成年后,他学法于龙虎山上清宫大法师吴士行门下(康熙年间的第一批御前法官)。
一行人从龙虎山天师府出发,沿水路抵达了杭州府。然而天师却在杭州一病不起,病笃之际,张锡麟叮嘱娄近垣忠实侍君,以报国恩。张锡麟没有看走眼,娄近垣也没有辜负天师的嘱托,日后,他成为有清一代最有影响力的玄门宗师。
有清一代,皇权达到顶峰,但高强度的事情也给雍正帝的身体造成了极大危害。久病不愈之下,雍正开始乞助于羽士,这是十分罕见的。一方面是由于藏传佛教的强势,另一方面是有鉴于明朝天子好道误国的教训,有清一朝对付玄门普遍较为打压和排斥。而为雍正作法祈福的,正是娄近垣。多年的苦修,加上名师的真传,辅以恳切的祈福,雍正的病患居然真的好转了。
雍正由此与娄近垣结缘,在日后的交往中,他创造这位江南羽士竟能与自己谈笑风生,参禅悟道,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娄近垣医好了他的顽疾。终雍正一朝,雍正帝对娄近垣都颇多恩典,为其敕建殿宇、编辑语录,但雍正对他最大的恩典,莫过于重修龙虎山上清宫。在雍正的主持下,上清宫得以仿故宫建制,据《龙虎山志》中关于上清宫的描述,上清宫主体宫殿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分布在工字台基上,这种建筑形制是参照北京故宫乾清宫—坤宁宫的样式建造,形成了上清宫两宫十二殿二十四别院的格局。
雍正不仅重修了上清宫的殿宇,还专门为上清宫购置了喷鼻香火田,以便上清宫日后的运营掩护能够有田租来坚持。
是非成败转头空
雍正驾崩之后,乾隆对玄门多有打压,玄门的地位也逐渐衰落,到清朝末年,张天师和上清宫的地位早已是明日黄花。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上清镇,大上清宫遭到毁坏。但即便如此,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至大上清宫,依旧感叹上清宫“极宏伟”。
民国期间,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神祠存废标准》,拆毁寺院,攫取宗教财产,加剧了大上清宫的衰败。赣东北地区的农人运动对大上清宫也有所冲击。至1930年,几个托钵人于宫内生火取暖和,不慎失落火,大上清宫主体殿宇焚毁殆尽。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上清宫仅存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1954—1956年建筑鹰厦铁路龙虎山段,铁路横穿大上清宫废墟,兴修铁路挖出的基建废土将大上清宫主体基址掩埋。曾经的“百神受职之所”,天下玄门正一教的祖庭,就这样被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被鹰厦铁路一分为二的上清宫遗址
对这段历史谙熟于心的崔光海和陶金,在看到了诸多散落在田间的绿色琉璃瓦之后,当即建议有关单位暂缓施工,并展开考古发掘。鹰潭市的有关部门积极相应了这一发起,2014年6月,考古队正式入驻。经由近四年的考古发掘,大上清宫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青山依旧在
根据上清宫考古领队胡胜的先容,在结合考古调查、勘探结果,对照历史文献记载之后,基本可以认定,大上清宫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戳穿地层关系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不雅观特色的玄门遗址。
规模最大。
胡胜先容说,根据考古勘探初步推断,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探明18万平方米范围,并确定了部分围墙根本。考古发掘戳穿出上清宫区域的规模建制与文献记载完备吻合,特殊与据传为清代画家关槐所绘《龙虎山鸟瞰图》也能逐一对应。大上清宫在全国玄门宫不雅观建筑中规模可谓是压倒一切。此外,清娄近垣版《龙虎山志》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亲手御书匾额“大上清正一万寿宫”,而海内其他地方均称为上清宫,可见大上清宫规模在全国是之最。
上清宫遗址俯瞰
传为关槐所作的《龙虎山图》局部,其表现的是明代正德三年重修之后,雍正九年重修之前的上清宫,现藏于美国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陶金供图
等级最高。
胡胜表示,从建筑规制看,上清宫的主体宫殿都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分布工字连座台基上,这种建筑形制是参照北京故宫乾清宫—坤宁宫的样式建造,因此,极具皇家风范。遗址出土的文物纹饰丰富,特殊是建筑材料纹饰以龙纹居多,龙纹形态多达11种,龙纹的利用,将大上清宫与一样平常玄门宫不雅观区分开来。此外,从文物遗存看,大上清宫遗址遗存有一口元代制造的大铜钟,现放置于天师府内,铜钟重约9000斤,比故宫的铜钟少一千斤。
反响时期序列最清晰。
大上清宫遗址经由近四年的考古发掘,宋、元、明、清的地层全部被戳穿出来,地层叠压关系非常明晰,清理出宋元、明、清各期间遗迹、遗物,基本将遗址内主体建筑空间关系梳理清楚。从遗址的地层堆积以及遗迹的分布情形,再结合文献资料,考古队得出了大上清宫遗址自宋代以来,核心建筑由东向西推移,再以西为中央向周边扩散,形成了连续的发展脉络和规模不断壮大的过程。
不同历史期间的地层,澎湃新闻熊丰拍摄
末了是出土遗迹最丰富。
从目前戳穿的5000平方米范围来看,考古队共戳穿遗迹点有:阁1处、殿6处、门1处、院落2处、碑亭2处、厢房22间、不同类型排水沟2条、打水槽2条等,还有各种早期遗迹正在发掘当中。在目前玄门遗址中,如此丰富的遗存征象是险些没有的。
大上清宫沙盘复原图,澎湃新闻熊丰拍摄
胡胜表示,大上清宫是参照北方官式建筑建造而成的,但从现场发掘的情形来看,它既有北方的建筑特点,又有南方的艺术风格,既有民间的喜好风尚,又采取官式的建造法度模范。因此,大上清宫遗址无论从规模、等级,还是遗存、时期传承,在我首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清明时节,在考古队员高健的陪伴下来到考古工地,据他先容,目前考古发掘事情已经基本停滞,现在全体考古队的事情重心转到了文保和资料整理上面。高健坦言,考古队目前最担心的是遗址保护的问题,赣北地区夏季酷热多雨,冬季亦是湿润寒冷。四个春夏秋冬的风吹日晒,对遗址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危害。“上清宫遗址有其分外性,它是一个活态遗址,它所代表和承载的玄门文化,如今依旧在延续,如何在保护的条件下展示和利用它,将它尽早地展现给"大众,是我们急需考虑和面对的”。
参考文献:
陶金:《四爷的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的创造与探索》
娄近垣:《龙虎山志》,江西公民出版社,2006年
龙虎山上清宫考古队:《大上清宫历史沿革概述》
龙虎山上清宫考古队:《文物上报有关专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