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颇丰
早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丹东地区就有人类居住。1982年在东港市前阳镇山城子村落白家沟后山腰创造的前阳洞穴遗址,为研究旧石器时期晚期人类和黄色人种中的东亚人种体质特色供应了宝贵资料。2013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市共有县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239处,个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此外,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又创造了一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及近当代主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认定安家大院旧址、春日桥等市区内不可移动文物251处。
这里有西汉、隋唐、明清的古沙场遗址;见证列强入侵的日本碑、俄国坟;见证安东鸭绿江航运发达的东北最大的天后宫庙群旧址;见证安东国际地位的英美领事馆旧址;见证丹麦基督教文化进入安东的八道沟丹麦教堂、丹国医院;见证东北军阀历史的汤二虎楼旧址;见证日本文化侵略的历史建筑:安东放送局、安东日本新闻社、大和小学(原辽东宾馆)、朝日小学(原二中)、安东中学(现十九中学)、安东神社(锦江山公园);见证安东政治辉煌的历史建筑:文化宫(原设计为辽东省的主要会议中央建筑)、张闻天旧居等。
老建筑幸存无几 现状堪忧
随着城市培植步伐加快,我市很多老建筑都被拆除了。目前幸存的一些也有不少因无人修缮,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的状态。
兴建于1940年、竣工于1943年的末代天子溥仪东行宫,就文物保护代价来说,在我市该当是位列前茅的。然而由于缺少修缮资金,现在的溥仪东行宫,只剩下门前两侧雕有盘龙的立柱和已显斑驳的壁画还能看出它曾有过皇家寝宫的威仪;而作为市级文保单位、伪满洲国期间的“安东协和会馆(神社)”的历史遗存—劳动宫在很长一段期间靠出租来得到坚持其生存的收入。为了迎合商业需求,在出租期间外不雅观被改造得面孔全非;位于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落的殷家老宅也因年久失落修,呈现一片破败的景象。
虽然丹东的老建筑已经拆得所剩无几了,但稍可释怀的是,作为丹东末了一条老街—七经街,被近乎完全地被保存了下来。这条街上的建筑展现了“日居地”期间和日伪统治期间那段历史,建筑风格独特。邮政局、老电报楼和工行振兴支行等大部分老建筑都还在正常利用,如80年前它们矗立起来时一样;而之条件到的劳动宫,稍加修缮也可恢复原貌。
当然,我市另有一些保存相称不错的老建筑。如坐落于八道沟的原“安东省公民政府”大楼(从前为伪安东省政府,现为工行干校)、坐落于锦江山下的原“英美领事馆”旧址、坐落于珍珠路和经街的“英国楼”、坐落于鸭绿江边的“汤二虎楼”等。这些老建筑,真实地记录了丹东作为较早开埠的通商口岸在历史上的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