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2岁的杜春兰从出生起就住在青龙村落6社的一栋土墙房里。2018年,杜春兰一家住了近60年的土墙房被拆除、重修,住上了如今三层楼的“小别墅”。
“原来,我们家4口人住在70平方米旁边的土墙房里,室内简陋破败,厨房狭小、阴郁、湿润,厕所还是老式土坑旱厕,人畜混用,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我们住惯了还好,孩子们过年回家都以为未便利。”杜春兰说,现在她和丈夫两人住上120多平方米的新居,新居有3个寝室、2个卫生间,不仅宽敞,还干净方便,水、电、气都通上了,孩子们都说这里跟城区的屋子完备没有差别。
图为重修前的青龙村落太和场。 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落党群做事中央 供图
52岁的王晓琳是青龙村落本地人,从前和丈夫在外打拼,成了一名私营企业主,常年居住在重庆城区。2018年,在得知青龙村落6社将改造成人居环境示范点后,王晓琳便萌生了在老家购买一套“度假房”,周末节假日便过来住几天的想法。
2019年,青龙村落6社太和人家人居环境示范点建成,王晓琳如愿住进了她的“度假房”,这一住便是4年多。
图为重修后的青龙村落太和人家人居环境示范点。 杨梦逸 摄
“我们本来只是想着节假日过来住几天,当作度假。结果住进来了创造这里的居住条件跟主城比一点不差,周围有山有水,前庭后院还能种花、种菜,完备是我空想中的退休生活。”王晓琳说,“度假房”变成了“养老房”,她也不想再搬回城区,就当是提前“落叶归根”了。
图为重修后的青龙村落太和人家人居环境示范点。 杨梦逸 摄
青龙村落干系卖力人先容,青龙村落6社原有30家庄家,房屋多以土墙为主,大多为危房,环境卫生条件差。2018年以来,青龙村落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形成高低错落的丰富立面形象,参照川东民居建筑风格,打造太和人家人居环境示范点。个中,房屋主体部分由村落民出资,房屋外墙面及居住环境、入户道路、根本举动步伐、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由政府进行补贴。在打造该示范点时,村落庄设计师们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使建筑与环境折衷领悟,设计拥有前庭后院的一至三层小体量建筑体,营造出依山傍水的村落庄田园居住环境,村落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进,过上了从“有居”变“优居”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