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仪式在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在联合体设计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都城博物馆东馆)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受邀代表建筑设计单位参加了开放仪式。

北京城市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即北京艺术中央、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举动步伐,与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运河相望。
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2023年11月15日竣工验收。
开放利用后将极大提升副中央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更好地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央培植,知足北京东部地区和副中央周边地区公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北京2018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北京城市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鸟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法国AREP设计集团联合承担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任务。
早在2018年初国际方案征集阶段,崔愷院士便带领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思考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历史文化渊源、北京城市副中央空间格局与通州地域特点、当代公共文化建筑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力求营造“运河进大厅,桅杆拉巨蓬,河边小街巷,京味文化兴”的自然与人文照映的公共文化场所。

崔愷院士设计草图(2018年3月)

方案中标后,设计团队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培植单位、代建单位辅导下,精益求精,打磨深化设计方案,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长期驻场所营,为项目精彩亮相保驾护航。
同时,崔愷院士还担当了城市副中央三大文化建筑建筑性详细方案主持人和三大建筑共享配套举动步伐总设计师。

崔愷院士向市领导先容设计方案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取意“运河之舟”,将建筑分为主楼和共享大厅两部分。
共享大厅犹如运河上的大木船,主楼则像五片高高扬起的洁白风帆,两者之间是开放的运河水街,形成一幅繁荣、浪漫的运河画卷,将人们迅速带入漕运码头的文化情境之中。

主楼以展览陈设、文物收藏、科研办公等功能为主,共享大厅则以公共做事、文化体验、社会教诲等灵巧开放空间为主,两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实现自然的动静分区,知足当代博物馆多元化做事的需求,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新型社会生活、文化事宜的承载地,成为“城市公共文化会客厅”。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集成了许多前辈建筑技能,充分表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它是北方地区第一座、也是目前海内最大的运用隔震技能的大型博物馆,1.8万平方米隔震层、242个隔震支座有力保障了文物安全;它采取海内罕见的梭形柱挑拉构造,打造出“桅杆+风帆”造型的三维曲面钢构造屋盖;它全面实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采取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性能围护体系等技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吨;它的展厅配置了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通过CFD仿照科学分布空调末端,打造天下一流文物展示环境;它的高压细水雾系统能在不损伤文物的条件下及时息灭失火,又兼顾不雅观众和事情职员的人身安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上展文物约6000件,将与都城博物馆一东一西合营诠释好“都”与“城”的关系。
都城博物馆以“都”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大运河博物馆则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天下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二十年前,中国院与法国AREP互助设计的都城博物馆新馆成为当时博物馆建筑的经典之作,一经落成即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同等赞誉,并入选“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二十年后,在崔愷院士领衔主持下,中法两国精良建筑师再度携手,携手设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都城博物馆东馆),续写中法友情,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央培植,让古老大运河抖擞时期新风貌。

都城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都城博物馆东馆)

项目地点 北京市通州区

建筑面积 99,700平方米

互助设计 法国AREP设计集团

方案主创·总设计师 崔愷

构造设计主持 任庆英

设计主持 崔愷 景泉 李静威

建筑专业 吴南伟 郑旭航 王哲宁 黎靓 单立欣

构造专业 刘文珽 杨杰 刘翔 李正

暖通专业 汪春华 姚登科 刘燕军

给排水专业 朱琳 杜江

电气专业 常立强 李战赠 肖彦

智能化专业 唐艺 王野 朱敏

总图专业 郑爱龙 齐海娟

经济专业 滕飞 陈欣 周玉婷

室内专业 顾大海 韩文文 王松涛 张少卿

景不雅观专业 关午军 申韬

泛光照明设计 王东宁 郭伟 于金仓 黄思平

BIM设计 郭伟峰 马艳刚

驻场所营 吕奕玮

建筑拍照 李季

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建筑构造》杂志是海内构造设计专业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创刊于1971年,从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届核心期刊评比中均名列前茅。
欢迎关注《建筑构造》微信(buildingstructure)及官网 www.buildingstructur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