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地点位于和平区海口街39号,为原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废旧锅炉房改造扩建而成。这座建于70年代的、只有300余平方米的小锅炉房的涅槃重生得益于辽宁省政府管理大气污染的“蓝天工程”。随着城区内10吨以下采暖锅炉的拆除以及锅炉房建筑的纷纭闲置应运而生,和这座城市数以几千计的小锅炉房相类似,这座建于70年代的、只有300余平方米的小锅炉房,也是沈阳这座有着浓厚操持经济和工业色彩的城市影象的一个缩影。
经历1年方案、设计,6个月施工、布展,在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互助支持下,200余位西冶(“西冶”: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简称,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校友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抖擞了这座小锅炉房的第二次生命。2017年11月11日,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宣告开馆。
改扩建后总建筑面积577.2平米,建筑高度6.6米,紧张入口临海口街一侧。一层、二层紧张用作展厅,并在室外设置两个集装箱作为临时展厅等赞助功能,博物馆除具备“大台阶”多功能厅,还设有会议室、咖啡厅和安歇互换区等功能。打造一处领悟建筑文化互换、学术活动开展、企业宣扬展示以及社会公益做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
设计过程
从建国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沈阳,除了工厂中林立的工业烟囱,星罗棋布均匀分散在城市居住区中的采暖锅炉房和烟囱,更是在那个操持经济时期这座中国的北方城市非常范例和分外的一道风景,它也像一座座小发动机让这座城市在那样的背景、那样的节奏和那样的氛围下一贯运转了近半个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城居民们的生活轨迹是环绕着这些锅炉房展开的,供暖做事半径也就差不多规定了一个个居住区的尺度,锅炉房、烟囱、建筑及其围合成的街坊、街道成了城市标识和尺度的主要参照物。
独特的城市“柱网”支撑起千家万户的每一个日晓与月辉...
博物馆设计手绘稿
时期变迁,伴随着北方重新供暖的热改政策,沈城近千座锅炉房面临废弃的命运,但充填到旧建筑、旧空间中的新功能却有机会能使城市的老街道、老社区抖擞出新的活气和活力。
博物馆设计过程图和效果图
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在建筑设计、景不雅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部分,设计师们只管即便保持原始建筑及小区块环境的历史风貌,每一个细节都蕴涵巧思,修旧如旧的同时也注入了当代化的新鲜元素。
博物馆外不雅观前后比拟图
详细先容
这座旧锅炉房是砖混钢排架构造的建筑,西北侧的外墙爬满了爬墙虎,净水红砖墙朴实简洁,改造过程中增加了临城市小巷海口街和省院后院的两个入口小庭院,面积均不大,院墙都采取钢框架加钢丝网内添补暗赤色火山岩的做法赤色火山岩,在形状上与煤块相似,在色彩上与建筑外立面红砖相同,以形神意境,原建筑功能得以在改造后有功能和装饰上的延伸。
在地面和二层一横一纵放置了20尺和40尺的旧集装箱各一个,并通过V型钢架和钢构造连廊实现了新旧建筑、新旧功能的衔接,既知足了室内展览功能空间的补充,又通过“新元素”开释了旧锅炉房经由了“更新”的旗子暗记。
原有钢排架及横向支撑构造均予以留用、修缮和优化(影响人行通过的局部做了斜向拉结的调度),保留历史感的同时也给新的利用者和不雅观众提出了一个老建筑构造改进加固的专业课题,授予了教诲和启示的意义。
室内保留的大面积的净水红砖墙,洗濯时把稳保留了自然的煤灰印记,也在不经意间唤醒身临其境的人们对工业时期的影象。
室内外新增元素均采纳简洁的形式措辞和淡雅朴实的材质,凸显出博物馆极简、冷调的工业建筑质感,也为内部展示大量“留白”,陪衬展陈内容的地位及艺术表现力。
博物馆内一层、二层紧张用作展厅,除具备“大台阶”特色多功能厅,还设有会议室、咖啡厅和安歇互换区等。
连接一层和夹层的“大台阶”既是交通联系空间又是主要的多功能空间,既办理了交通疏散,高下层的空间连续性也借此得以实现。木质台阶与原有砖墙利用同样木质材质的错位书架相互衔接,在旧建筑的室内空间中嵌入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元素”。
刘鸿典建筑博物馆,紧张开展与建筑文化干系的收藏、研究和学术互换等活动。《沈阳》在对博物馆的宣布中写道:“这处旧锅炉房改的建筑博物馆值得看,今后,沈阳又多了一个建筑学术互换和建筑师活动的主要场所”。
刘鸿典师长西席先容刘鸿典教授(1904-1995),辽宁宽甸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始人,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嫡系传人。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之一,是继梁思成教授之后我校建筑学科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主要教诲家。刘鸿典教授从1950~1986年近40年的教授生涯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许多人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精英。
刘鸿典教授1928-1932年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嫡系传人。他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时,已经25岁,而他的老师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时,才27岁。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大迁往关内,刘鸿典师长西席和其家人匆匆离开沈阳,他宁肯自己少带东西,也要随身携带一箱东大建筑系传授教化用的幻灯片(当时是4英寸方型玻璃片,很重)。从未破坏一贯携带,直到全国解放,才如数归还东工,“完璧璧还”。这些“文物”一样的幻灯片,现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陈设馆中。
新中国成立前,他在上海设计的中央拍浮池、中央图书馆、虹口中国医院、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互异的独立别墅、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等,不少作品至今仍是上海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纲完成了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图、东北工学院冶金学馆、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传授教化楼等设计,还于1950年参加了沈阳工学院新校区的设计方案事情。
1956年他相应国家号召,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远赴西安,并担当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
1985年刘鸿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正逢他80大寿,为此,学校党委专门为他举行了“入党、祝寿”双喜庆祝会。
1995年8月,刘鸿典师长西席91岁时安然仙逝。
来源:笔墨资料、视频及图片由同盟成员单位供应,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