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
由南而北依次建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举动步伐及桥涵建筑,总长约7.3公里。
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完成。
除桥涵建筑已残坏外,其他墓仪举动步伐保存较好。

由于这次去是直接打车到神路售票口,以是只走了碑亭、石像生和棂星门这一段。

十三陵建筑设计手段 住宅建筑设计

神路是一条笔直的路吗?神路上的巨大石像是怎么运来的?华表上立的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它们朝的方向还不一样,这些都会在文中为大家逐一揭晓。

神路并非一条大直道

神路的走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随着地形的变革呈“曲路”,之以是做如此设计,一方面是地形使然,另一方面也有风水的考虑。
明人蒋平阶所著的《地理古镜歌》有云:“路能界气亦能迎,当与零神一样评;大路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买卖,乙字弯身最有情。
”弯转弯曲的神道布局无论是因风水之说,还是自然环境,客不雅观上确实和大自然山川风貌相和谐,也避免了陵园建筑一览无余,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碑亭

进入大宫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红墙黄瓦碑亭, 正是“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亭。
碑高三丈余,龙头龟趺。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碑亭是清朝乾隆年间整修后的样子。
乾隆天子在位的时候,为了收买汉族民气,曾经把十三陵全部修缮了一番,主持修缮的是我们大家非常熟习的一个人物,他便是宰相刘罗锅——刘墉。

碑亭为歇山重檐方形亭楼,辟东西南北四洞门。
亭内龙首龟趺赑屃(bìxì)驼着 6.5米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明成祖的儿子明仁宗为其父亲书写的碑文,记录了明成祖生平的劳苦功高,全文有3000多字。
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

碑身侧面

华表

碑亭四隅各竖一座汉白玉华表(望柱),高10.81米,对称而设。

四柱华表顶端各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犼(hǒu)或朝天吼,有守望习气。
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意为劝戒天子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理解民生疾苦。
面向宫外华表上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愿望天子外出嬉戏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收拾国事。
石犼下面横插云板和承露盘,柱身雕刻四十一条云龙,须弥座柱础。
华表四周明朝时曾设有白石栏,后毁坏。
1994年,修葺神道时进行了重新配置。

望天犼(hǒu)或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由于它生性凶猛,四肢强健有力,弓腰挺臀、威武轩昂,前腿直立、后腿旁边分开蹲坐,昂首呼啸、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全身透着一股震荡民气肺之英气和霸气。

望天吼能够为供奉者添加瑞气,所以是历朝历代帝王们终生供奉的国兽。
帝王在世执政,望天吼陪鸾伴架,以助君王识别善恶忠奸、革除小人,确保国家茂盛、江山永固。
帝王驾崩后,望天吼在墓地忠实陪伴并沟通阴阳两界的神灵,使入葬帝王早日入天道循环人间。
以是望天吼被推崇为世间忠义道德的模范。

能够替供奉它的主人避妖邪、挡煞气、驱除群凶、拔除不祥、聚财、守财、镇宅,护身之兽是世间民气目中至关主要的图腾圣兽,正因有如此神说望天吼才能高踞于有云朵及盘龙衬托的天安门华表上端。

石像生

过了碑亭,即为石像生群,由两根六角形石柱起,至棂星门止。
800余米的长道旁,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个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
这么大的石料到底是怎么运过来的,我先带您欣赏完这些石像生,再来为您揭晓。

陵墓石刻在西周时就已涌现,盛于唐,清代衰落。
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仪卫,明朝往后称“石像生”。
封建帝王崇奉“事去世如事生”的礼念,认为人去世往后,在阴间仍须要阳间的统统,诸如衣、食、住、行等等。
因而在陵园的建置上,必须再现生前的生活场景。
以是在陵园的神道两侧树起石人和石兽,展示出帝王驾前的威仪,取“形状如生”之义。

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元勋像。
其排列顺序是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元勋。
石兽和石人均相对排列于神道两侧。
这是石像雕工风雅,狮子、獬豸、麒麟张口露齿,肢体爪子强健有力,颇具威仪;大象、骆驼、马,则神态安详,十分驯服;石人也各具姿态,将军顶盔贯甲、持瓜佩剑,一派虎威,品官与元勋,袍笏肃肃,彷佛在恭候大行天子灵驾的到来。
雕刻之风雅,乃至男子脉络,衣纹飘转都一丝不苟。

这次我是由南往北走,故此两只坐姿狮子和两只立姿狮子打头阵。

雄狮威武,百兽之王。
古代帝王陵寝作为神路上的神兽,用以震慑百邪,昭示皇权。

脊柱都塑造出来了

尾巴是不是很故意思

接下来是两只坐姿獬豸和立姿獬豸

獬豸 (xiè zhì) (又称獬廌、解豸),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
额上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正面照实在是太萌了

从来只说獬豸头上长着角,但没有提过它的脚是什么样,后来我在故宫御花园天一门两侧,看到了两只鎏金铜獬豸,脚便和狮子一样,是爪状,但长陵石像生塑造的獬豸,长了一双和麒麟一样的脚。

都说獬豸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果真和狮子的卷毛不一样,这长发披肩的。

獬豸的脊柱和狮子的就不一样,是一条直线。

嘴巴的纹饰也不一样,尾巴的纹饰也不一样。

再下来是两只卧姿骆驼和立姿骆驼

骆驼能负重远行。
为虔诚、善良、坚忍的象征。

然后是两只跪姿大象和两只立姿大象

早在东汉时就被列为帝陵神道石像生之一,明代连续沿用。
卧象高2.6米,立象高3.25米。
大象驯服、和顺并且有力量,有祥瑞之意。

两只坐姿麒麟和两只立姿麒麟

麟麟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为中国传统说中的瑞兽、仁兽,权崇高、祥瑞的象征。
古人认为麒麟涌现,乃祥瑞之兆,置于陵前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
坐麒麟高1.95米,立麒麟高2米,其身上的鳞片雕刻得极其精美,气概。

末了是两只卧姿马和两只立姿马

马是天子仪卫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爱崇和威压,卧马高1.9米,立马高2.2米,身上没有雕饰其他饰物。

肌肉相称发达

石像生中的獬豸和象都是善辩正邪曲直的兽类。
獬豸,古文献说它是一种一角的羊,能辨是非曲直,为东北荒野中的一种神兽,由于它忠心耿耿,专门用独角顶撞不正之人,以是,相传舜任命掌管刑法的官员皋陶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每每让獬豸去辨别。
明朝时,都察院的御史也都是用獬豸作为常服的前胸和后背补子的图案。

象也有这种本领。
它不仅力气大,而且非常机警。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说:“象能知人曲直。
有斗讼者行立嗅之,有理者即过,负心者以鼻卷之,掷空中数丈,以牙接之,合时碎矣,莫敢竞者。

石兽之后为石人——将军、文臣和元勋。
石人,又称“翁仲”。
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
他身高力大,驻守边陲。
因其戒备匈奴有功,去世后,秦始皇为纪念他,就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为他铸了铜像。
后来,人们就把守护寺院、陵墓的石像、铜像统称为“翁仲”。

顶盔贯甲的金瓜武士

高3.2米,为明朝御前侍卫将军形象。
其造型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战袍。
横目卷须,左手按剑柄,右手执短柄金瓜,气概,一派虎威。

仔细看武士的头盔上还落着一只蜻蜓呢

腰间装饰最为特殊,有一兽头咬住腰带

肩膀的盔甲处也有兽首

战袍上有缠枝花卉纹

金瓜武士多指古代天子金殿上的仪仗兵兼侍卫,因手持武器长杆头部为金瓜状,从四品。
庭前金瓜武士须身高七尺以上,顶盔着靴后高八尺,盔顶略低于金瓜锤尾。
金瓜锤长一丈,重六十斤。
须身高力大之人才可胜任。
另有传说金瓜锤长一丈二。

将军所持之“瓜”是瓜形铜锤,因锤头形似甜瓜状而得名,瓜实际便是持锤,锤古称“椎”。

顶盔贯甲的拱手将军

同样是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战袍。
容貌俊秀,左胯佩剑,双手交叉置于胸前,作叉手礼姿。

不同的是腰间的兽头形象倒立,鞋上的纹饰也不同,金瓜武士为云纹,拱手将军为兽首纹。
战袍旁边两侧及身后有天马纹。

执笏文臣4尊

高3.2米,为明朝一品官形象。
头戴七梁冠,身着上衣下裳式祭服,前有蔽膝、后有绶,绶上有鹤,腰系革带、悬挂玉佩,双手持笏于胸前。

七梁冠

鹤的图案

腰间悬挂玉佩

梁冠由冠额、冠耳、冠顶组成,冠额正中饰有纹样,各品级略有不同,七梁冠上饰有金云,别的则无。
冠耳顶部两端高耸,下部包住冠额后部,冠耳上有花叶等纹饰。
冠顶为拱形,上有冠梁以差异等级,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御史冠饰獬豸。
冠下有青组缨,自耳后垂于颔下打结虚悬。

执笏勋臣4尊

高3.2米,为明朝元勋形象,头戴七梁冠,加笼巾貂蝉,亦穿祭服,双手持笏于胸前,爵位当是侯或者伯。

七梁冠,加笼巾貂蝉

看到中间的蝉的造型了吗

明朝规定凡有战功的元勋可封爵,爵位有公、侯、伯三等,都给诰券,所穿朝、祭服与群臣相同,但于梁冠上加貂蝉笼巾。

这么大的石料是怎么运过来的

最大的石像包括基座,体积达30立方米,还有那块神功圣德碑的石料,都是怎么运来的呢?正统元年(1436)至正统三年由倪忠奉命从房山县独树石场督采而来的。
在当时技能掉队的条件下,这些石料多是采取“旱船拽运”的方法运输,旱船以木制造,运输前通垫道路,沿途以井水浇路,乘隆冬结冰时,挽行至陵区。
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石块运行中的阻力,但石料巨大,所用人力物力仍十分惊人。

如嘉靖三十六年建筑皇宫三大殿,从房山大石窝运送一块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阶石,就永乐顺天等八府民夫2万人,花了28天方运至京,用了白银11万两。
由此可见,这些石雕像所耗费的人力财力更是难以数计。

棂星门

石像生之后即棂星门,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
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黄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现在的红墙灰瓦形制。
1994年修缮时,规复了其琉璃照壁形式。

由于三门的大额枋中部上端各饰有宝珠火焰装饰,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
而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经由此门,以是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棂星门为中国古建筑一种样式。
古代汉族认为“棂星”即灵星,别号天田星。
《后汉书》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
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之左角,由于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
由于古时将皇宫比作天宫,这种以灵星命名的门便被广泛利用于宫室、坛庙,成为一种象征王制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