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期间的庄子。
而明确连用这四个字的是北宋期间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张载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人通过洞察人伦而知天理,通过知天理而洞明人事。
二者相互交至,从而可以通过学习而致圣,把握天理而不失落通达世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性与天道的和谐共生,这与道家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儒家人与社会的和谐,佛家的人与自我的和谐,都有相似之处。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古今,一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与共识。
儒、佛、道三大流派对付“天人合一”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终极都将“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全体宇宙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意见。
即天道与人性、自然与人为的相串通一,统统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天生长。

圆明园古建筑设计的思惟 住宅建筑设计

老子在《老子•道篇》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天、地、人三者密不可分,所谓的“道”便是指万物本该有的法则,而“自然”则是指万事万物。
因此人要想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遵照客不雅观自然的发展规律。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算作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
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朴实之美,也对园林艺术的审美意见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空想存在于园林审美意境中,还以多样形式渗透融入传统园林艺术的布局构建中。
下文将以绮春园景点命名为切入角度对天人合一思想在古典皇家园林中的表示展开剖析。

02

“天人合一”思想在圆明园景点中的运用

1644年,清朝统治者入关,定都北京,君临天下。
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如何从政成为有清一代帝王最主要的作业。
他们把稳定民气,履行仁政,作为清王朝的长治久安的根本。
同时,清朝统治者积极接管汉文化,奉行儒家思想,孔子提出帝王标准“内圣外王”,只有帝王才能真实而完全地将这韶光最弘大、最繁芜的经世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悟贯通于一己之身,哀求天子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本色和行为教化。

儒家经典《周易》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季合其序,与鬼神合其休咎。
”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君子,他的德行与天地相和合,天生万物,他的光明与日月相和合,普照统统;他的政令与四季相合营,有条不紊;他的赏罚与鬼神相合营,休咎同等。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清代帝王,选择在北京西北郊营建皇家园林,并作为其精神天下的外化。
终极形成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建筑群,三山五园以其规模之巨、历时之久、范围之广、建筑之多、成果之丰,成为中国造园史上的顶峰。
而圆明园正是三山五园的核心,更是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典范,被誉为“万园之园”。

(一)造园艺术,效法自然

圆明园的建筑遵照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传统,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使建筑美和自然美领悟起来,追求人与山、水、花木、建筑的高度和谐,这尤为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绮春园是圆明三园之一,位于圆明园和长春园以南,面积八百余亩。
绮春园的构成比较特殊,它是由多少小园合并而成,分建于不同期间。
最开始是康熙帝赐予兄长裕亲王福全的赐园,叫萼辉园。
雍正三年(1725)被雍正天子赏给了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并改名交辉园。
乾隆十四年(1749),该园又改赏给富察皇后(孝贤纯皇后)的弟弟大学士傅恒及其子福康安,改名“春和园”。
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又将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从此绮春园成为圆明园的属园之一。

嘉庆

直到嘉庆朝,绮春园才真正迎来“春天”,嘉庆天子将绮春园西边的两处王公园邸并入,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落和庄静公主下嫁的含晖园,并加以修缮、添建才初具规模。
嘉庆天子效仿康熙雍正乾隆天子,也想建筑专属于自己的皇家园林,于是对绮春园重新方案,并效仿乾隆天子“圆明园四十景”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
因此此园并不像其余两园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总体布局,而是各种小园林纵横分布,同时湖泊河流四处穿插,却更有山水意境之美。
嘉庆帝曾作《绮春园记》,言此园“较圆明园仅十分之三,而别有构造自然之妙趣”,足见其对绮春园的喜好之情。

可是无论天子如何新建、建筑、添建园林,它从立意到建造都处处表示着天子的个人意志,同时在御园命名、匾额、楹联方面也都表示了天子治国理政的心境。

(二)建筑名称,儒道互补

1.“四季”思想的表示

《论语》有云:“四季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以“四季行”、“百物生”标示天道盛行,生生不息,天德就在四季行,百物生之中。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
在儒家的自然哲学中,天道因此四季的循环为原型的变革发展过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季之副》写道:“天有四季,王有四政,四政若四季,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管子》一书中也强调统治者一定要“知四季”、“务时而寄政”。
并根据四季的特点而授予了不同的德行,即“春仁、夏忠、秋急、冬闭”。
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令,在这个时令里人的统统活动都应以掩护万物的成长为条件。
夏天是万物成长的时令,奖赏各种有德的行为,为的是鼓励人们努力事情。
秋日是万物肃杀的时令,开始行使各种刑罚,处杀罪大恶极的摘 要:“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出发点,阐明了“天人合一”中人作为主宰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重点回顾了儒家与道家中有关“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精华,剖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绮春园的山水布局与建筑命名的影响。
以期通过挖掘圆明园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富讲解内容,向游客先容更加立体、全面的圆明园。

人,为的是禁淫邪而止盗贼。
冬天,做好五谷收藏,收聚各种产品。
这样一年四季的事情安排齐备,人们的事情就能得到百倍的功效,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产,草木繁茂,六畜茂盛,国富兵强的人间美景。

作为一国之君,清朝天子更是深谙此理。
三山五园中最早建成的畅春园就表示了“四季”思想,取自《易经》“乾元统天,则四德归之,四季皆春”的含义,此名祈望天下万物众生各得其所,带来四季皆春,物丰民厚的局势。

嘉庆帝在“绮春园三十景”上钩划了春夏秋冬的四季主题景不雅观向曾祖父“致敬”,这四个景点分散于园中,春景对应宫门以北的起居建筑群敷春堂,夏景对应西北角西爽村落中临溪而建的清夏斋,秋天景色对应东北部长堤上的院落涵秋馆,而冬景对应的是前后面水的生冬室。
形成了“春赏花,夏不雅观荷,秋赏月,冬临雪 ”的美学意境。

嘉庆天子在《绮春园记》中写道“上天敷春而生庶物,人君敷仁而育万民,德至大也。
”阐明来说便是上天非常仁慈赐予我们春天,让万物得以成长,仁君天子实施仁政来养育万民,便是世间最大的德行。
通过嘉庆阐明,我们可以得到嘉庆帝的政管理念。
嘉庆希望百姓在他的管理下能够安居乐业,并不断自我反省自我鞭策,哀求自己“为君首立德”,一定要爱护公民。

2.“濠濮间想”的再现

在绮春园中西部有一处桥,名为“会心桥”。
“会心”二字出自于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记载的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在游娱华林园时所发感慨:能让民气灵惬意的地方不一定到远方去寻求,只要树木葱茏,山水清幽,便自然会遐想到庄子在濠、濮二水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乐趣。

会心桥

濠、濮二水所发生的故事分别是先秦文化经典《庄子·秋水》记载的庄子与惠子在濠梁的鱼乐之辩和庄子垂钓于濮水之上拒楚王之聘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嬉戏时,庄子说:“鱼游在水中,清闲得意,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在濮水钓鱼时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为官,庄子拿着鱼竿不为所动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去世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龟,它是甘心去世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呢?”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
我也想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通过奥妙的问答,表达自己的人生旨趣,不在庙堂,而在山林。

领悟庄子在濠、濮二水的故事,后世就将濠濮比喻高人居住的地方。
“濠濮间想”逐渐成为成为后世文人出世归隐与神往林泉的象征和以及超然物外,得意其乐的代名词,并成为后世造园的经典主题。

坦开阔荡

其实在清代皇家园林中还有很多“濠濮”风,康熙天子在承德避暑山庄建筑“濠濮间想”一景,清乾隆天子仿效祖父康熙在北京北海内特建园中园“濠濮间”,圆明园九州景区之一的“坦开阔荡”以及颐和园中的“知鱼桥”等园林景不雅观,实在都是借鉴古人之语,表示了“天人合一”,使得自然美景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折射出文化传承的力量。

3.“诗情画意”的展现

松风萝月 张宝成/绘

会心桥东侧的水面叫做松风萝月,字面意思的是从藤萝架上透出微微的月光,伴着阵阵松树的气息。
让人不禁想到“萝月弄琴,松风煮茗,蕉雪悟画,竹雨催诗。
”的文人意境。
每一栽种物后面都搭配了大自然的气候,而弄琴、煮茗、悟画、催诗又都是文人的雅趣,短短几句话又勾勒出了四幅诗情画意的场景,展现了寂静安逸的文人生活。

中华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常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认为花品和人品具有同值性,花草树木一贯就被比于君子之德。

对付深受儒家精英教诲的天子们,热衷于将自身对付高尚风致的追求与歌颂寄情于山水自然,园林则是微缩的山水景不雅观,以君子为最高人生追求。
看重道德自察的思想文化,天子在景不雅观立意上讲究抒怀与言志,于是常把“风”意象与植物结合表现某种高尚的人格精神。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大量利用植物特色来表示内心想法,借此抒发心中的政治空想,并以此彰显儒学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气抱负。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正由于松柏岁寒而不凋,后人就把它们比德于君子、英雄,寓以正派长青之意,祟高景仰之情。
梅、兰、菊、竹又有“四君子”之说,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与莲同洁,点出了不同的花具有不同的德行情性。
使得植物本身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物质,而是领悟了人的主不雅观态度,成为一种精神的代表。

风意象在被利用到清代皇家园林的过程中,也被授予多样的人格精神内涵,来彰显园主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古人认为风有“传播”“分布”之意,因此,以松风立意,表现除了天子对劲松风骨的神往,除了松风萝月之外,承德避暑山庄还有万壑松风。

03

“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迪

“天人合一\"大众思想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丰富饱满的涵义,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空想,“天人合一”思想在圆明园的建造中影响着方方面面。
无论是道法自然的园林布局、宛自天开的叠山理水、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还是富有历史文化秘闻的匾额楹联名称、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华精良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更要追随古人的聪慧,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肩负起新的文化义务,讲好圆明园故事。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精良稿件。
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存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
并标注作者联系办法,请所有投稿者“担保稿件均为原创,且为微信"大众号首发”,回绝一稿多投。

[作者]

隋 然

[编辑]

冯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