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蚩尤的后代,败北后的苗族人在历史上不断迁徙,由于南方景象湿热,虫蛇较多,迁徙至此的苗族先人便采取了有利于防潮、防兽以及适应繁芜地形的干栏式建筑,并加工装饰,终极造诣了现在独特的苗族吊脚楼。
苗族曾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吊脚楼是他们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具有很高的利用代价和不雅观赏代价,给古朴的村落寨增长了绚丽色彩。
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苗寨 廖迅 摄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1.1%,个中苗族人口就占43.0%,这里苗寨浩瀚,是苗族吊脚楼的紧张分布地区之一。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建筑,建筑一栋吊脚楼,要经历选址、夯基、备料、发墨、立房、上梁、盖瓦、装修等过程,方能完成。传说嘎哈是苗族石匠、木匠的祖师爷,因此苗家人立房时十分讲究选择吉日,且前一晚需请祭师来进行一次神圣的仪式——“请嘎哈”,以祈求新居得到嘎哈的庇护,顺利立房。
推创木料 陈小林 摄
撑墨师正在打算用料 陈小林 摄
苗族吊脚楼有平地吊脚楼和山地吊脚楼两种。平地吊脚楼建于平地,一样平常只有一块地基,落地柱居里,为一楼。吊脚柱居外,为二楼,四周转角回旋。山地吊脚楼建于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这样既有高下相连的地基,下方还有鹅卵石堆砌而成的牢实保坎,底层柱脚往内紧缩,使中央向内,避免下层屋基崩塌。
在立柱上画墨线 陈小林 摄
设计隼头 陈小林 摄
吊脚楼常日分为三层,第一层堆放生产工具、关养畜生或者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于家庭成员居住,中间是堂屋,一样平常安顿着象征先人的神龛,两旁则分布厢房和寝室;第三层可堆放粮食、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居住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寝室或厨房。房间宽敞通亮,门窗旁边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和。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而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洁,造型十分讲究。远了望去,成片的屋顶连在一起,显得简朴而宁静,古老而柔美。
雕刻柱花 陈小林 摄
邻里乡里帮衬修屋子 陈小林 摄
一栋吊脚楼的建筑,几十上百根木料木枋,险些不用一钉一铆,全用榫卯、穿斗办法连接。一栋吊脚楼从挖地基、抬木头、设计加工、竖屋、盖瓦、镶板壁等,到末了正式居住,至少须要数月韶光,全体过程最主要的便是“立房”。“立房”当天,全体寨子都来帮忙,大家都是无偿劳动,不要报酬。在高武村落,如果村落民用自家的木材建筑一栋吊脚楼,须要花费七八万元。如果购买木材,本钱会增加五六万。
培植中的传统木质吊脚楼 黎敬程 摄
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供应了激情动力。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夜幕降临,苗家人便陆续点亮自家吊脚楼上的灯火,从不雅观景台俯瞰全体苗寨星光点点,流光溢彩,山、楼、桥、水交相照映……
/ 黎敬程
编辑/王江兰
校正/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