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53%的可管理沙化地皮得到管理。随着我国荒原化地皮和沙化地皮面积“双减少”,在不少区域“沙进人退”的局势得到历史性转变,“沙里掘金”成为治沙者们的新实践。一片片得到管理的沙地,正在变为家当聚拢的“聚宝盆”。
化“沙之害”为“沙之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地处中国四大沙漠之一——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治沙人在这里固沙植绿,累计管理沙漠150万亩。
当黄沙不再成为威胁,对“用沙”的探索让这座沙漠小城的文旅家当冉冉升起。初夏时节,沙坡头景区进入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如织。
远了望去,越野车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之间陡然攀升又奔跑而下,“沙漠冲浪”的失落重感谢发阵阵尖叫;载着游客的骆驼蜿蜒成队,伴着声声驼铃在大漠之中悠然前行;手抓滑沙板,游客从百米沙坡之巅俯冲而下……2007年,沙坡头景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景区游客人数首次打破100万人次。
游客在中卫市沙坡头景区沙漠嬉戏(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 邢广利 摄
随着防沙固沙科学体系的建立,沙漠旅游也更有底气打破沙漠边缘,逐渐向沙漠腹地探索,为发展沙家当增加附加值。中卫市以沉浸式体验游为特色,建成黄河宿集、沙漠传奇等一批高端休闲度假产品。
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沙漠星星酒店挖掘沙漠和星空资源,为游客供应不雅观星辅导、沙疗等体验式做事,让游客深度感想熏染沙漠带来的乐趣。
“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扎根腾格里沙漠30多年的治沙人唐希明感慨道。2023年,中卫市共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8亿元。
沙漠中种出绿色“聚宝盆”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位于科尔沁沙地边缘。布拉格台在蒙古语中意为“有泉眼的地方”,然而十多年前,这里沙海肆虐,风沙掩埋了泉水,蚕食了耕地和公路。
风沙刮起来昏天暗地,连种下的树苗都吹走了。在一次次种树失落败后,布拉格台嘎查党支部布告、村落委会主任陈国发创造,荒山上的山杏树挺过了一次次风沙。
“山杏耐旱、抗寒、适应性强,是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的优秀乡土树种,而且春可赏花、夏可摘果,还有经济代价。”2012年,陈国发带领村落民们在1000多亩荒山上种下了6万余棵山杏树,成为布拉格台嘎查的第一片“希望林”。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的林果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布拉格台嘎查开展了林果基地栽种项目,基地总培植面积3500亩,栽种了龙丰果、鸡心果等17个品种的果树。2023年,布拉格台嘎查又在林果基地栽种2000亩黄芪和苍术,通过林药间作丰富了林下经济业态。
“估量到今年盛果期,林果基地大约能产300吨水果,年收入可达120万元。”提及一年年壮大的绿色家当,陈国发乐得合不拢嘴。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林沙草家当总产值超850亿元,沙漠绿洲化身为沙区群众的绿色“聚宝盆”。
毛乌素里长出“试验田”
“我们不能光纯挚治沙,还要想怎么把沙子用起来,让沙区的群众富起来。”在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培植协会会长张应龙说。作为全国防沙治沙斥候,这些年来他和团队一贯在毛乌素进行着各种试验,“我们想找到最符合毛乌素的沙地家当”。
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培植协会的治沙造林基地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这里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林拱卫着。但61岁的张应龙清晰地记住这里管理前的景象——沙丘连着沙丘,起伏延伸到天尽头。
21年间,治沙造林基地累计管理沙地面积达42.8万亩,管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2005年开始,基地与多家科研单位与高校互助,环绕毛乌素沙地综合管理、沙生植物开拓利用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
随着张应龙来到一片樟子松林。“看这赤松茸品质多好,长得多粗壮。”张应龙随手扒开一棵樟子松下的松针和木屑,一簇簇赤松茸就呈现面前。
张应龙说,为了在毛乌素沙地人工栽种赤松茸,基地的科研团队花费多年,经由组织培养、菌种驯化后,才将赤松茸从实验室带进樟子松林进行试种。他们不仅种樟子松、长柄扁桃,还在沙丘背风坡考试测验栽种树莓、蓝莓、黑莓、酿酒葡萄等,希望造就出适宜在这里成长的品种,在撬动沙区生态经济的同时,建起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
“我们须要学会以治沙拉动家当发展,靠家当推动治沙奇迹。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治沙之路。”张应龙说。(姜辰蓉、魏婧宇、马丽娟、付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