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正式上线的苏州博物馆西馆,是作为继15年前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后又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物馆。其设计做法可以堪称为古典园林艺术与当代几何体量的完美结合,虽然形状为纯粹的当代建筑但内部却处处表示出对付我国苏州古典园林的致敬。
回顾过去,位于苏州古城区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最早将园林的造园手腕利用到建筑设计中的经典案例,是建筑学子在外出参不雅观学习时的必选之地。
不管是苏州博物馆新馆还是旧馆,东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始终在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设计师在探索建筑空间知足功能性利用哀求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提高人们的空间体验。童寯师长西席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出,评价造园行为的三种境界疏密得宜 ( 宏不雅观的布局形式 ),弯曲尽致 ( 中不雅观的尺度体验 ),面前有景 ( 视线能及的范围),三者以递进关系共同构建了造园的三境界。下面
苏州中航樾园内庭院的布局形式,是对付苏州园林平面布局的创新式利用。建筑的主庭院分为溪院和水院两部分,溪院以简洁的硬质铺装为主,曲水流觞蜿蜒穿梭在疏影婆娑的树林当中,泉水汩汩声萦绕在个中,水院以池塘为主,安谧的水面和建筑交相照映,这些都营造出场地的安谧氛围。
路线设计东方园林为了追求幽深的意境和丰富的空间,在路线设计上每每忌平直而求弯曲,弯曲环抱的水平路线,高低起伏的垂直路线。可以让人得到丰富的不雅观景体验
王澍的富春山居馆,利用混凝土与石头创造出一座人工园林,采取弯曲的廊道,将建筑与周围的“不雅观山厅”等小体量建筑连接起来,使人在人造自然中自由游走,溜达个中,可登陟,回望,俯仰驻停,在行进中与建筑物、自然产生对话,感想熏染东方园林中步移景异的独特魅力。
视线渗透
园林设计中强调各空间之间的气息流动与贯通,常常通过视线渗透的办法来达到空间的互换与领悟,通过大量设置完备透空的门洞、窗口、廊道,而使被分隔的空间产生视线上的渗透,当人的视线穿越洞口看到另一空间的景象时,便可感想熏染到空间的层次,便可产生极其深远,不可穷尽的觉得。
在王澍的“水岸山居”,利用“对景”、“障景”,“框景”、“借景对景”等手腕,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将“景”置于弯曲走廊的尽头,让游览者在迂回中,又收成“豁然开朗”之欣喜感。
视线牵引相邻空间错位叠合设计时,每每会形成某一方向的视线牵引,进而引发人的好奇心,匆匆使人们从一个空间单元迁移转变进入下一个空间单元,使各个空间单元产生联系,形成繁芜的空间整体,翠玲珑是沧浪亭的一处建筑,四周被翠竹掩映,三间屋子角部衔接,每到一间,都要转换方位,每一次,都面对一个绝对平面的“正不雅观”,内部空间很小,但意味却足够深远。
这种空间组织方法,最早在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中有所表示,进入堑道,清幽斗折蛇行,地面起伏,两壁弯折,一下子让游客进入静谥中,远处彷佛有模糊约约的出口,人们在安谧中又有好奇的探寻。
这种层层递进的空间组织办法,在室内空间也常常利用,可以将有限的空间无限放大,全体空间通透新奇。
更为创新的利用是,王澍建造的“太湖房”,将翠玲珑的平面形式利用到垂直方向,垂直向上,弯曲两次,勾引人们不断向上行走。
光影设计光与影是相互依存的二元征象,有光就有影,也便是常说的“明暗关系”,光影是造园中常见的意境空间营造手腕,园林中青苔白墙的斑驳树影,透过漏窗洒满室内的影子,水面的建筑倒影。
董豫赣在其设计的红砖美术馆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及形成的有趣光影,吸引了浩瀚拍照爱好者,体块式的建筑阴影在通过,被裁减、穿插、叠加过的建筑时,营造出强烈的明暗比拟,被建筑切割过的影子极具韵律感,充分展现了园林中光影艺术的独特利用。
疏密有度的群体布局、弯曲有致的路线设计,是奠定营造步移景异空间体验的根本,层层渗透、缓缓牵引的视线设计,是塑造丰富空间层次的关键,时时变革的光影设计,则是陪衬整体建筑意境的点睛之笔,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子,应该认识到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建筑师从园林中汲取营养的办法还有很多,理解其运行机制,才可能反馈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兼具实用和意境双重性子的建筑作品。
来源:建筑师疯人院"大众年夜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