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市著名历史风貌城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来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在扩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城中村落”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险些是不可避免的抵牾。作为设计者如何应对此类问题是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本文以“三山五园”历史风貌区内的城中村落改造培植项目为例,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经由深入的调研,着重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人文背景,用当代建筑措辞传承老城影象,重构“里仁为美”的居住空间与生活办法,积极磋商历史风貌区域内的“新屯子”培植路在何方。
关键词
城中村落;历史风貌区改造;三山五园
2000年往后,北京城市发展在空间上处于快速扩展的阶段。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聚居,在郊区屯子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以往的需求。当正规部门、正式行业无法及时对其做出干系反应时,“非正式”的补充在一定的期间内就会存在极大的刚性需求,“城中村落”便应运而生,并滞后于时期发展的步伐。然而对其改造并非大略的“拆旧房”后“建新居”,尤其是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城中村落改造,更不可一挥而就,需在方案设计之初,对其成因、发展现状、风貌区历史沿革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剖析。
1.北京城中村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城中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缺少方案
多年来城中村落在经历了横、纵向自发扩展,一批批私房的抢建风潮后,建筑群显得尤为密集、拥堵。居住品质恶劣,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市政根本举动步伐普遍掉队,公共做事举动步伐缺少,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见图1)。
图1 村落的“纵向”发展
1.2
城中村落社会人口形态失落衡
二元构造社区明显的城中村落,其人口形态详细表示在处于核心地位的少量的、稳定的、联系密切的村落民,管理大量的、流动的、分散的外来流动人口。由于人口的激增与空间形态的无序,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密度过高及治安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1.3
城中村落经济形态单一,村落民就业压力大
失落地农人基本都分开了农业生产,被动地完成了非农化的城市化过程。过去种粮食,而现在“种屋子”,靠收租金度日(俗称“瓦片经济”)。在这种以地生财、单一的经济形态下,城中村落村落民收入的多少紧张取决于其所霸占地皮资源的区位及数量的多少,这是一种较为粗放的经济形态,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村落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
2.“三山五园”的历史沿革与城中村落改造
2.1
风貌区的历史沿革
“三山五园”是一个整体,其历史地位与北京旧城是同等的,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山水型城市。该历史风貌区地貌特色为山前冲积扇,总面积为68.5平方公里。“三山”自西向东依次是喷鼻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瓮山);“五园”自西向东分别为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其余包括两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三者之间的区域。从历史文化遗址的角度来讲,这一范围内遍布着镶白旗、正白旗(清华校园)、正黄旗(圆明园)、泉宗庙址等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八旗驻军、人工渠道及其他浩瀚文物古迹构成的区域,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风貌代价(见图2)。
图2“三山五园”历史风貌区
2.2
山水城的“相生相克”与田园村落的“里仁为美”
2.2.1山水城之水与城
永定河的洪积冲击扇形成了北京湾平原,历朝历代对永定河加以利用、改道、扩建……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供应了根本性的地理空间(见图3)。涌现了当时历史上著名的瓮山泊、昆明湖、长河、旱河等,低地中的湖沼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形成大量水田,相生相克的山水格局就此成形(见图4)。
图3 永定河下贱变迁示意图
图4 山水城格局
2.2.2“里仁为美”的现实主义
到了清代,由于几代天子的大力提倡和刻意拓展,不但在园林周围开辟了大面积的稻田,而且将水稻实验引种进了御园之中,形成园林与田园水乡景致融为一体。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在青龙桥设稻田厂,又在功德寺和六郎庄各设官场。万亩稻田构成了一派水乡景致、画里小江南,这不仅是明、清两代人对当地水乡景不雅观的感知,同时也造就了具有皇家御稻之称的京西稻的盛行[1]。除此之外,康熙把修身、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等有机地领悟于造园过程之中,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一以贯之的讲求物种科学的造园实学精神,奠定了“三山五园”的人文格局(见图5)。
图5 御园与水田
2.2.3京西古镇——功德寺、青龙桥“抚今追昔”
皇家园林群的建成,有力地推动了京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改变了本地区的社会面貌和人口的民族构成。中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之一即由海淀经由,因此京西海淀一带建筑了几万间园林建筑和八旗营房,满族和蒙古族的旗民是高收入人群,富甲天下的权臣贵胄聚居西郊,形成了京西主要的商业三镇——海淀镇、功德寺片区的青龙桥镇、清河镇和一批商业中央(见图6、图7)。
图6 海淀镇、青龙桥镇、清河镇商业带
图7 功德寺与青龙桥镇
青龙桥位于颐和园快意门往北,为北旱河上的一架单孔石拱桥(见图8)。桥以传说中祥瑞之物青龙名之,山净水秀,河流蜿蜒流过,南来北往的人到这里落脚做生意,热闹非凡。青龙桥历史悠久,早在建筑清漪园(颐和园)前,它便是当地主要的商业中央和交通要道。因此,保护“三山五园”便是要保护个中古村落古镇的传统风貌。作为风貌整治的一项内容,近年来结合小清河治污和滨河绿带培植,政府适当配置传统文化产品展示、交易街区,青龙桥古镇风貌正逐步规复。
图8 上世纪六十年代重修过的青龙桥
3.青龙桥北街城市风貌方案设计
3.1
功德寺片区基地现状
功德寺片区位于青龙桥村落,颐和园的北侧,紧邻玉泉山、颐和园的北宫门及快意门。方案面积为116.94公顷。交通位置便利,间隔喷鼻香山、奥林匹克公园、故宫等路程较短。
根据2006版掌握性详细方案,全体风貌区位于三类文物建控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其用地权属为国有地皮与集体地皮并存(见图9、图10)。
图9 风貌区区位
图10 功德寺片区上位方案图
3.2
区域空间关系与视线剖析
从北京市域范围可看出北京南北主中轴线与东西轴线在奥林匹克公园交汇于一处,在东西轴线上有皇家园林、高档学府等主要的园林景不雅观和人文景不雅观,景不雅观条件优胜,全体功德寺片区位于东西轴线上主要的空间节点,具有主要的空间轴线上风与区域经济代价(见图11)。
图11 空间节点剖析图
由于本案选址区域位于北京东西轴线的主要空间节点上,恰位于喷鼻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三山视线走廊中,拥有极佳的视觉体验。景不雅观视觉通廊将作为辅导方案设计的主要原则(见图12)。根据实际情形,全体风貌改造区分为五个地块。个中青龙桥北街区(B地块),方案面积5.38公顷(见图13)。
图12 景不雅观视觉通廊
图13 基地所选地块
3.3
青龙桥北街的城中村落现状
项目组在青龙桥北街地块改造设计之初,对方案园地内的建筑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研。调研采取大地块化小(分为15个地块),小地块化整(建筑整合)的手腕,从街巷空间到组团内部建筑单体展开了地毯式调查统计(见图14)。
图14 地块整合
3.3.1建筑凌乱无序、形态单一
经调研创造,基地内近80%为一至三层的砖混居住建筑,沿喷鼻香山路为沿街商铺。建筑多为平屋顶建造形式,私搭乱建成风,绝大多数为2000年往后自建的城中村落建筑,已完备失落去了历史中古村落古镇的风貌(见图15)。
图15 地块沿街现状一
3.3.2区内道路狭窄惨淡,根本举动步伐不完善,卫生条件差
改造前交通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紧张来自道路利用率不佳,根本举动步伐利用率低等。例如五环路通过青龙桥村落,但在方案区域内出入口出入不便;区域内险些所有用地均被私搭乱建的建筑占满,道路狭窄惨淡,卫生条件差,已毫无居住、生活的品质(见图16)。
图16 地块沿街现状二
3.3.3景不雅观外部资源
基地内紧张水系为旱河,属时令性河流,春冬无水,现状环境较好,但绿化较差,水量的时令性制约着旱河的环境。其余,京密引水渠水质及岸边景不雅观较好,可以起到辐射周边环境的浸染(见图17)。
图17 地块内水系与景不雅观
项目地理位置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民俗文化,以及周边极具上风的自然环境和空间、交通、区位等方面的条件,基于如此无序的现状,对改造提出了深层次的哀求。
4.设计对策——重构“里仁为美”的居住空间与生活办法
任何一个建筑,几十年,一百年往后,只有两个选择,或者被拆迁,或者被列为人类的文化遗产。重塑和找回历史上“三山五园”“里仁为美”的历史影象是项目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面对这个地块的拆迁,设计师可以做些什么?我们要保留什么?(见图18)
图18 反思与重构
4.1
新胡同里的街道空间重塑
保留“胡同—四合院”的居住空间模式,用其促进邻里交往,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让“新胡同”成为儿童游戏的场所,并实现从公共到私密、从鼓噪到安静的层级转换。社区内部街道采取尽端式布局,鱼骨状构造,担保每个小组团空间的私密、宜人(见图19、图20)。
图19 胡同—四合院
图20 道路层级
保留原有的道路格局并沿用为新的街区道路,既办理了街区的交通,又传承了原有的街道关系,行驶在新的道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影象中传统的街巷空间(见图21)。
图21 保留传统街巷空间
4.2
间、院、坊、城的同构肌理
方案清晰地表示鱼骨状构造,从街道到胡同,从胡同到院子,从院子到房间,本色表示的是间、院、坊、城具有的内在的同构关系(见图22)。
图22 继续原有同构肌理
提取原有散落在园地内的庭院作为新社区的庭院构成,传承了建筑的原有韵律(见图23)。
图23 预制屋顶
区域内的树木只管即便保留在原位,如果不能放置在原位,也要移植在该区域内部。新的建筑在时空上延续了原有自发形成的肌理,留住了园地精神。空间构造及景不雅观营造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几百年来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更保留人性化的宜人空间尺度,使村落庄的风土人情等人文成分得以保留。
4.3
形式
立面设计尊重本土文化,传承古建风貌。建筑立面设计将北京传统建筑风貌同当代建筑的高度和元素结合,整体效果是灰砖黑瓦,坡顶重檐与当代建筑材料及技能融为一体(见图24)。
图24 继续本土建筑风貌
建筑层数为3~5层,在立面上进行分组设计并加入披檐,丰富了建筑效果及立面层次;预制混凝土技能坡屋顶,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批量生产;太阳能系统结合立面布局一体化(见图25)。
图25 立面构成
在材料上采取了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将瓦片、砖墙、木材、卵石、红漆等利用到景不雅观小品上,传承古建措辞;选择现有建筑的部分有历史代价的材质,将其利用起来,用于新建筑、街道、公共安歇空间中,既尊重历史的发展过程,又节约环保减少造价;同时也充分提取当代建筑材料,如玻璃、金属、混凝土、陶瓷、水泥等,适应当代的生产办法(见图26)。
图26 传统建筑措辞的继续
屋顶整体采取预制混凝土的办法,利用模具,在工厂加工完成后,直接运至现场,适宜大批量生产及快速培植(见图27)。
图27 预制屋顶
墙面大量采取新型环保生态建筑材料——软瓷,仿照实现灰砖的质感及历史的斑驳感。将四合院建筑的元素代表:勾头滴水、花窗、垂花门、山墙等形式通过当代材料技能的重构,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增强建筑的古韵。通过以上各类手腕,建筑形象在传统范中流露着当代感,既表示了乡愁,又留下了当今时期的印记。
用地的限高、还建的规模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巨大,设计在知足各种哀求的时候,只管即便去丰富整体的天涯线,起伏的屋顶与远山呼应,将新建筑得体的融入到三山五园区域氛围中(见图28)。
图28 建筑天涯线
4.4
生活
新的建筑围合出了多少尺度不一的庭院空间,为人们供应了打仗自然的机会。这里的庭院是交通空间,更是起居空间、休闲娱乐空间(见图29)。
图29 多功能庭院空间
“院中有树,树下乘凉”,庭院以植物为主题,配置室外座椅等,唤起居住者对四合院空间的回顾。在庭院里,依然有着天棚、鱼缸和石榴树,依然有着坐在树下的老爷爷,趴在地上的肥狗,还有四处嬉戏的胖丫头(见图30)。里仁为美,四合院的惬意生活又重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图30 庭院空间
根据前期充分的调研成果,确定户型设计为中小户型来知足还建的哀求。设计户型方正规整,在各种限定条件下尽可能多创造朝南的房间,为每一户带来充足的阳光。
4.5
商业
现有园地内的商业集中在喷鼻香山路南侧,尽是低端、单一的沿街商业。设计的商业策略是整合原有的沿街商业,营造用地南侧旱河边的景不雅观商业街,再通过用地内新设的两条贯穿南北的道路营造商业,串联起南北两端的商业街,使商业形成环状(见图31)。
图31 商业街的整合与重生
担保旧城风貌不被毁坏,重塑本土文化,将原有零散商业整合,打造新时期背景下的古街巷,供应新的商业模式,为区域带来活力(见图32)。
图32 重塑本土商业模式
4.6
回顾
项目组对用地区域的历史沿革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现状进行了细致调研,这些都作为了设计的依据,去实现重构田园村落“里仁为美”的目标(见图33)。
图33 重构“里仁为美”
在项目建成的时候,原住民们一定能找到一些美好的回顾,那些保留的片瓦碎石也是这段岁月的记录,那些庭院街巷是美好生活的记录,那些重檐灰砖是“三山五园”历史的记录(见图34)。
图34 找回昔日美好
5.结语
“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情由谢绝多样性。”《南方都邑报》出版的《未来没有城中村落》一书中曾如是写道。泥塘中的众生共荣,究竟不会是故事的结局,它是社会转型期间的中间产物。城中村落居民质疑着混乱、抵牾、制度真空,也期待着公正、稳定、和谐与富余。
从城市更新设计的角度看,设计须要尊重传统,保持历史的延续;从整体风貌设计的角度看,传承地域化建筑措辞,更能匆匆使设计者以当代设计手腕和技艺对传统技能进行继续。
城市的发展不能割裂历史,在进行大规模城中村落改建中,应尊重当地的风土民情及历史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历史风貌区建筑改造项目,在设计环节最为主要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迭代更新的同时传承历史记住乡愁,乃至在通过设计改进原有生活模式的根本上,加以优化,使传统以新的措辞通报给后代(见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