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何所不容,告牧长师儒,多备輶轩三岁选;有本是之取尔,先诗书礼乐,须知根柢六经来。”这是龚联寿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中华对联大典》收录的清代名儒李彦章所作的楹联,这副散发儒学典雅之气又具“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奋发进取精神的名联佳构,就出自清代广西规模最大的试院——思恩府试院。 清代的试院,为举行府、州、县级儒学考试的地方性科举考场(省级考场则称之为“贡院”),别号校士馆、考棚等,兼具文教和政务职能。如今的思恩府试院旧址,位于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三联社区的宾阳县思恩民族中学校园内。此为清代思恩府下辖的州、县、土巡检司的童生为考取诸生(即俗称的秀才)功名参加院试,以及诸生参加岁考的科举考场,当时宾州、上林、迁江三地的小试及思恩府的府试也设于此。此遗存堪称广西自古以来重视文化教诲的虔诚记录。 凡是说到思恩府试院,一定要提及清道光六年(1826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担当思恩府知府的李彦章(期间有兼任和加衔)。李彦章为福建闽侯人,在思恩府任上大力实行儒学教诲,重视兴修水利,倡导栽种双季稻,履行保甲法稳定社会秩序,打击侵略地皮弊端,以实务赢得百姓爱戴。关于其于思恩府试院之功,陈衍主纂《(民国)闽侯县志》“卷六十九·列传五·下·侯官·清·李彦章”记载:“李彦章,字则文,一字兰卿,守思恩日又自号榕园……郡试院在宾州,屋久浸颓,人浮于地。调任庆远时,道过宾州,相度策调,而后行归,则试院告成。” 不过,李彦章并非思恩府试院的倡建者,只是敕令履行修缮、扩建工程并督造而已。思恩府试院始建于何时?试院今存《辟建思恩府试院记碑》,碑文即为李彦章所撰,他在文中无奈地写道:“院以右江道行署改建,而年月无可考。” 原在宾州的右江道行署何时破除?清候选知县吴光升纂辑《(乾隆)柳州府志》“卷十四·廨署·右江道署”记载:“右江道署,原设宾州,康熙六年裁。二十一年复设,迁于(柳州)府学东街。”由此可推断,思恩府试院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之后,利用废弃的原右江道行署改建而成,倡建者待考。后又多次修缮:乾隆六年(1741年),宾州知州宋允升修补倾塌之处;乾隆八年(1743年),接任的阮维璋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宾州知州徐尚忠重修试院东部的文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思恩府知府梁居震更新号房,有所扩建。 思恩府的行政区划在清代变革较多。李彦章任知府时,思恩府下辖宾州,武缘县、迁江县、上林县,以及白山、兴隆、定罗、下旺、那马、都阳、古零等土巡检司。思恩府治所(知府官署)在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为何思恩府试院却远在宾州?《辟建思恩府试院记碑》给出理解释:“思郡试院不在府城而在宾州,盖宾为冲途,学青鸟使三年两临,驻节于此。而郡守以时往试宾州及上林、迁江二县之士,亦就为考棚焉。”原来是为了方便历任提督广西学政大人从省城桂林府下随处所来巡视学风、考察师生时走较为直缓的官道,特地如此设置的!
武缘县学生参加县级考试不用到思恩府试院来,在武缘县试院(今已不存,旧址在今武鸣区公民政府大门东面的小东街至解放路、农坛路一带)即可。 思恩府试院原有考试号房(号舍)一千二百间,随着儒学教诲的兴盛发达,应试童生、诸生大增,原有规模和举动步伐已远远不能知足应考所需。李彦章为此率先捐金,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筹款雇工,敕令翻修、扩建。其开工于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落成于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全由思恩府下辖各州、县、土巡检司的百姓出钱着力而使之大功告成,未动用一分一厘公款。 李彦章除了向广西巡抚苏成额呈递《禀辟建思郡考棚全工杀青》,还在《辟建思恩府试院记碑》中愉快走笔:“(试院)地倍以前,号增于旧。凡夫台门听事,前阿后堂,杧椽皆良,绳墨有法,图画涂暨,翼然焕然。老树百年,风日不到。院中规制仪式,殆与朱学使前记相仿,而加闳以深焉。有官吏自宾来者,为余言:‘其构造之雄,足冠通省;而今而后,其庶几有!
’以释余心也已。”他还将此文视为得意之作,收入其个人文集《榕园文钞》“卷一·记”中。 李彦章事情之余喜好创为难刁难联,除了本文开头那副楹联,他还欣然为思恩府试院撰写了《新建思恩府试院大门》《试院二门》《试院大堂》等楹联,均收入其楹联作品集《榕园楹帖》中。 李彦章振兴教诲、广布儒风之举,对广西士林影响深远。李彦章之子李宜麟撰《皇清诰授中议大夫山东盐运使司盐运使显考兰卿府君行状》记载:“试院告成,昔之布席七丈二尺者,今已拓为十四丈五尺;昔之敷坐千二百人者,今容至二千四百人。府君去郡数年,好学之士尚或负笈,不远数千里从府君游。”思恩府试院在李彦章离任后至清末,又进行过多次修缮改建,但在百姓口碑相传中,说来说去仍是关于李彦章主政期间的趣闻轶事。 今存的思恩府试院,坐北向南,砖木构造,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积1304.5平方米,建筑面积671.7平方米。依次为前、中、后殿,之间前、后天井相隔,东西设两排厢房,以天井与主殿相隔。在建筑形式上,主殿均面阔三间,通面阔15米,硬山顶,人字脊封火山墙,小式飞带垂脊,正脊两端及垂脊尽端有脊饰。思恩府试院的建筑布局形式,一定程度代表了清代试院建筑的制式规格,对付研究古代该类官式建筑形制具有罕有的样本代价。其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建筑古朴文雅,脊饰幽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代价。 许建和、全峰梅、蔡响著,广西科学技能出版社2018年12月初版《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写道:“思恩府科试院(即思恩府试院——本报注)……监考官殿立于考棚前面,高高在上,对考棚一览无余……陪考西席房在殿的正右方10米开外,举动步伐配套完好。思恩府科试院的青砖、碧瓦、石阶给科试院增长了几许古朴和肃穆。思恩府科试院在广西本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诲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浸染,现存遗址对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诲都有主要的代价。” 思恩府试院是广西唯一现存的院试建筑,是清代科举制度和区域科举组织形式宝贵的实物遗存,具有主要的历史代价。1998年,思恩府试院被公布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思恩府试院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日的斑峰书院依然精细,充满书卷气。
斑峰书院匾额。
每当赞颂一个地方重人文、出人才,人们惯常会脱口而出——“人杰地灵”!
但如果再追问一句“这里到底出过多少个名人、分别姓甚名谁”,则每每得不到详细答案。当然,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你不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场面,由于每个当地人都会自满地见告你,这里光是在清光绪年间就出过“同榜三举人,一门三进士”,而且均与斑峰书院(别号般峰书院)有关!
这还不是“人杰地灵”的最好实证? 斑峰,别号斑山、般峰、般山,为古南宁东南部名山,其岩石呈铁赤色,还杂以青玄色,有别于当地山峦。杨德辉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南宁之最》将其列为“南宁最奇特的山峰”。莫炳奎总纂的《(民国)邕宁县志》“卷二·地理志二·山川上·苟屚主干(东出)”记载:“斑峰,县东南百里。遍山皆石,其色朱殷,继以黝泽,故名斑峰。三峰突起,陟椒远眺,颇具独尊之象。有甘泉、尧洞、仙掌、梅崖诸胜。尧洞在山半,颇幽邃,御史钟德祥读书处。”真是名人居名山,山以名人显。 钟德祥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其为南宁府宣化县下南三图刘圩(今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刘圩街一带)人氏,字西耘,又字伯慈。原为南宁府学廪生,又赴桂林府临桂县秀峰书院就读。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补行辛酉科广西乡试中式,以第七名获举人功名。光绪二年(1876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会试。据清代京都文丰斋等印行《光绪二年丙子恩科会试同年齿录》,钟德祥在会试考取第一百六十四名;又以殿试第二甲第七十七名、朝考第一等第五十三名成进士,钦点翰林院庶良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国史馆纂修,帮办福建台澎防务,江南道监察御史,帮办广西防务等职事,素以不畏权贵、刚直敢言、忠实报国著称。他还是个有名文坛的墨客、词家、书法家,著有《蛰窠诗稿》《蛰窠词》《蛰窠丛稿》《集古联句》等。 斑峰书院今存《般峰书院记碑》,碑文即为钟德祥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奉旨驻军龙州(今崇左市龙州县)处置中法战役边务时,应同乡好友之约写就。根据碑文记载,该书院于光绪四年(1878年)十一月开工建筑,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利用。创建者为“里人长老善者、胶庠之儒”,即黄玉吾、谭小元、黄见玑(字介生)。钟德祥在《般峰书院记碑》中由衷盛赞此义举,认为该书院建成利用以来,使得刘圩一带“读书彬雅者之日众,诗书之气,礼义之俗,庶险些亲见其盛”。 斑峰书院的传授教化活动紧张分为讲学、藏书、敬拜三大类。钟德祥的学界长辈、同学多在斑峰书院主持讲席。经由书院教诲熏陶,果真有一批当地儒学人才脱颖而出。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广西乡试,刘圩人氏钟德瑞、谭可经、梁润堂同榜中举。在这一科,宣化县考生只有四人中式,而四分之三出于刚成立不久、偏于东南一隅的斑峰书院,怎不轰动全广西?士林无不交口夸奖“同榜三举人”!
个中,谭可经后任蔚南书院主讲、梁润堂则为左江书院主讲,均以饱学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著称。 钟德瑞为钟德祥之弟,中举后连续发奋攻读,持诚以恒,修身立德。光绪十六年,进京参加庚寅恩科会试。据清代京都龙文斋印行《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会试同年齿录》记载,钟德瑞在会试中考取第二百二十一名,又以覆试第三等、殿试第三甲、朝考第二等成进士,任职广东肇庆府封川县知县。斑峰书院的传奇还在延续:钟德祥之子钟刚中,是该书院培养的又一位高材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钟刚中进京参加甲辰恩科会试,顺利中式,又以殿试第二甲第八十九名成进士。钟刚中以吏部主事衔入进士馆外班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作为官派留学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八卷·光绪朝”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十六日,钟刚中在进士馆外班以中等成绩毕业;八月,朝廷令钟刚中以即选知县散馆,补缺湖北武昌府通山县知县。 从钟德祥、钟德瑞、钟刚中组成的“一门三进士”阵容来看,两代三人均为恩科进士,这在广西科举史上实为绝无仅有,钟氏家族也由此成为广西科举家族中一个刺目耀眼的群体。不断有学生考取举人、进士功名的斑峰书院,赢得越来越多的美誉。 在儒学教诲中作为官学的补充而出身的书院,从唐代至清代的发展进程中已发生重大变革。至清末,书院可分为经世派书院、训诂派书院、考课式书院,从《般峰书院记碑》记载的“于此讲诵经籍先儒之书,而课试其人才。兴学厉行,矜式闾党,决始乎书院,功甚伟”,以及对进士、举人的推崇来看,斑峰书院属于为科举考试做事的考课式书院。在外国侵略者用枪炮强行打开中国国门带来的屈辱与愤怒中,各地书院已开始以中体西用的思想进行改革,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加速了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其实行的民主共和制哀求当代成本主义教诲制度取代之前的封建儒学教诲,更匆匆使各地的传统书院迅速转型为新式学堂。在新学风气影响下,斑峰书院顺应时期潮流,于1912年改为斑峰高档小学校,以斑峰书院原有学田的谷租款项为经费。至此,斑峰书院完成了原有的历史义务,定格在人们的乡土影象中。 今存的斑峰书院建筑属刘圩中学。其采取岭南传统的建筑手腕,在东西中轴线上排列主体建筑,为三进二天井的合院式布局。同时,每一进的北两侧间为独立单体构造,与主座无构造牵连,是岭南民间“三高二矮”单体布局形式的代表,蕴含很高的科学代价。所有单体均为墙体承重式砖木构造,青条砖、泥砖稠浊墙,外沿为青条磨砖勾缝净水墙,内沿为泥砖青灰浆抹面划白缝“假净水墙”,小青瓦硬山顶。廊后隔断墙明间处置宽1.6米、高2.8米实木板大门一樘,大门正上方镶嵌钟德祥题写的“斑峰书院”匾额一方,外立面墙眉施田园山水、历史典故、琴棋字画等彩绘,个中的“学子赴考”画面尤与书院功能契合。 1998年,斑峰书院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斑峰书院与斑山、马鞍湖相映成趣,以“一山一湖一书院”的格局,构成刘圩镇最迷人的自然景不雅观与人文景不雅观组合。黄璐撰《村落庄振兴计策下民族地区村落庄旅游开拓研究——以广西南宁市刘圩镇为例》(见于《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2020年第2期)认为,斑峰书院作为庙堂式古建筑,古朴雄伟,书喷鼻香浓郁;其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耕读文化传统浓厚,人文气息浓郁,有着深厚的儒学传统。可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刘圩镇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比如,依托斑峰书院举办诗词创作、诗词竞赛、字画展览、“踏歌前行,金榜题名”成人礼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让刘圩镇的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绽放光彩,还能借此大力宣扬刘圩镇,提升刘圩镇的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旅领悟。
●南宁市现存会馆选介
粤东会馆 南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壮志路22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由旅居南宁的广东贩子集资兴建,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活动场所。原建筑分为前、中、后三进,两侧有通道、厢房、戏台等,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南宁解放前先后开办粤华小学、中学两所私立学校,后改为公办小学。20世纪60年代,中、后两进及厢房被拆除,只保留原来的提高门楼及两侧耳房。粤东会馆门楼坐北朝南,为硬山顶砖木构造,占地面积402平方米,青砖净水墙,琉璃雕塑正脊,梁下内外墙体上绘有精美壁画,梁架镌雕历史人物故事,工艺博识。
两湖会馆 南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宁市兴宁区解放路38号、40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原由当时湖南、湖北旅邕贩子集资兴建而得名。建筑占地面积约697.5平方米,由前、中、后进组成,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抬梁式硬山顶砖木构造建筑,各进之间以天井相隔,总面阔15.5米、总进深45米,前、中进经后期改建,后进主体构架保存无缺,其梁柱构件均表示了范例的清代中期南方建筑特色,其梁柱雕刻图案也别具一格。
安徽会馆 南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巷口12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为硬山式砖木构造的二进一天井(南方传统民居模样形状建筑),分前、后两进,提高面阔3间18.8米,西侧为大门,东侧设耳房两间,门廊进深8.6米,后进中为大厅,两侧为耳房。门的石阶、门墩、防火墙及各种梁柱都具有徽派建筑的特色。前清期间,南宁的商务已盛,各省商帮云集,以粤闽、江浙、赣皖、湘鄂等省贩子最为生动,个中安徽贩子以经营笔、墨、纸、砚“纸墨笔砚”著称,因“徽墨”有名全国,在南宁有安徽贩子开办的“詹有乾墨局”“詹有元”等店铺。
撰文:南宁日报 云亦云 图片:由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