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雕像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供应

石泉村落村落口风貌

湖州仿古建筑设计 常用建材

走进村落,一条清澈的河水迤逦穿村落而流,弧度幽美的石桥处处可见。
诸多古迹散落在村落中,形成“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独特风情。
史载石泉明代牌坊群有11座,现存三座牌坊:高湾的高义冢、石山桥的贞节牌坊、石泉的明代吴氏牌坊;三座古桥:永丰桥、庆元桥、众安桥,个中庆元桥和永丰桥仍在利用中。
古民居尚存10余座。
祠堂雍睦堂,村落头的古城墙和樟树早已默默度过了500个春秋。

石泉村落风貌

古牌坊遗址

古石狮

古桥

溯源而上,根据现存清光绪版《吴氏宗谱》记载,一千多年前南朝梁时,有梁朝著作郎著名文学家吴均,生有二子,其次子吴僧永被梁武帝招为驸马都尉,将居家从长兴青山苕溪中游晏子乡始迁下贱吕蒙山之阴,以为封地。
自此吴姓宗族便一贯悄悄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显赫一方的名门王谢。
明朝时,石泉吴氏在物质与精神上均创辉煌。
吴琼,明代书法家,善作小楷,明成化五年进士,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后任江西按察使,转任刑部员外郎,再升郞中。
后归乡,著有《桂西稿》,善发粟救饥,屡奉诏褒奖。
因家资殷实,富甲天下,人称“吴十万”。
为此,当地流传了多种版本的“吴十万”民间故事,如《吴十万娶媳妇》《吴十万做寿杀神龟》《吴十万与洞庭山席家比宝》等。
学者吴琉撰《三才广志》,参与“中国古代最大的私纂类书”的编著。
如此“诗书簪缨,钟鸣鼎食”之盛况绝非有时,而是得益于吴氏族人恪守家训,涵养家风,其家训可归结为十二字箴言,“重孝悌,重修身,务本业,尚读书”。
吴氏家训至今仍被后人所爱崇,吴氏后人孜孜以求地不断挖掘,其文脉源远流长,也传承至今。

面前如此的俏丽宁静,谁能想到它曾经是个污染严重的矿村落,文化氛围也岌岌可危。
几十年前石泉村落以矿山为主打家当,伴随着多年来无序频繁开拓,环境污染严重,矿山遍布,漫天灰尘。
直到2016年,石泉村落下定决心,关停所有矿山,探求新的发展路子。
对付一个始建于南北朝期间的古村落,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景不雅观代价。
当时的团队决定重振文化,打造宜居新村落庄。

石泉村落风貌

2019年,石泉村落启动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落修缮事情,约请中国美术学院的团队,设计古村落改造方案。
如今村落落规复了昔日的风貌。
一条青色的石板路蜿蜒通向村落中心。
住户的民居大气典雅,庭院绿意盎然。
悠悠廊道,粉墙黛瓦,古桥流水都充满了诗韵。
村落落开辟了石泉十景:吴均故里、耕读传家、吴琼故居、船花浜、吴府官厅、吕山石泉、驸马宅第、环山楼、五隐亭、金狗星墩,这十处代表性的景不雅观,将石泉古文化连点成片。
为了复原吴府官厅原貌,石泉村落专门前往江西等地网络古宅木料,并约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建筑设计修缮后的吴府官厅,仿古的油漆色彩配上维妙维肖的人物画像,仿佛翻开了尘封许久的历史画卷,带你走进明初的江南大家族,体味百年纪月中的烟火人间。

在一座名为“棲云楼”的古桥后,气势恢宏,构件风雅的“百桌厅”矗立在显眼的位置。
明朝初期,这里便是村落内吴氏族人用来宴请文人雅客、商贾官吏的地方。
村落里改造时于古建筑遗址上重新建筑。
除了前往各地网络古宅木料,还约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建筑设计修缮。

踏入后,满眼皆是砖雕,石雕、木雕、玉雕与门罩、天井、漏窗、房梁、牛腿、屏风,处处流露着徽派建筑的元素与气息。
雕饰内容多为飞禽走兽、三国、水浒、八仙过海等题材。
正厅的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雕有风雅木刻,人物浩瀚,各具神采,层次繁多,线条分明,争相斗艳,显示了江南木雕的顶级技艺,令人过目难忘。

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厅内,四面挑空,雕花木梁环绕。
一张张木桌子整洁地排列在四周,这里可以作为村落民的家宴中央,还可以作为民俗活动的文化中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中央等。
历史上石泉村落是太湖“耕读文化”的典范,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遵守“读书入仕、光耀门楣”之训言,如今此地更是让村落民熟习村落里的古文化,举办家规家训活动的场所之一。

石泉吴氏先祖吴均曾在《山中杂诗》中写道:“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走在村落中,但见老人在出蚕丝的时令勤恳地在河边洗涤蚕蛹,古湖州丝绸贸易的盛景作为村落庄民俗延续至今。
也有偷得半日闲的村落民端着隧道的三杯茶,在夕阳余晖下平和地唠家常。
此番安居乐业的景象一定与吴均诗中的原景符合。

驸马府

另一座范例的徽派建筑是驸马府。
它具有防风防火,高大的封火墙。
进门可见在古代民居中,有“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风水意义的天井。
老屋有很多的木头柱子。
垫在柱子下面的石头叫础石(长兴方言:柱墩、柱脚)。
其原来的功能是防潮、防虫、防烂,后人逐渐将其蜕变为带有都雅功能的装饰构件,造型与雕刻图案千变万化,形成艺术珍品。
驸马府邸门口墙角的础石就阳刻着飞行的蝙蝠,寓意多子多福,福(蝠)禄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