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闻旅,作者 | 杨凡
企查查信息显示,1月27日,平凉崆峒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崆峒山文旅”)投资人信息变更,公司由平凉文化旅游家当投资集团有限任务公司(以下简称“平凉文旅集团”)和陕西旅游集团旗下的陕西睿景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睿景旅文”)各持股49%和51%,变更为平凉文旅集团100%控股;同时,陕西旅游集团旗下的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华清宫文旅”)党委布告、陕西省旅游景区协会会长姚新不再担当崆峒山文旅董事长一职。
只管股权变更发生于2022年初,但从干系信息来看,陕旅集团与崆峒山在年前已经分离。闻旅查询创造,在崆峒山景区官方微旗子暗记推文内,陕旅集团/华清宫的品牌露出止于2021年11月21日。而平凉文旅集团在2021年12月初发布的一篇名为《旅游淡季,崆峒山可否降免门票?——平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文章也证明,崆峒山与陕西睿景旅游于2021年11月协商同等解约。
陕西旅游集团牵手崆峒山始末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被誉为“中华玄门第一山”,为国家首批5A景区。其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体方案面积为83.6平方公里。景区坐拥“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不雅观和古朴博识的人文景不雅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不雅观赏、文化和科考代价。
公开可查的数据是,根据2017年8月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对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540号提案的答复》,近年来,崆峒山大景区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72亿元,实现融资15.54亿元,2016年,崆峒山大景区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15.5%和11%。
纵向比拟彷佛发展形势不错,但细看会创造人均消费可谓惨淡。2014年底,每经网一篇名为《甘肃旅游业囧状:资源富集度全国前五 收入排名倒数》指出,2013年甘肃省接待游客打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20亿元。同处西北的陕西2013年接待游客2.85亿人次,收入2135亿元;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贵州2013年接待游客2.67亿人次,收入2370亿元,均比甘肃赶过2至3倍。甘肃旅游家当严重滞后的现状与其资源禀赋极不匹配。
该文剖析称,其缘故原由是甘肃省内景区普遍规模小,容纳游客少,接待能力低,游客逗留韶光短,均匀花费少,多数景区处于传统的自然发展状态,景区产品大都是单一游览不雅观光的低级开拓状态。即便是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崆峒山等有名景区,也没有开拓出有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既无法与周边的宁夏沙坡头比较,亦无法与丽江、九寨沟、武夷山、张家界等能吸引游客2~3天,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的大景区比较。
为冲破区域限定和行业隐形壁垒,鼓励支持各种社会成本投资旅游业,2014年甘肃省提出将推进景区资源整合管理,组建20个大景区管委会,对大景区履行统一方案、统一保护、统一培植、统一管理。同时,甘肃将依托大景区管委会组建旅游开拓公司,对大景区履行市场化培植运营,搭建融资平台,勾引社会成本投资大景区培植。
2018年9月,崆峒山大景区召开重点事情推进会议强调,改革改制是“救命”的大手术,必须改。债务重、包袱重、经营差以及政策变革等缘故原由导致大景区的发展已经陷入困境,改革改制已是唯一选择。招商引资是生存的好出路。引进新的互助方,将会为大景区带来充足的发展资金、丰富的管理履历、前辈的开拓理念和优质的旅游发展资源,帮助崆峒山大景区走出发展困境,激活发展潜力。
直至2019年2月,崆峒山大景区投资互助开拓签约仪式姗姗来迟。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平凉文旅集团、陕西睿景旅游、陕西华清宫文旅四方代表签订《平凉市与陕旅集团互助开拓崆峒山大景区协议书》,陕西睿景旅文将出资联合崆峒山大景区成立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崆峒山景区30年经营权将委托给陕西华清宫文旅运营。
彼时,平凉市与陕旅集团均对互助给予了足够期待。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平凉市委布告郭承录谈到,平凉崆峒山大景区与陕旅集团投资互助开拓正式签约是平凉市探索开展景区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迈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发展路子的坚实一步。此后,加快崆峒山大景区发展成为双方共同的奇迹、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担当。
“深化景区经营权改革,推进资源互助开拓是文旅家当发展的一定趋势。双方地缘附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愿景相同,既有良好的互助根本,更有广阔的互助前景,携崆峒山之资源,借陕旅之经营,创全国之市场,属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必将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陕旅集团董事长周冰同样指出,陕旅集团在‘一带一起’国际化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区位上风和较为丰富的履历。这次签约互助让崆峒山景区IP更深层次地融入‘一带一起’旅游线路,同时也丰富了丝路沿线旅游资源和丝路旅游文化内涵。
“两大省级旅游集团的牵手,让崆峒山和陕旅集团的旅游资源形成联动,强化西北旅游资源网络,通过‘一带一起’向国际社会讲好崆峒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下一步,双方将整合自身上风资源及发展履历相互借鉴、共同发力,深挖崆峒山IP,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打造属于崆峒山的百口当链模式,为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追赶超越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西北旅游业的聚力共赢。”
2019年4月,崆峒山举行文旅公司揭牌暨运营管理交卸仪式;2020年6月,崆峒山景区召开根本举动步伐提升改造方案申报请示会,干系公司依次就崆峒山景区现有索道提升改造方案、崆峒山景区根本举动步伐项目提升改造方案、崆峒山景区A级卫生间及城市家居方案、崆峒古镇运营改造策划方案、崆峒山景区游客中央方案等进行了申报请示。
郭承录指出,崆峒山景区的培植要武断不移引进前辈科学的培植理念,超前超高水平进行整体方案,充分发掘并突出崆峒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秘闻,盘活崆峒山景区旅游资源,实现平凉市与陕旅集团的互助共赢。并哀求市直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持续推进落实,全力支持崆峒山景区提升,为项目培植创造良好条件。
崆峒文旅董事长姚新垣则表示,这次会议是平凉市公民政府和陕旅集团深化务实互助的又一重大举措,崆峒文旅将持续践行国企担当,不仅要利用行业上风进行景区超前科学的方案培植,更要匆匆成陕甘两地长期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平凉市文旅家当高质量发展。
双方互助看似稳步推进,但紧随其后,以景区改制引发的员工群体讨薪事宜为引子,平凉崆峒山旅游系统被曝出塌办法沦陷。
“ 2020年9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法制事情委员会副主任、原平凉崆峒山大景区党工委副布告、管委会主任蒙银奎和崆峒山文旅公司副总经理李惠莲、财务部总监赵彩玲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崆峒山文旅公司操持财务部副经理张伟伟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接管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0年10月,崆峒山管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平凉文旅集团原经理何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管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21年5月,平凉文旅集团董事长崔小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管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1年9月,崆峒山文旅公司副总经理杨晏博,崆峒山管理局操持财务科原科长张世忠、平凉市崆峒区政协一级调研员、原崆峒山管理局局长蔡生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管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或许正是受此冲击,陕旅集团与平凉市的联姻就此黯然告终,从陕旅集团控股回到平凉文旅集团100%控股,兜兜转转2年多后,崆峒山大景区系统编制改革又回到了当初的出发点。
未来在哪里?
“这次跨省‘联姻’在坚持了两年多之后,双方终极选择了‘友好分离’,该当是权衡利弊之下做出的‘顺应民意’之举。陕旅集团来了又走了,崆峒山依然矗立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增不减”。
对付这次分离,平凉方面的态度貌似相称淡定,2022年1月初,也即陕西旅游集团正式退出崆峒山前夕,平凉市委布告周伟主持召开崆峒山大景区改革改制推进会议强调,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任务感,进一步武断信心,理顺系统编制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加大事情力度,加快建立当代企业制度,全力推动崆峒山大景区改革改制举措全面落实到位。
要指出的是,早在疫情之前,国有景区门票贬价令已经让耽于“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运营承压,而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冲击,长线不雅观光类旅游目的更是遭遇重创。而从干系信息看,在平凉文旅集团自身都困境重重的情形下,其能给予崆峒山景区的支持更是难言乐不雅观。
企查查显示,在陕旅集团尚未退出崆峒山文旅股东序列之前,平凉文旅集团所持有的崆峒山文旅全部股份曾数次被冻结;2021年7月,中证鹏元将平凉文旅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下调为“A+”,坚持“15平崆旅债/PR平崆旅”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坚持“负面”。
中证鹏元发布的《2015年甘肃平凉崆峒旅游集团有限任务公司公司债券2021年跟踪评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根据公司供应的企业信用报告,从2018年1月1日至报告查询日(2021年6月7日),公司本部存在未结清关注类、次级类信贷规模较大,且存在未结清欠息。未结清关注类信贷记录合计3.69亿元,未结清次级类信贷记录合计2.35亿元,存在欠息记录合计0.25亿元。
作为《报告》中“2020年末公司总债务金额较大,个中短期债务占比较高,现金短期债务比极低,利润对总债务的覆盖仍较弱,面临很大的偿债压力”结论的呼应,企查查信息显示,2018年8月,平凉文旅集团将崆峒山景区内索道设备抵押给了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贷款2亿元,该笔贷款将于2023年8月到期;2021年11月,平凉文旅集团成为被实行人,被实行总金额达3379万元。而截至目前,平凉文旅集团已经有49条股权冻结信息。
跻身中国首批5A景区,崆峒山之以是会陷入如今的困境,从上面汇总的塌办法沦陷来看,人的问题无疑是关键诱因;而从客不雅观条件来看,地理格局导致的交通困境,是眼下崆峒山旅游发展面临的最紧张障碍。
兰州某旅行社卖力人刘连峰向闻旅剖析,崆峒山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和根本举动步伐都堪称优质,但甘肃地理版图呈东西狭长,刚好处在兰州和西安中间的平凉由于至今没通高铁,导致交通问题特殊尴尬,加上崆峒山属于传统的不雅观光类景区,而平凉所在区域又缺少多样化且开拓成熟的旅游资源串联,导致干系的产品设计难如“沙漠上种绿洲”。
“得益于高铁的带动,天水旅游这两年景长势头很好,当地在麦积山石窟的根本上开拓有温泉之类的度假产品,兰州人坐动车去白天看看麦积山,晚上泡泡温泉,第二天动车回来,这类两日游的短线产品已经逐步打开市场;但回看崆峒山,我至少有5~6年没见过平凉专线产品了,即便2021年党建/团建很火,当地也推出有两条赤色旅游线路,但彷佛都没有把崆峒山景区串联起来。”
另一方面,“中华玄门第一山”是外界对崆峒山的赞誉不假,但事实上,目标受众过窄一贯是各大纯宗教类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瓶颈所在,如果运营方不能真正环绕用户需求做产品/营销创新,这种背负历史包袱“画地为牢”的营销思维,只会让景区的未来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西安资深旅行社业者李立(化名)谈到,不像无锡拈花湾‘无中生有’的创新意识,从早前的纯宗教旅游向休闲度假成功转型,也不像河南老君山凭借“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这类极具网感的宣扬语,火遍各大社交媒体,偏于一隅的崆峒山折腾多年已经活成了“小透明”,别说普通游客,即便西安旅游业者,谈到崆峒山险些没有任何画面感。
“崆峒山的标签化太明显了,类似‘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和‘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一模一样)的品牌宣扬,已经很难让新生代产生兴趣,周边游客群更是无感;而放眼全国,有包括山东泰山、湖北武当山、江西武功山、福建武夷山等在内的数十座玄门名山,如果只从宗教来看,大家并没有特殊差异化的元素,以是即便是虔诚的玄门信徒,也没有必要大费周折过来一趟。”
可以看到的是,出于完善崆峒山旅游配套做事功能、推进景区扩容提质、延伸旅游家当链条等目的,2015年11月,平凉文旅集团发行了2015年甘肃平凉崆峒旅游集团有限任务公司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3.5亿元,票面利率为6.85%,全部用于中原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凉市崆峒山旅游配套举动步伐二期培植项目。只管投资额不小,但由于缺少整体方案理念和基本的产品思维,项目实际运营情形一言难尽。
恰如此前《恩施大峡谷》一文中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的剖析,景区被迫从传统不雅观光向度假化转型属于大势所趋,但受系统编制和认知局限,很多国有文旅集团在商业逻辑、投资研判和经营管理上缺少基本的专业性,政企不分、拍脑袋决策都是常态,导致投资大量存在先天性毛病的文旅项目,末了都成为持续亏损的不良资产。在今后的转型过程中,这类国有旅投平台如果没有好的发展思路,没有足够专业的团队,也没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么未来同类经营困局可能会长期存在,乃至会持续恶化。
“回看崆峒山,其经营权从陕西旅游集团重新回到平凉手上不一定是坏事,虽然短缺地利/交通上风,但‘尽人事’仍有希望,这个景区资源禀赋很好,有成熟的品牌根本和配套的培植用地,不过要想真正向度假化转型求生,靠企业自身肯定不足,由于资金之外更多的是不雅观念/运营体系改造,像崆峒古镇这类空洞而缺少实际内容的仿古建筑,只会沦为低效乃至无效投资;而涉及到以夜经济为代表的度假根本举动步伐培植,须要地方政府从顶层转变管理思维,真正做到尊重专业,顺应市场需求,武断改革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