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五千年文明史中,富商王朝霸占极其主要的篇章,它不仅创造了以“都邑、笔墨和青铜器三个要素”为主的光辉残酷的富商文化,还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随处颂扬的历史故事。 \"大众音寻殷史\"大众系列将连续由殷墟金牌讲解员为您讲述生动有趣的富商历史故事,本期将为您讲述的是“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稳定殷都地区的场合排场,连续保持这一地区的繁荣,便把殷都一带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连续管理这一带的富商遗民。但对武庚又不放心,于是把自己的三弟管叔鲜封在管国(今河南郑州一带),把五弟蔡叔度封在蔡国(今河南上蔡县),把八弟霍叔处封在霍国(今山西霍县一带),让他们暗中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接着,武王又敕令开释被囚禁的百姓,规复微子启的官职,安顿颠沛流离的箕子,修整比干的宅兆。并敕令散发钜桥的粮食,贩济饥民。通过这些方法,很快将殷地稳定下来。
周武王即了天子位,紧接着又分封诸候,建立“礼”制,发展生产,治国安邦,使西周王朝如日方升,奴隶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终因操劳忧虑过度,在灭殷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就病倒了。他自知病重,将不久于人间,便将年仅十三岁的儿子诵和军国大事全部托会给四弟周公旦,含着满腔的壮志辞世而去了。
周公旦
武王既去世,成王诵又年幼,周公旦只好按照武王的嘱托,挑起军国大事和辅佐成王的重担。周公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建立一套稳固的秩序,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可以说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谁知他这么尽心地办事,反倒引起了一些王公贵族的猜忌。宫内外到处传言,说周公独揽朝政,为的是将来撇开天子成王,自己做天子。周公听到后朝气万分,为了平息谣言,便亲自带人离开京城去查询这些谣言的根源。经由几个月的明察暗访,他终于弄清,制造这些谣言的,竟是“三监”中的管叔和蔡叔,是自己的两个亲兄弟。
周王朝刚刚建立,周公的亲兄弟怎么会造起他的谣来了呢?这还得从设三监,封诸候提及。武王灭殷后,把三弟管叔鲜封到管国,监督纣子武庚。管叔这人虽说有一定才干,可是为人狡诈,野心勃勃。刚被封时,他还以为这是对自己的看重,后来见武王去世后把儿子诵和国事全请托给了周公旦,就以为不是滋味了。他想,若按照“兄终弟及”的老例,武王去世了,理应由我当天子。退一步说,便是由武王的儿子当天子,辅佐天子的重任,理应由我承担,怎么会轮到你老四周公旦!
以是管叔鲜就设法串通了老五蔡叔度,老八霍叔处,到处散布谣言,想把周公旦搞下台。后来见周公听到谣言之后,并不主动让权,而是连续执掌朝政,而且周公又查清了谣言的来源,肯定不会饶过他们,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又串通了武庚,起兵造反,把天下夺到自己手里。那武庚在殷灭亡之后,时时不忘亡国之辱,一贯在暗中网罗同党,厉兵秣马,伺机复国。管叔、蔡叔邀武庚一起背叛,武庚当然满口答应,而且主动联结了奄、徐、淮夷、熊盈等小国,加入到了三监的背叛大军。
对付这场叛乱,周公早就预见到了,叛乱发生后,他便以成王之命,迅速将周国和各诸侯国的精锐集中起来,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东方,前去平乱。周公虽然知道这次叛乱的主谋是管叔鲜和蔡叔度,但以为自家先残杀起来,随意马虎让武庚钻空子。便率大军绕过管国和蔡国,直扑武庚盘踞的殷故都。武庚叛乱虽说声势很大。但力量分散,只管抵抗得非常勇猛和顽强,但因周军人多势众,锐不可挡。以是周公很快就攻陷了原殷都。武庚走投无路,只带少数亲信随从向北兔脱。周军紧追不舍,末了将武庚杀去世。周公遂挥师围攻三监,而三监部下的将士全是周人,他们对管叔和武庚的勾结早就看不惯,谁肯与天子派来的大军厮杀呢?以是周公率领的大军刚到,管叔鲜的军队就不战自溃。而蔡叔和霍叔则周军未到,就都大开城门,准备缴械屈膝降服佩服了。结果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远方,霍叔被革职为民,接着周公又率军攻打东方的徐、奄等国。
周公用了三年的韶光,彻底摧毁了殷朝的残余势力,加强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掌握,建立了西周王朝。而繁华了270余年的富商都城逐渐变成了废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穷聪慧的文化珍宝,在地下沉睡了良久良久,才被人们唤醒,放射出奇光异彩!
音频讲解:徐嫣 图文编辑:魏庆超
活动策划:王银安 郭卫兵 韩晓红
来源:新华号 殷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