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下》2007年03期 耿莉玲

太原,古称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残酷的文明城市。
太原目前已公布的古建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个中国家级11处、省级22处、市级20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
未公布的约730处。
这些古建筑品类完好,有着较完全的历史延续性和营造技能的传承性,时期及区域特点光鲜,反响了太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秘闻。

朴质建筑设计特色包含 材料设备

一、扩大廊部敬拜空间一廊部减柱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木构造建筑平面布列的减柱、移柱做法元代惯用之,这一做法大大地增加了室内空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种处理室内空间的重大创举,反响了我国劳动人民创造聪慧和创新胆略。
然而减柱、移柱造不是元代所创,更不是元代专利。
实物中唐代木建筑遗构的建筑平面的布列规整统一,为身内''分槽”系列;宋代往后多属于''柱梁式”构造系列的殿堂式和厅堂式,建筑造型富于变革,平面柱网布列灵巧,开始利用减柱的不规整形的布列形式。
《宋营造法度模范》卷三十绘有厅堂式木构架"侧样”十八幅,即十架椽屋五幅、八架椽屋六幅、六架椽屋三幅、四架椽屋三幅,个中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袱用三柱、六架椽屋乳袱对四椽袱用三柱、四架椽屋剳牵对三椽栿用三柱明显为减柱造的柱网布列形式。
晋祠圣母殿,是目前已创造宋代木构造遗物中体量较大的建筑,是宋代木构造建筑减柱造之实例。

圣母殿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重修于崇宁元年1102年),元祐二麻1087年)再度修葺。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
为增加廊部利用功能,利用减柱做法扩大前廊空间,详细做法是,前向四根老檐柱不直接落地,制成蜀柱立于剳牵之上,平面柱网形成了减柱造。
这一减柱做法和金、元期间减柱方法不同,金、元期间减柱造多减去室内内柱以增加室内空间,有的减去廊柱以增大廊部开间,而这些部位的减柱均施以大内额或廊柱大额枋,折衷和构造梁架的。
圣母殿减柱的分外之处,通过减去老檐柱使原来进深两间的廊部,成为进深一间的大空间前廊,其梁架构造为因减柱而发生构造关系的变革,减柱后的整梁架仍对称、整洁、折衷,可视为宋代大、中型木构造建筑增加室外空间所利用一种减柱方法,同时反响了圣母殿当时敬拜活动紧张集中在廊部及建筑物本体周围。

二、梁架构造传承性——宋、金折衷整洁的梁架做法

太原现存宋、金遗构除宋代晋祠圣母殿和金代献殿外,还有阳曲县不二寺金代正殿及清徐县清源

文庙金代大成殿三座建筑的梁架构造.反响了本区域宋.金两代营僅技能的传承性.强烈地展示山西中部区域宋.金期间木构造建筑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共性特点是:梁栗构造整洁.构造讲求.形制高雅详细结桐持点是,平梁之上蜀柱由胞峰承托(晋祠圣母殿由含梏稳固).叉手捧戢脊部襌间的捧节令供或替木两侧托脚斜俄于榔外侧和平梁出头处之构造并存梁楸之间施以内外出跳拱(向殿外岀挑拱不设交互.华拱直至托啣)诃称“卜字”隔架拱,与驼峰共同组成梁也之间的过渡构件.金代冇的只设驼峰隔承.冇的继续宋代做法.太原地区宋、金两代梁楸之间均不以蜀柱作为过渡构件元代往后梁楸之间开始利用瓜柱顶承时期特点能常光鲜宋代檐部铺作施真昂造外.还涌现了直昂造。

个性特点是:构造简洁明快.形制朴质的建筑风格.紧张指托角端部构造点的局部差异及梁獄之间过渡构件的不同做法和风格镇国寺万佛殿.大谷安禅。
藏经暇及榆次永寿夺雨华宫托脚构造继续厂唐代做法,为梯形式构船。
晋祠圣母殿平梁与四椽愀之间拓脚下移撑亍平梁头卜-部.其他部位扌[前上移捧俄于平博外侧.较I:几座遗构形成明显养别晋祠献殿之托角雷同峑母殿.而阳曲县不二寺{圣殿.脊部棒间斗拱施以丁华抹巍拱及双义手从韶光I.肴这些构造差异,反响了山西中部地区区域性营建技能的变革和发展。

三、强烈的时期印迹——斗拱的直昂造及脊部双叉手

铺作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荷载通报过度构,.现存铺作多为岀跳式.从构造形制划分•有杪出。
和昂出跳及杪昂跳抻.昂出跳铺作的构造有两种.一是真昂造.一是假昂造时期「昂跳铺作宋以前施以真昂造,少数遗构利用”插昂造”-宋中晚期涌现“直昂造”.性昂除造s与假昂有所不同外,构造功能与假昂完备-•致,可谓是假昂之推形金往后以假昂造为主

实物中直品丁最早见于宋代遗构中.至迟明代个别建筑遗构仍在利用,实例有太谷圆智寺钟楼宋代遗构北部冇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北宋元祐年•1093年)、中部有太原晋柯圣母殿(崇宁元年502年)廊都及寿阳普光寺大殿等实例金代有太原晋桐献殿(金大定八年・116«年):太原晋村落圣母殿廊部直昂造铀作代表了山西中部区域宋代“假昂造"的开端.具有强烈的时期和区域特色

复合式叉手是宋、金期间个别建筑中利用的一种脊部梁架构造形制.其竹:用是增加脊部刚度和稳定。
.此构造实物为数不多.主耍分布在山西中部和西南部不完备统计的实例有阳泉关壬庙正殿.太原阳的县不:寺-圣殿.普西南夏县词马光墓余庆禅院大殿,绛县太阴挣金代大雄宝殿

从韶光看.北宋晩期涌现复合式乂手据史料心鄭太原阳曲县不殿.始建于北议乾坤九年(956年),宋初毀坏,于咸平六年(1003年)重修.金明六年(公元1195年)重修,之后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或审修.陵殿叉手与其他儿座稍有不同.其他儿座两更手并排相贴形成复合式.阳曲县不:寺三圣般两更手相隔有时.1叉手上端捧僦于。
傅下部,下义手捧供与蜀柱头座斗向側,且蜀柱立于驼峰之上,其构造当为金早期遗构这些建筑脊部特点可反响宋晚期和金早期涌现复合式叉阳曲县不二寺三圣殿所设两义手之间间隔较大.为双义手形制,此构造代表了太原地区早期金代脊部构造特点,貝有很烏的历史科学代价。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館,晋水源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在北齐、唐、宋、元、明期间,都盛极_时历代不同期间出亍不同须要用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规模伟大的建筑群中轴线为全柯的主体.n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些、钟鼓楼、鱼沼梁到圣母殿

圣母殿位于鱼沼飞梁之西,后依悬瓮山,是奉杞西周时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之母周武王之妻邑姜的殿堂.是村落内紧张建筑梁架为八架椽.二椽楸前接乳枇用三柱.刷阶周匝.构造华美幽美.端庄大h六椽楸与乳状、无椽楸号割牵于檐柱重心处对接山铺作承之.实际上是八椽楸和六椽日各分两段.形成了六椽楸对乳楸和五椽枇对剳牵的构造形制剳牵由斗防、凸木隔承.五椽楸与剳牵及四椽楸端部由驼峰和铲斗隔垫.并楸与褓间杭相交出楸头抵托脚,托脚上端斜撑平搏,四椽楸之上「上平榔重心处没驼峰及斗拱隔承平梁.平梁端部交禪间杭出梁头.平梁与四椽楸之间所设隔承斗拱构造'j«|>部地区的五代遗构基本相同.平梁托脚上端斜撑梁头下部,托脚上身于横向出跳拱尾相切接平梁之上设蜀住,柱头设樺间珈替木并施襟间斗间隔.以承脊糟襟间杭之上隐刻有捧节令拱.两端施叉手捧飲.蜀柱脚设合楮稳固.这一做法与五代不同.亦与本省境内现存的其他宋代遗构不同.恐明代修。
时变更纵架脊部除设襟冋杭外.梢间处于襟间杨F设冇半拱在外连身对隐禪间朽,做法与《营造法度模范》同。
上平,由轡木、樺间核、瓜广拱及伊斗鸵峰承托.釋间所于山架平梁相变出半拱,中、下平榔缝同施褓间植隐刻拱,个中F平轉襟间杭于梢间五椽楸、剳牵相交出半拱,两山设丁椎斜搭于六椽楸之上系丁枇为斜也式方材梁架整洁构造完美.是这一地区宋代构造讲求形制髙雅的木构建筑风格之代表

圣母殿平梁与四椽楸之间施以内外出跳拱“I-字”隔架拱.与驼峰共同组成梁状之间的过渡构件.在山西中部最早见于衣代木构造建筑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梁架遗构中,建于五代北汉夭会I;年(962年)的镇国寺万佛殿由于六椽鞭与四椽楸间距小.只能设“I•字”隔架拱隔承.不设驼峰,四椽楸与平梁之间,设驼峰及“十字”隔架拱组合构件过渡其余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太谷安榨寺藏经殿.四椽状与平梁之间亦此构造.还有建于宋大中样符元年(1008年)的榆次永寿寺雨华宫(巳毁坏无存)、寿阳县普光吊宋代正般均与圣母殿平梁与四椽械之间过渡构件一模一样.从韶光上看圣附殿晚于以上几犀建筑遗构.反响门II西中部区域fl代及宋梁架构造发展的传承脉络与此相较山西中部区域金代遗构有两种不近相同的构造做法.一种是完备延续了宋代梁楸之间设驼峰及“卜字”隔架拱组合式过渡构件做法,一种是只设驼峰过渡的做法文水县武则天庙正殿平梁与四椽猷之间亦设斗拱及驼峰氓垫.欲间斗拱横拱向内出跳扶承平梁.向外交纵向拱延伸与托脚内皮切接.平梁之I:设合梏及蜀柱,禅间虬皆木承脊桦.继续「中部地区的五代及宋代构造形制清徐清源文庙大成殿的梁架构造与之宙同梁楸之间亦施“卜字”隔架拱隔承,充分地表示金代继续和发展宋代构造技能和建造手腕肖柯献殿和阳曲县不二寺正殿梁楸间均以驼岭过渡,构造简活明快表现了太原金代木构造建筑的另种风格

清源文庙.位于清徐县城赵家街北.是全国重点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6519平方米。
庙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63年).元、明,清屡有増修中轴线上存枝星门.状元桥,畔池.戦门,大成殿.东西两侧各设廃殿五间建筑雄浑壮丽.古朴壮不雅观。
大成殿,为庙之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備九脊顶.檐下斗拱柱头、补间各一朵.均四铺作单抄.里转双抄五铺作屋顶筒板灰瓦琉璃,边.蠟前有月台.是目前太原仅存三座金代木构造遗物之一梁架为四椽楸前对乳狀用三柱,三架梁亦与剳牵对接.梁架规整.用材規矩。
平梁之上设蜀柱且施合情稳固.叉手上端捧飲脊帆此构造形制较宋以前的驼峰承蜀柱及叉手捧俄替木更加稳固.表示了金代看重蜀柱脚部及脊的携固性.推动了这一构造的发展各梁楸之间设“十字”隔架拱隔承.托角上端捧俄平博.构造稳固.形制都雅.反响厂宋.金木构造建筑构造技能的濯透和传承表示了宋金梁架规整.构造讲求.形制高推的建筑风格

晋柯献殿

位于在晋柯东西中轴线上,圣母殿之东.相隔于鱼沼飞梁.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原为敬拜圣毋时供奉祭品之处建筑为单擔歐山顶,琉璃噬花脊梁架为四椽推通檐用二柱.单槍并九脊顶外增采取在墙槛匕安直权栅栏,外不雅观宛如彷佛一座凉亭,造型轻巧而开敞.与周围环境很折衷梁架为四—通槍用二柱四椽楸置于铺作之上.楸头与令拱交出耍头之上(缺)平梁之上设驼峰承蜀柱.蜀柱头设樽间杭隐刻拱.其上设替木承音樽.继续了中部地区的五代及宋代构造形制.托脚上端斜撑平,.构造与圣毋殿中、下平榕托角相同,铺作亦与圣母般廊部铺柱相同为直昂造.CE明圣母殿构造直搂影响着献殿

不二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落.1987年-1989年迁建于阳曲县城首邑西路74号。
不二.源于佛教术语.寺名因此而得。
因其为禅宗派.又称“不二禅院”: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北宋成平六年(1003年)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盧修之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设板门.次间置直快SL備F柱头铺作单抄单下昂五铺作补间铺作一攒,形制与柱头铺作相同梁架为四椽楸前后牵用四柱.前廊式单情不厦两头造前向下平博与擔柱重心相错.備柱在内四椽鞭后端置于后内柱之上由斗隔垫.前端与割牵之间设驼峰及植斗隔承.似割牵而非之,檐柱在内柱头设栌斗承四椽袱。
这一做法在山西中部小型金代遗构实例较多。
前、后剳牵插于檐柱及后内柱中,前向剳牵用材规格较小,故于檐柱上部岀拱头扶承剳牵减小其力臂。
四椽袱之上设驼峰、栌斗承平梁,平梁之上中部设驼峰立蜀柱,其上设捧节令拱承脊槫,脊部襌间共设叉手两道。
叉手构造是上道捧戗于脊槫下部于替木间由丁华抹颏拱稳固,下道捧戗于丁华抹颏拱下平与栌斗间,此构造山西境内现存古代木构建筑实例中稀少。

这类建筑梁架紧张特色是梁袱之下不施以横向岀跳拱,由驼峰直接承托襟间栌斗,梁架构造简洁明快,朴实大方制作方便,而建筑造型与高雅讲求的梁架构造比较较毫无逊色之处。

笔者虽从事文物事情多年,但受事情性子所限,对全省古建筑不雅观察不敷,故对太原市境内现存几座宋、金建筑只能作以上粗浅剖析,望专家示正。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