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2003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现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天下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 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举行的“群众喜好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好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
民族饭店 第一栋预制全装置构造、第一栋考虑抗震建筑、第一栋高层旅社。民族饭店在国庆工程中开工最晚,但施工速率最快,首创了我国大型预制装置式构造机器化施工的先河。
中国公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地下1层,地上中心大厅7层,上部塔座2层,塔顶上为军徽,高97.47米,是我国高层展览建筑培植史上一次故意义的考试测验。
北京工人运动场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在此举行,可容纳不雅观众约78000多人(不包括主席台座位)。
全国农业展览馆 立面以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为主,琉璃瓦屋顶、重檐、亭阁、柱廊、栏杆等宫殿和庭园处理手腕奥妙地结合了展览建筑空间特点,形成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当代功能于一体的民族风格新建筑。拍照/本报 王薇
北京火车站 北京火车站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座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铁路客运站。拍照/柴宇
钓鱼台国宾馆 为招待出席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外国党政代表团而培植。15栋嘉宾楼均匀地支配在园林区内。
华侨大厦 建筑体型采取切角形设计,紧张入口位于交通繁杂的王府井大街。1988年拆除原华侨大厦,1992年在原址上建成华侨大厦新楼。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公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公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这些出身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如今仍旧生动在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它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创举,更和后来的80年代“十大建筑”、90年代“十大建筑”、新世纪“十大建筑”一起见证了北京城市情貌日月牙异的变革,书写着新中国建筑史上的新历史。
十大建筑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提起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北京市民十分熟习。沿着长安街自东向西可以看到“十大建筑”中的六座建筑,分别为: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两馆合并,现称中国国家博物馆)、公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中国公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还有四座建筑分别是:华侨大厦、北京工人运动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和钓鱼台国宾馆。
翻开这“十大建筑”的培植史,人们会创造它们都建成于同一年——1959年。十座建筑中有八座建筑的设计出自当时的北京市方案管理局设计院(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院”)。在本日的北京建院里,收藏着当时部分建筑的设计图纸和资料,鲜活地见证了1958年-1959年间,中国本土精英建筑师、设计师们在十个月内,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高质量完成北京“十大建筑”的恢宏进程。
北京建院党委布告、董事长徐全胜说,建筑是人造物,它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大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科技、文化实力,以公民为中央的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来突出表现。1958年8月,中共中心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欢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要新建一批涉及政治、文化、展览、酒店、交通、体育等多种建筑类型的公共建筑。由于这批建筑大体上包括十个大型项目,后被称为“十大建筑”。
1958年9月初,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调集北京千余名建筑事情者开会,传达中共中心关于预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关照,要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到来之前,建年夜大好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公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运动场等“十大建筑”。这次会议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外,还电请了上海、南京、广州、辽宁等省市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方案创作。
设计风格开启本土建筑民族化探索
“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城北京第一批大规模的建筑项目,也是具有政治象征和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十大建筑”中,以公民大会堂为首,其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拥有大跨度、穹隆顶、无立柱构造的万人大礼堂,可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其工程构造之繁芜、培植标准之高、工艺之多、施工速率之快,堪称当时海内之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建院总建筑师马国馨是北京“十大建筑”的见证者,他说其可以在十个月内顺利建成,党中心的指引和领导起到了至关主要的浸染,这些建筑形式中无处不表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傲。
走在长安街上,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公民大会堂给人既持重又有朝气之感,马国馨说,这种觉得源于其建筑形式领悟了古今中外建筑的精华。“实在,关于公民大会堂到底是中国风格还是外国风格,当时的设计师们是有不同意见的,当时周总理表示,古今中外可皆为我用,中国人该当有气概,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
万人大礼堂是公民大会堂的主体之一,3300平方米的占地、33米净高的超大空间,“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设计,将这座公民殿堂的亲切感勾勒出来。马国馨说,“水天一色”的绝妙构思便是周总理提出来的,大礼堂墙面与顶棚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形成非常自然的弧形,用鸭蛋青为主色调,一颗红星在中心,周围做成滴水荡漾,一波波荡漾开来……在全体公民大会堂的培植中,周总理一贯细致入微地关注着培植的每一步。如5000人宴会厅最初的设计顶部为中间高四周低,使人有主宾、次宾的觉得,周总理看后表示这种设计弗成,顶子一定要平,由于每一位走进公民大会堂来参加宴会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能有主次之感。
除了公民大会堂,“十大建筑”中还有很多设计都在尊重中国传统中被授予了新的内容。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先容,民族饭店的建筑立面就具有新的民族风格,其门廊两侧各有一幅镂空花饰的花隔扇窗,正取之于中国古代园林墙壁上的装饰物“花窗”,个中八组题材反响了工农各业的发达发展,表现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科学等奇迹形象。
技能创新达到新中国建筑技能新高度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达到了当时中国建筑专业技能的顶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公民大会堂培植亲历者、建筑构造专家李国胜见告北京青年报,1958年10月28日开工培植,1959年9月10日竣工,17.18万平方米的公民大会堂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依赖的是党的领导,依赖的是多工种的大协作。
李国胜回顾,由于工期仅有十个多月,公民大会堂采纳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培植办法,这就须要设计者非常细致地考虑各种问题,设计时要充分留有余地。“当时的设计职员都搬到了施工现场,现场设计,我记得那时候晚上每天加班,整晚都在设计图纸,为施工创造条件。虽然辛劳可没人喊累。1959年3月初,我们完成了公民大会堂钢构造部分的全部图纸,一共有3600多张,这么短的韶光能完成,靠什么?我说便是艰巨奋斗。”李国胜说,当年,公民大会堂的设计被分成了多少组,有卖力声学设计的声学专家,卖力钢构造的钢铁设计院、钢构造研究院,卖力装修设计的工艺美院等,施工中所用的材料,更是来自全国200多家加工单位。
邵韦平见告北青报,公民大会堂在构造设计上采取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刚性根本和钢屋架,大会堂会场挑台的钢梁悬臂伸出达16米,钢屋架短跨度60米,宴会厅上部的钢屋架最重达142吨。为缩短施工韶光,施工方须要在繁芜的施工地形上创造更多施工面。工人们通过穹顶和挑台顶上成百上千个灯孔,从钢梁上垂下一根根不落地的杉篙,又在这些杉篙端部倒悬横向的“顺水”杉篙。终极把全体万人大礼堂空间做出了天外有天的八层操作台。施工工人也从1000多人猛增到6000多人,短短40天就完成了常规状态下须要半年以上韶光才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公民大会堂,“十大建筑”在培植中还有很多技能、施工创新。据邵韦平先容,民族饭店便是我国第一栋预制全装置构造、考虑抗震建筑的高层旅社。它在国庆工程中开工最晚,但施工速率最快,首创了我国大型预制装置式构造机器化施工的先河。北京火车站,车站全部采取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中心大厅采纳了当时较前辈的预应力双曲扁壳屋盖,为当时海内第一次成功施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建筑设计知足城市发展需求,北京在短短十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徐全胜说,资料显示,1959年8月尾,北京新建房屋的建筑面积约达2724万平方米,为原有建筑的1.3倍,即是新建了一座北京城。本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大剧院、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北京的建筑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如今,北京市的总建筑面积已达21亿平方米。
对话
“十大建筑”留下文化自傲和科技创新的精神财富
对话人: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
北青报:新中国成立后,建筑设计风格和利用功能上会有什么新考虑?
邵韦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建筑文化与技能发展也开启了新时期。新中国刚成立,北京还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该如何处理“都”与“城”的关系?建一个什么样的都城,若何建都城?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寻衅。从建筑上来说,既要知足新的时期生活需求,还要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要使建筑为民生做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胜性。在十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中国建筑师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中国当代建筑的创作道路,终极形成了光鲜创作思想,即:立基传统的创新精神、整体折衷的环境不雅观念、以人为本的代价不雅观念和朴实求实的经济不雅观念。
北青报:为什么说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
邵韦平:社会主义系统编制是新中国城市培植的主要特色,使得我们可以在很短的韶光内,举全国之力,集中大家的聪慧,来共同完成一项具有重大寻衅的义务。当时建成的十大建筑,可以说达到了建筑专业技能的顶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为我们探索建筑做事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供应了十分有代价的履历。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全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设计师设计建造,风格多元,兼收并蓄,在钢筋混凝土的外表下,营造出独特的美学特色,它开启了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对民族化探索的最初步伐。
北青报: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邵韦平:20世纪50年代“十大建筑”培植时,我国处在经济和技能水平还很有限的年代,但是经由各级领导和培植者的努力,仍旧创造出了高水平的建筑作品。它显现出的本土建筑师的能力,很值得本日的建筑师去效仿。本日,我们正处在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而努力的主要历史节点上,北京“十大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自傲、科技创新,对本日的城市培植有着重要的启迪浸染,其是中国建筑文化和技能发展的一个主要里程碑和精神财富。
本版文/本报 王薇
供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