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住宅(Smith House)】美国康涅狄格州,1967年建成,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新当代主义-白色派】迈耶的成名作,是在当代主义遭受批驳,后当代主义盛行期间涌现的,受到各界好评的新当代主义建筑。简洁的建筑形象、白色建筑体、无装饰的当代主义建筑特色,但对付玻璃幕墙和楼梯、阳台的设置却十分灵巧,并通过建筑体块的变革使其得到生动的形象。
【2号住宅(House II)】美国佛蒙特州,1970年建成,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设计,解构主义】这座建筑紧张由白色的墙面穿插、错落而成,是早期较有代表性的“卡纸板“风格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建筑师对付当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新探索。这是埃森曼一系列建筑实验中建成的第二座私人住宅,让他逐步向解构主义提高。
【霍夫曼住宅(Hoffman House)】美国纽约东汉普顿,1967年建成,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白色派】这座住宅沿续了迈耶白色、简化的建筑形象特点,但对建筑体块进行了变形。两个呈45度角的矩形相互交叉,形成变革的形象。不同立面上的开窗和门洞,使得建筑变得繁芜,但白色统一了全局的稳定性。
【人面宅(Face House)】日本京都,1974年建成,山下和正设计,后当代主义-新奇建筑】这座临街住宅的立面形象地模拟了人的面部形象,立面上部圆形的开窗是一双睁大的眼睛形象,底部的阳台和透风口是鼻子形象,入口则是张大的嘴巴形象。全体建筑以一种惊奇的表情”不雅观望”街道,使全体建筑形象充满意见意义性,也同时表明了建筑与人的亲密关系。
【麦德曼住宅(Maidman House)】美国长岛,1976年建成,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白色派】明确显示建筑师对付传统当代主义风格的改变,即曲线的加入。从建筑的压顶到后部螺旋的烟囡,再到建筑内的弧墙,曲线的加入冲破了直线和白墙的单调。这种在坚持当代主义规则体块、简化建筑体块形象和白色建筑基调的建筑哀求根本上,通过曲线的加人使建筑变得丰富的手腕,被迈耶在之后多次利用。
【马克斯大街住宅(St Mark's Road Housing)】英国伦敦,1980年建成,杰里米·狄克逊(Jeremy Dixon)设计,后当代主义】以“人面”为主题的建筑以联排住宅形式涌现。每栋住宅都采取两坡屋顶和带有前厅廊的入口,且全体建筑立面对称明显,反响出对古典建筑规则的屈服。但建筑立面门、窗却都是对人类面部的抽象模拟,突出意见意义性。
【沃尔夫住宅(The Wolf House)】美国科罗拉多州,1989年建成,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设计,当代主义】建筑以中部通高的中厅切分为主人房与客人房两部分,通过一个两坡顶和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压顶区分,中庭为两坡玻璃顶形式,供应光照。墨绿的屋顶及不同色彩的阳台和墙面,显示出体块的变革。
【雅恩住宅(Helmut Jahn house)】美国威斯康星州,1982年建成,墨菲·雅恩(Murphy/ Jahn)建筑事务所设计,当代主义】建在一块临水坡地上,以是底部由混凝土钢柱支撑横梁形成一块方形的平台。为减轻建筑自重,其内部多为木构造建造。墙、天花板、地板都用同规格方格网构造构成。每层都设置有露天平台,其面积根据功能不等,位于面河一侧,以得到良好的视野。
【私宅(Lawson-Westen House)】瑞士洛索内,1989年建成,马里奥·博塔(MarioBotta) 设计,提契诺学派】整栋私宅是一个圆柱体,通过入口通道和后部的开窗呈现出对称性。被入口分开的建筑一侧采取阶梯式开口,并逐层设玻璃窗和阳台。另一侧落地玻璃窗则采取退台式,在入口与落地玻璃窗之间形成遮阳廊形式。建筑顶层开设有一个圆窗洞,使上层成为一个两面通敞的露台。
【劳森·威斯顿宅(Lawson-Westen House)】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93年建成,艾瑞克·欧文·莫斯设计(Eric Owen Moss),后当代主义】紧张采取净水混凝土形式建成,建筑师在矩形建筑体块中插入了虚拟的圆柱,在建筑中表现在端头圆筒形建筑和内外部螺旋形的楼梯上。除建筑体块和空间的不规则性,门窗大都采取规整矩形,但通过尺度的变革与整体的扭曲和不规则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