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由环境所衍生的建筑是有机的和富有生命力的,创作中首先要去顺应环境,进而才能使环境为人所用。
”作为中国当代精彩的集建筑传授教化、设计创作和建筑绘画造诣于一身的建筑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提出的“顺其自然,不落窠臼”的建筑思想,在建筑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他致力于探索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相得益彰、建筑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为祖国奉献了多项经典作品,个中北京火车站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于2016年9月入选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敦煌宾馆建筑设计者 材料设备

城市是未完成的交响乐

对南京乃至全国公民来说,南京长江大桥早已成为铭刻在心的“国家影象”,而其“三面红旗”的桥头堡设计者正是钟训正。

30岁开始设计,40岁建成,90岁回览,钟训正与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结下了半个世纪有余的缘分。
在大桥封闭维修后再次通车的2018年12月29日,钟训正出席了剪彩仪式。
面对修缮一新的桥头堡,面对众人“忆当年”的提问,他以惯常的淡定微笑着应答:“没什么(了不起)的……”

钟训正师承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建筑大师。
“我是怀着激情和绮思踏入建筑学大门的。
”钟训正曾回顾,真正开始跟老师们进行专业学习后,才创造“原来建筑竟是那么繁芜,那么实际和理性”。
经由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他继续并创造性地利用了学院式建筑教诲传统中的团队协同办法,取得了建筑创作、传授教化研究和建筑绘画三方面的丰硕成果。

他与孙钟阳、王文卿组成的“正阳卿”建筑创作小组,创作了无锡太湖饭店、甘肃画院及敦煌研究中央等一大批设计佳构,并大多得到了培植部、教诲部等精良设计奖项。
三人互助编写的教材《建筑制图》得到全国高校精良教材一等奖,至今仍被东南大学等数个高校建筑系沿用。
其绘画作品集一贯是建筑系学生临摹的范本,个中《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已经印了四十多版,成为建筑系学生的经典教材。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钟训正依然弦歌不辍,创办了“环境与建筑研究中央”,搜集了单踊、韩冬青、冷嘉伟等中青年迈师协同事情。
在传授教化和实践之余,他还担当省、市内外各级政府的建筑与方案顾问,出席各地城市方案培植方面的发展计策、决策研讨论证会议,为国家的城市培植出谋划策,供应最高层次的专业支撑。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则是一首永存的未完成的交响乐,它是否幽美和谐取决于对城建档案的重视,可以说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音符。
”钟训正对城建档案事情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此外,他还在多个场合对城市培植中存在的挥霍资金和占用地皮资源等奢靡、摧残浪费蹂躏征象予以鞭笞。

“顺其自然,不落窠臼”

在继续与创新中探索建筑实践

上世纪80年代,钟训正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14个月。
在此期间,他参与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央广场及旅社等方案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在建筑表现和建筑设计方面的过人实力,同时他也深切体会到国内外建筑教诲及设计实践方面的差异。
“西方建筑师常日立于城市的角度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而这种顾整年夜局的整体不雅观念适值是我国建筑师、业主、决策者们所欠缺的。
”经由深入的研究比较,钟训正认为,中国的新建建筑每每以我为中央,造成城市群体的混乱的局势。
在此后钟训正及“正阳卿”小组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这种大局不雅观,深入解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表示和谐统一的美学代价。
他们光鲜地提出了自己的建筑思想“顺其自然,不落窠臼”,成为中国特色当代建筑的积极探索者和引领者之一。
他们认为,由环境所衍生的建筑是有机的和富有生命力的,创作中首先要去“顺应环境”,进而才能使环境为人所用。
这里的环境既是指建筑外部环境,也包括建筑设计活动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能环境等。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构件”,人们总是通过详细的建筑来感知城市。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钟训正也以顺应城市肌理构造的原则,探索一种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建筑形式,以人为本,营造良好舒适、讲求意境的空间,达到技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他还充分利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以“实”组织空间,以“虚”创造环境和蔼氛,引入景不雅观。
“不落窠臼”则提出“向前走一步”,不照抄照搬,不恪守学术流派,在设计中求创新。

“我们总不能知足于闇练地节制传统建筑的法度模范和手腕,总该有所创新,总该有点时期气息,躺在祖宗的荫庇下混日子是没有出息的。
”钟训正认为,处于继续与创新过程中的建筑师,一定要经历一个艰辛的探索的过程。
“在建筑创作中探求中西结合、新老结合,初期会产生一些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东西,但这是一个一定的过程,随着履历教训和知识的累积,量变导致质变,将逐渐节制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在对传统的继续上,除非是古建筑的复原,不应是传统形式的大略的复制,应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钟训正认为,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该当有一定的文脉、气质上的连贯性,但其艺术性、技能性和科学性都该当与传统建筑有明显的差异。
钟训正还认为,建筑师的创作是群体创作,是与已经存在于城市中的建筑发生对话,一定受到已有城市建筑的影响。
不尊重现实、过分彰显自我、寻衅大众审美的建筑设计作品显然是很难熬痛苦到欢迎的。
“建筑师的创作不仅仅是自我建筑创作理念的表达,有限定的设计正好给了建筑设计多方权衡、创新思维办理问题的寻衅,而这正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

鼓励探索与创新

鲐背之年捐资50万元勉励后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自1952年步入讲堂,钟训正从教60余年,经历过困惑犹豫,也有过劳碌忧心,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传授教化兢兢业业,培养了近60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他的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建筑院系或各大设计院,多数都担当着学院(设计院)级领导或教授、总建筑师等职务。

在学生们眼中,钟师长西席为人淳厚善良,传授教化风雅致密,堪称做人与治学的典范。
“钟师长西席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人,做了他该当做的事。
”他的学生丁沃沃说,钟师长西席的弟子们曾经编纂了一个记录钟师长西席学术造诣的专辑,钟师长西席看了后一脸茫然,诧异地问道:“你们是在说我吗?我听着彷佛是另一个人,这个人的确很好,但不是我吧?”众人大笑道:“师长西席,这些都是真事啊!
” 钟训正一贯提倡实践为核心的研究生传授教化。
“在密集的改图中,方案中的设计不合逻辑、表达不到位等都会被严格仔细地指出和改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学习收成非常大。
”学生马骏华说。
由于建筑学科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建筑系研究生论文题目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
学生们说,钟师长西席从不限定学生的思路,但始终坚持以知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准则。
2010年,年逾八旬的钟训正还辅导学生以《人居空间形态初探——对汶川地震灾后居住空间方案设计的思考》为题,研究汶川地震灾后重修,表示他一向的关注国计民生、求真务实的传授教化思想。
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钟训正如今已步入鲐背之年,可他仍心系“同道后生”:在其90寿诞之际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捐赠50万元。
受到老师的传染,弟子们积极跟随捐赠,成立“钟训正—青蓝基金”,用以勉励建筑学院的学子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东大送我情’,我想在有生之年尽绵薄之力,助同道后生之学业,实现其梦想,造诣其未来。
”钟训正说。
交汇点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