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惊艳启用

目前,上博东馆率先开放了

2007年建筑设计竞赛 公共建筑设计

“中国古代青铜馆”等部分展厅

并推出“星耀中国——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特展

和“重逢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等

为市民游客带来文物佳构

与沉浸式光影体验的双重盛宴

这座上海新文化地标的主设计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李立教授。
有着“博物馆建筑师”之称的李立教授,自2007岁首年月次设计博物馆建筑——洛阳博物馆以来,他和团队险些每年都有博物馆或美术馆建筑作品脱手,他主持的建筑设计包括: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大天鹅科普馆、一战华工纪念馆、山东省美术馆、贵州省美术馆、太仓美术馆、西藏美术馆……

整体呈矩形,地上建筑6层、地下建筑2层,建筑立面如白色波浪起伏,水波荡漾,寓意“海纳百川”“勇立潮头”… …李立说,“我们很高兴能为打造上海又一文化地标、展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上博东馆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重大文化举动步伐培植项目。
其总建筑面积达11.32万平方米,陈设展示面积约3.36万平方米,馆内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以独特设计构建完全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设体系。
2024年底,上博东馆将实现全面开放。

设计团队在上博东馆建造了一个屋顶花园,他们在那里复建了小型的苏式园林,让人可以回到传统中国建筑的情境里,把传统文人的器物和当代生活的实景领悟在一起,在李立看来,这代表着两个不同期间的人的思考。

上博东馆位于浦东新区世编年夜道,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央等文化举动步伐形成了公共文化举动步伐集群。
在外不雅观上,李立选择了长方形,长方形体量和周边已有的百花齐放的建筑形态形成差异,从而建立相对谦善的建筑形态,显得简洁安静,形成适度比拟,提升全体区域的活力。

上海是中国国家当代化进程的缩影,因此上博东馆在设计上看重平衡好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潮流之间的关系,设计团队着力将上博东馆打造为上海地区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展示、文化教诲、研究与互换及公众文化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公共平台,一张城市文化的“金名片”即将应运而生。

一座漫游式、体验式、园林般展开的开放博物馆是李立教授的设计初衷。
李立希望当代的博物馆能知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让逛博物馆可以成为人们生活里的习以为常,这样既可以推动公共文化教诲和公众考古激情亲切,还可以丰富大众的日常休闲生活。

上博东馆融入了很多面向城市开放的公共做事功能,不仅能实现博物馆24小时不间断开放的理念,还有商业空间、青少年活动区、咖啡厅等,知足不雅观众可不雅观、可游、可体验的需求,成为城市客厅一样的存在。

李立说,希望人们在这样一个玲珑剔透的长方体建筑中逛展时,能在不同角落找到容身空间,大概是一次不期而遇,少焉沉静发呆,一场匆匆膝长谈……让人们能沉浸式感想熏染到这个时期的博物馆,不再高高在上、有间隔感,而是更加开放,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能更好的互动和互换,去深入理解和研究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引发出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与期待,从而更好地不雅观察与体会这个城市的魅力,感悟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

原标题:《同济设计!
来看这一魔都新顶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