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裔建筑师邬达克是近代上海建筑师中,民众知晓度最高的,堪称民国时的“网红建筑师”。他1918年来到上海,至1947年离开,靠近30年的韶光里,做了50多个建筑项目,近百个单体建筑。
1927年,不到30岁的吴同文已经是个成功的染料贩子,他娶了一位颜料大亨贝润生家的排行老末的小姐,老丈人送出了铜仁路和北京西路转角的一大块土地,作为女儿的嫁妆。8年后,吴同生的买卖做得更大,纳了姨太太,生了很多子女。这一年,他找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建筑师邬达克,希望对方为他在铜仁路那块土地上设计建造一栋私宅。邬达克为吴同文打造的这栋屋子,统共四层,建筑面积1732平方米,在建成时被誉为全远东最大最豪华的住宅之一。建筑的表面和围墙大量利用了绿色的釉面砖,因此,它有了一个昵称:绿屋子。
当年铜仁路叫哈同路,那块土地有3亩3厘3分大,吴同文向工部局申请了哈同路333号这个门牌,一贯沿用成现在的铜仁路333号。
吴同文当时的家庭构成是这样的:有一个信佛的妈妈,又有两房太太,每房不止一个子女,两房太太之间的生活不能相互滋扰。
他自己常常有社交应酬的需求,家里常招待显耀的政要和商界的朋友,须要大的空间开派对,又要一个花园。
可土地本身不是很大,形状也不规则,这对建筑师哀求就很高。
当时,邬达克是民众知晓度最高的建筑师。
1934年的时候,邬达克完成当时称为“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的设计,取得了职业生涯的顶峰。
可是接下来的第二年,上海爆发了金融危急,白银外流,经济一落千丈,地产的发展也结束了。邬达克的事务所从人们排队等着让他做项目,变得门可罗雀。
于是,绿屋子成了邬达克事务所的救命订单,他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了这个项目。
邬达克是个高情商的建筑师,他非常在乎知足业主的各种需求,打造了一个建筑史上的经典。
为了知足主人中西合璧生活办法的特点,邬达克结合当时国际上的住宅盛行趋势,利用了很当代主义的手腕来设计绿屋子。
这个被称为“远东第一豪宅”的屋子,却不是雕龙画凤的建筑。外不雅观只是一些直线和曲线,简洁干净。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一份崇高的觉得。
当时有一个说法,邬达克向吴同文许诺这个屋子50到100年不会过期!
向工部局申请建造的一张申请单上,邬达克就把这个屋子称为绿屋子。
吴同文是做军用颜料起身的,军绿色成为他最爱的颜色。
邬达克向泰山面砖(中国近代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面砖生产品牌),定制了这种高质量的绿色釉面砖,让建筑大面积地被这种看上去非常舒畅的绿色所覆盖。
绿屋子是一个四层高的住宅,这在近代上海的花园住宅历史上比较罕见,一样平常只是两层,顶多是三层。邬达克根据这一家人的生活、事情、社交的须要,在空间上做了精心的布局。
一二层是公共空间,一层有酒吧游戏室,有老母亲拜佛的佛堂。
二层有餐厅、起居室和书房。
三层和四层便是相对私密的寝室空间。
邬达克在建筑的南侧设计了层层跌落的大露台,房间朝向花园的一壁有大面积的落地窗,通亮而开放。
家里办派对的时候,来宾可以直接通过一层的户外楼梯高下,走去二层的会客起居室。
另一段楼梯连通三、四层的寝室空间。这两段楼梯并不相连,给主人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
传统的花园住宅,如果空间足够大的话,车道会从楼前穿过。绿屋子的车道,从一层的中间穿过这个建筑。
这样做担保了房前的花园是整块的,不被车道打扰;其余车道上方的屋顶可以自然地为高下车的客人挡风遮雨。
这个设计不是邬达克发明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已经有类似的设计。邬达克善于学习,把天下上最前辈的建筑技能、建筑趋势、材料带到上海。
三层和四层分别是吴同文与大太太和姨太太的起居空间。
每层的空间布局是差不多的,主寝室都有扮装换衣间,和各自子女的生活空间,一碗水端平,避免了两边争风吃醋。
每层的主卧里还套有一个阳光房,纵然是景象不好的时候,仍旧可以在里面和都邑的一点大自然的气息有亲密打仗,欣赏表面花园的宜人景致。
特殊是四楼的顶层,用了12块淡绿色的入口压花玻璃,可以柔化烈日。
绿屋子还是上海第一栋电梯住宅。荷叶型造型的电梯来自老牌的奥的斯电梯公司。
吴同文和他的姨太太住在四楼,大太太住在三楼,很有可能这个电梯的设置,是为了减少两房太太在楼梯这个紧凑空间相遇的机会。四楼的姨太太可以直接从电梯高下,三楼的太太可以走楼梯的。
邬达克还为绿屋子设计了一组art deco装饰风格的精细纹案,紧张以抽象的植物花卉模样形状为主,分布在屋子的各个地方:主楼梯侧墙的透光玻璃, 窄条的拼花木地板,地面铝制管沟盖板,水泥围墙花饰的漏窗……
这个建筑紧张的活动区域采光都非常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充分地利用了阳光日照。
以是绿屋子不但是颜色绿,它也是一个绿色环保的建筑。
这栋屋子,建筑师邬达克把有身份、有地位的中国精英业主的需求落实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