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塔川古村落。 郑金强摄(公民图片)
皖南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村落。中年往后,我更乐意亲近的,是这里的古村落。
浩瀚古村落中,名气响亮的,绕不开西递、宏村落。相继而来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声音,车水马龙的出入,划破安谧的昼夜。相见不如惦记,站在时令的路口,挥一挥衣袖,暂且别去。
别去,是为了更好的相逢。秋冬之交,被众人盛誉“中国画里村落庄”的黟县,渐行渐近。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作为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黟县境内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遍布,确是“小桃源”。白墙黑瓦里融入山净水秀的灵气,小桥流水中藏着云淡风轻的从容。
有心人,跋山涉水,究竟会来。参差错落的马头墙,黑白相间的古民居,遗世独立的旧风情,绊住脚步,醉倒目光。目光脱了缰,迎着风,冒着雨,在巷陌,在田畴,在桥边,撒着欢,追着跑。
不觉追到碧山。
太阳高照,一起尾随紧追,穿过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抵达群山环抱的碧山。碧山不是山,是古村落,像是墨汁泼洒在宣纸上,古意氤氲开来。这个隋朝便有记载的村落,名起南宋,盛于明清。奇丽与古韵兼容,朝气与老派并存。山明水秀,远峰近宅,临水蔷薇,犹如画里。
山村落里保留着明清期间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它们像村落口站立的阿婆,安详,沧桑,淡然置身于繁华和鼓噪之外。其间一座两百年历史的老祠堂,被奥妙改扮为书店——碧山书局。从祠堂,到书店,看似小小的改变,实则将徽州人们的内心天下和精神生活完美合体。
碧山书局,隐于偏远小村落,却非常大气。百年前高挑的门楣,精细的砖雕木刻,光滑的青石地面,袒露的古色木梁木柱,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更迭和变迁。天井,是徽州祠堂的眼睛,四方形的轮廓剪裁出湛蓝色的天幕,俯仰之间,明暗之间,流年暗换。这一方天井少有闲时,轮番将阳光,月光,迎来送往,自然,书有了温度,落满诗意。店里藏书约两万余册,书目繁杂,种类繁多,名家荟萃。
于我等而言,快乐何止于此?
前脚刚迈入大门,雨滴后脚悄然而至,不倚不偏,落入碧山,落在书局,落到屋檐,顺着屋檐缓缓流下,从天井落下,形成四方的水帘天幕。雨水的不期而至,令一颗颗诗心雀跃不已,纷纭侧身,顺着陡直的木楼梯,蜂拥而上二楼。二楼陈设的外文书本多不胜数。临窗桌子上,一花瓶,一枝花,一本书,素洁,文雅,深奥深厚。推开吱呀的木格窗,凭栏远眺,好一个烟雨徽州,好一个水墨碧山。
雨水缠绵不绝,从碧山,跟随到屏山。屏山不是山,也是古村落,存有千年之久。村落北有座山,状如屏风,故此得名。
斯人已去,青山依旧。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岁月的感化里,散发浓郁的沉喷鼻香。撑着雨伞,溜达青石板路,抚摸斑驳的墙壁,仰望庄严的祠堂。光阴里,它们走过风,亲过雨,吻过雪,尝过霜,修炼成如今的样子容貌。吉阳溪九曲十弯,穿村落而过,两岸石磅时时飞来村落妇浣洗的棒槌声,美人靠偎依溪边,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形态互异的商铺夹岸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崭新与迂腐,老派与时尚,在这里,完美地相依,相融,相生。
身在屏山,物我两忘。村落口伫立,天阔地辽,长风当野。苍茫远山,和山脚下那片金色稻田,正被初冬的手,一页页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