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工人文化宫高大、宏伟,职工激情广场可容纳上千人(6月12日拍摄)。

6月14日,西安公民大厦的公民大剧院舞台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到者齐爱云正在为近期的一场演出作末了排练。

年夜三剧院简介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

西安公民剧院门前具有光鲜时期感的铜像(6月11日拍摄)。

6月14日,西安公民剧院里座无虚席。

西安公民大厦的公民大剧院完全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面貌(6月14日拍摄)。

六月十四日晚上七时许,位于西安市北大街的西安公民剧院门口,不雅观众排起了长龙。

刘强 文/图

文化是城市之魂。

有人说,要想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就去看看它的剧院。
对付一座当代文明城市而言,剧院是主要的 “会客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各地不同期间建筑的剧院、戏院、文化宫,见证了三秦大地上公共文化奇迹的持续快速发展,也见证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还见证了浩瀚城市的闪光瞬间。

老剧院,它们中的一些,现在或悄然隐匿于浩瀚新兴文化场所之中,或不知不觉间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曾经响彻于舞台和不雅观众席之间的掌声、欢笑声,却始终留在一代代人的影象中。

剧院

方寸舞台见证东风化雨

6月14日晚上7时许,在西安公民剧院门口,期待进场的不雅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龙。
西北大学大三学生乔源利用等待的间隙,与同学在剧院建筑前自拍留念,“常常从这儿经由,对这座剧院印象很深刻,但从来都没有机会进去过,很期待今晚的演出。

大红的立柱、精美的花纹雕饰、外墙上翠绿的爬墙虎、旁边两侧直立的4个工农造型的铜像……仿佛都在诉说着西安公民剧院悠久的历史。
剧院融东西方建筑元素于一体,它不仅是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这座城市的主要文化元素。

我国先后有包括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公民大会堂在内的37座建筑,因其分外的风格和影响力,而被载入英国出版的《天下建筑史》。
“西安公民戏院(院),与北京工人运动场、北京都城戏院被列为37座著名建筑中的‘三场’之一。
”西安公民剧院策划部副部长闫雯静见告。

西安公民剧院自1954年建成以来,不仅接待过来自五大洲的上百个有名艺术团体和海内险些所有的主要艺术团体,为中外艺术家搭建了沟通友情的桥梁,而且在遍及艺术知识、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浸染,是西北乃至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化演出场所。

“那会儿一张公民剧院的票真是太难得、太金贵。
印象最深刻的是梅兰芳大师的演出,更是一票难求。
”西安公民剧院退休职工张彩霞见告。

1973年夏天,周恩来总理陪同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在西安公民剧院不雅观看“离去三十年,今日回延安”的主题演出。
“大家欢送总理时,总理经由我身边的时候还笑着轻轻拍了我的脑袋说‘这个小家伙’。
”西安公民剧院退休职工雷安回顾起这段历史,至今影象犹新。

在西安的东新街上还有一座建筑,它不仅奥妙地将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和华美新奇的西式格调相结合,也是一本写满了传奇故事的“书”。
它便是西安公民大厦的公民大剧院(原西安公民大厦大礼堂)。

1956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开学仪式,上千名“西迁人”便是在西安公民大厦大礼堂见证了这一主要历史时候。

西安公民大厦建于1953年,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庭院式宾馆之一,当时紧张用于接待外国政要和苏联专家。
大厦大礼堂自建成以来,除了承接大型会议活动外,紧张用于话剧、演奏会、音乐会等演出。

西安市民郭文朝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在公民大厦大礼堂不雅观看中心芭蕾舞团演出的革命样板戏《赤色娘子军》。
“中心芭蕾舞团《赤色娘子军》剧组对戏院哀求非常高,这个戏院能当选中,绝非等闲。

“这是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戏院,我曾经多次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古老的秦腔与这个古朴典雅的戏院非常合拍。
置身个中,无论是不雅观众和演员,都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到者、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说。

文化宫

激情岁月的光音典藏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了各地的专业剧院,大量独具时期特色的工人文化宫也在丰富公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浸染。

宝鸡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大厂多、工人多、技能职员和工程师多,工厂家属院密集。
而老一辈宝鸡人的影象,不会少了宝鸡市老工人文化宫。

宝鸡市老工人文化宫于1958年建成投入利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宝鸡市老工人文化宫于2005年拆除。
2009年,新的工人文化宫在宝鸡市行政中央建成。
在老与新的交替中,人们有着不一样的感想熏染。

“老工人文化宫有图书室、讲座厅、展览厅、小戏院,还有当时宝鸡举动步伐最好、规模最大的剧院。
市上和省上乃至全国的职工文艺调演都在这里举办。
当年文艺活动少,一听有演出活动,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门口自行车停得满满当当。
” 85岁的宝鸡市工人文化宫原副主任侯希安回顾说。

为了生动市民和职工的文化生活,宝鸡市老工人文化宫先后组织各个工厂的文艺骨干成立了秦腔队、京剧队、豫剧队、管弦乐队。
“险些每天都有活动,当时文化宫只有五六个职工,忙起来一人要身兼数职,电影开场的时候去当检票员、篮球比赛的时候去当裁判员,还要做好送水等做事事情。
”在侯希安看来,那是一段劳碌而充足的光阴。

宝鸡市老工人文化宫常常和各工厂的工会举办生产和文化培训班,造就了一大批企业生产骨干、文化爱好者和文艺骨干,成了当时宝鸡市的文学艺术活动紧张场所。
“现任陕西省拍照家协会主席的冯晓伟也是从文化宫走上拍照之路的。
”侯希安说。

商子秦、渭水、杨绍武等较早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宝鸡墨客,和宝鸡市老工人文化宫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客秦巴子在《1980年代的宝鸡诗歌影象》中这样记录:持续举行的文学谈论和文学活动则集中在市工人文化宫进行,凡有有名作家墨客的讲座与报告,教室常常被挤得满满的,乃至窗户上也爬满进不了教室的激情亲切不雅观众……

随着时期的变迁,人们的娱乐办法日趋多元化。
虽然各地一些剧院、影院、工人文化宫,在不知不觉间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曾经响彻在这里的掌声、欢笑声却留在了一代代人的影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