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大鹿岛邓世昌广场中央的邓世昌塑像,威武高大,左手按刀,右手紧握望远镜,威严目光远眺大海,依然是“鼓轮怒驶”的气概。

八月十九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舰艇航通指挥专业大二学生董雨宣,在邓世昌塑像前仰望英雄。
新华逐日电讯于力摄

上海众防建筑设计院简介 常用建材

8月19日,19岁的董雨宣身着“海魂衫”,双手紧贴裤线自然下垂,笔直站在邓世昌塑像前,举头仰望英雄,目光炯炯。

“吾辈从军为国,早置死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去世而已!
”间隔邓世昌塑像10余海里处,是他指挥“致远”舰冒着炮火冲向敌舰被击沉的地方,那是一段甲午壮士用鲜血染红的历史;出生在大鹿岛的董雨宣,如今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舰艇航通指挥专业大二学生,听着甲午故事终年夜的他,高考的唯一志愿便是报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那里有他的梦想。

空中俯瞰大鹿岛。
(受访者供图)

位于辽东半岛东端、黄海北疆的大鹿岛从属于丹东东港市孤山镇,1894年9月17日,震荡天下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就爆发在大鹿岛附近的海面上。

130年过去了,海风早已吹散了海战的硝烟,海浪也早已息灭了熊熊的战火,但是在大鹿岛人的心中,甲午黄海海战是永久抹不掉的影象。
在西山山头,听90岁老人讲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海战的壮烈场面,在邓世昌墓碑前,听村落干部讲打捞甲午义士的遗骸为英雄树碑立传,在邓世昌塑像前,听青年学生立志报国的誓言……

见证黄海大战的大鹿岛,是一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致远”舰,是一座铭刻着那一页悲壮历史的无字碑。
130年来,大鹿岛始终在不断地咏诵着海战中800余名甲午英烈的名字: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勋、林履中……

层层叠叠的礁石,每一块都有甲午的故事

8月19日上午,阳光明媚,站在大鹿岛西山头陶家小院,向南举目望去,宽阔的海面尽收眼底。
陶氏家族是从山东移民到大鹿岛的第三个家族,几代人一贯居住在这里。
92岁的陶永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的五太爷是一个喜好讲故事的人,常常在这里指着远处大海向他讲很多年前那一天发生的事。

8月19日,大鹿岛村落92岁村落民陶永清先容甲午黄海海战的情景。
新华逐日电讯于力摄

“从中午打到晚上,海上到处都是浓烟,一阵阵的大炮声,站在山上都能闻到一股硫黄味。
”陶永清回顾说,五太爷见告他村落里的人还救了好多漂浮到岸边的水兵,当时他们虽然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却听到了一口熟习的山东话。

陶永清一贯念念不忘“那一天”在家门口发生的事,历史学者是这样描述的: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斗,其规模之巨大,战斗之激烈,韶光之持久,在世界近代海战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次海战中,北洋舰队以弱敌强,鏖战近5个小时,重创日舰多艘,将日本舰队击退,使其受到一次沉重打击。
中国广大海军将士不屈不挠、舍身殉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久彪炳史册。
但是,北洋舰队却有“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战舰在海战中或沉或焚,而且捐躯了600多名官兵,个中包括像邓世昌、林永升这样精良的爱国海军将领,丢失不可谓不重。
(戚其章著《甲午战役史》上海出版社出版)

事实上,发生在大鹿岛西南海疆的这场海战,当时除了几艘英法兵舰在沙场外作壁上观火,现场仅有的眼见者,只有大鹿岛的村落民。
据大鹿岛老人先容,当时大鹿岛住户仅40多家,200多口人,他们是目睹这次海战全部的中国人。

虽然当年目睹海战的人们如今都不在人间了,然而,他们的后代始终没有忘却老人们一辈接一辈曾经讲述过的海战故事。

在村落里做了多年文书的李生世,曾故意搜集那些留存在老人影象里的甲午故事,一贯想写一今年夜鹿岛和甲午海战的书。

“海战后就有尸骸不断漂到岸边,都穿着军服,东山根底下,尸体漂得多,西口也漂得多,有100多,村落里的耆老带村落民把这些尸骸网络起来,选个高地立了坟头。

73岁的张吉顺是岛上第一个开民宿的,20世纪70年代,他当时在村落供销社上班,他回顾说,当时渔民在海上作业时,网上来一个很重的异物,拖出水面后看到是一只千余斤的大铁锚,就把它当废铁交给供销社,“我当时创造这个锚是平头的,不像我们常用的锚,现在想想那一定是舰上炸掉的铁锚,可惜后来石沉年夜海了。

丹东档案馆副研究员迟立安认为,大鹿岛村落民不仅见证了黄海大战,还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接济,在黄海海战中起到了战时基地和收容落水北洋将士的主要浸染。

《丹东日报》1984年9月16日3版刊登的《甲午战役中的大鹿岛》这篇文章表露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事实:

在战斗中,“来远”“靖远”舰受伤,先后驶入大鹿岛东口外进行战时抢修,大鹿岛的居民则涌上东山头,划小船登舰帮助。
这两艘战舰一贯坚持到末了,并返航旅顺。

研究甲午战役的学者、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王国平,创造一份记录甲午之战资料的《甲午日记》,该日记自1928年12月1日至1929年2月9日在北平的《北平朝报》第五版连载,共刊出47期。
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四艘兵舰战沉,个中“致远”“超勇”“扬威”三艘沉没在大鹿岛海疆,除与舰同沉外,另有部分官兵浮水获救,该日记清楚地记录了在大鹿岛上岸的北洋海军将士受到大鹿岛渔民年夜方施救的情景,翔实详细,生动动听:

“至吾侪前后获救登岸者,统计二百五十三人,大都皆衣履浸湿,号腹尴尬。
幸岛内居民,垂念食毛践土之义,重视捐躯杀敌之人,推食食之,解衣衣之,恩之厚,泽至深,昔韩信一饭之惠,报以千金,我等应如何感报耶?岛内和颜悦色,男耕女织,风尚醇朴,有二耆老相告曰:汝众为国效劳,杀敌捐躯,至可敬也,如不嫌敝岛荒僻,资粮粗恶,请暂住三宿,蓄养精神,再为动身,遵陆赴旅……吁!
好行其德,不谓于此僻岛中亦可遘也。

丹东当地的一位墨客曾为大鹿岛写下这样的诗句:目睹那场惊世的战役,历史老人——大鹿岛,层层叠叠的岩石,随意地敲打一块,就会攥一把浓缩的甲午故事。

是邓世昌,也是八百殉国壮士

地处大鹿岛东山北坡的甲午英烈陵园,正中间是2米高0.6米宽的墓碑,上书四个大字“邓世昌墓”,墓碑后面背景墙上“甲午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字格外能干,墓碑的左侧立有两块方正的墓碑,均刻有“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

8月19日下午,73岁的于生春不顾腿部枢纽关头疼痛,执意要陪一同登上104级花岗石台阶的甲午英烈陵园,这里有他难忘的影象,时任村落党支部副布告的于生春亲自参与墓碑迁移及陵园培植全过程。

“邓世昌的墓地确实单独埋着一具遗骸,那是1938年从沉入海底的‘致远’舰上打捞上来的,无名将士墓则是海战后大鹿岛村落民自发地将漂浮到海滩的百余具将士遗骸网络安葬起来。
”于生春指着墓碑说,当时他们都被安葬在岛内东口哑巴茔沟,1985年丹东市文物普查时,认定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阵亡将士墓葬,同年将两处遗骨迁到这个地方,并重修了墓地,经由不断修缮开辟为甲午英烈陵园。

掩埋在邓世昌墓碑下面的这具遗骸,一贯存有争议,大鹿岛的村落民坚持认为这便是邓世昌的遗骸,文物部门则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但可认定是甲午英烈的遗骸。

1997年6月14日《丹东日报》头版刊发的宣布《大鹿岛三老话沉船》翔实地表露了这具遗骸创造的过程。
退休后致力于研究丹东地方历史的作者尹璐先容说:“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口述历史。

1937年,出于战役的须要,日本专门派船到大鹿岛海疆打捞甲午沉舰上的铁件。
三老之一的李桂斌当年24岁,也在个中谋个差事,叫“二车”,紧张是给潜水员打气加压。

李桂斌先容说,1937年到1938年两年,除了冬天,刮风和下雨景象,拆船的船每天都出海,潜水员将炸药袋夹到舰身上,通电引爆将舰上的钢板炸开,然后弄到船上,运到大鹿岛,隔几天便装到另一个船上,取道大连运回日本。

“日本人拆的紧张便是‘致远’舰,潜水员把舰牌捞上来时,还仔细地看看,牌为钢质,圆形,直径约0.3米,虽然生锈了,但是上面的‘致远’两字却很清楚。

另一位老人李桂仁回顾说,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1938年他的父亲安葬“致远”舰壮士遗骨的事。
当时日本人雇的中国潜水员叫王绪年,他在水下拆船时,创造一个封闭的官舱里面有一具人骨,骨架完全坐在龙椅上。
炸药在炸钢板时,舱门震开,骨架坍塌。
此后他将遗骨打捞出来。
“我父亲找了4个人,将遗骨装进特制的小棺材,抬到岛上一个名叫哑巴茔的山坡上安葬,安葬仪式特殊正式和隆重,摆了喷鼻香案,供了馒头,岛上有100多人前去凭吊。

76岁的于永令当时接管采访时耳不聋眼不花,脑袋不糊涂,60年前的事情在他的影象里犹如昨天一样清晰。
一次有时的机会,于永令和住在岛上的王绪年景为朋友,根据王绪年的描述,于永令始终认为王绪年打捞出来的便是邓世昌的遗骨。
情由有二,一是遗骨是在指挥舱里创造的,除了邓世昌,谁又能端坐于指挥舱呢,二是邓世昌事先曾起誓“阖船俱没,义不独生”,“致远”舰中鱼雷迅速沉没,抱着与战舰同死活决心的邓世昌不可能离开舰船蹈海而去世。

“这个说法虽然有争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大鹿岛的村落民坚信葬在岛上的便是邓世昌的遗骨。
”尹璐回顾说,从此,大鹿岛的老辈人都把哑巴茔的这座坟地当作邓世昌的,清明他们来给邓大人烧纸,正月十五,他们来给邓大人送灯。

“1985年迁移墓地的时候,我特意从家里找了几块木板,让村落里的木匠李永太做了80公分长的棺材,将遗骨放到里面又刷了红漆,盖上红布,在鞭炮声中,带领众乡亲将邓大人的遗骨迁移到这里。
”回顾这段往事,于生春依然历历在目,眼里噙着泪花。

对付这段历史,当地作家岳长贵在1994年8月揭橥的《不沉的致远舰》这篇文章中写道:对这具尸骨的真伪,直到本日仍有争议:有说是邓世昌的,也有说是林永升的,也有说是无名的,但既然是从甲午沉舰上移来的,当然便是邓世昌、林永升式的甲午壮士。
他们的代价在于在神州大地祭起民族招魂之幡,用自己的血肉为中华民族筑起新的长城,证明这个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1996年,大鹿岛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古沙场,连同岛上的甲午英烈陵园、邓世昌雕塑广场被确定为“国家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诲基地”,2005年5月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诲基地”,2007年4月被辽宁省公民政府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诲基地”。

探求,从未停滞过

2015年10月5日新华社的一则宣布表露了当时打捞“致远”舰的经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央“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见告,经由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创造100多件文物,从打捞起的文物可以断定,“丹东一号”沉船便是甲午海战“致远”舰。

周春水说,目前已创造的文物中,一组上面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最直不雅观证据。

这艘沉没战舰创造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处,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
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全体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凌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和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创造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创造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有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近代史专家、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关捷教授说:“打捞‘致远’舰,打捞起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民族的精神。

丹东档案馆副研究员迟立安,在他装满书本的事情室内向先容了近年来探求、打捞“致远”舰的过程。

“邓世昌与‘致远’舰一贯是大鹿岛或者说是丹东人的历史心结,探求‘致远’舰成为这里人们的共同夙愿。
”迟立安说,1985年丹东市政府向国家旅游局表达探求‘致远’舰的意愿后,国家旅游局很快拨下专款,支持丹东市政府探摸‘致远’舰。
1986年5月8日,旅顺海军基地某部防险救生船大队,应邀派出两艘舰艇组成编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大鹿岛海疆疑似‘致远’舰沉没区进行拉网式探摸,历时15天的探摸,无果而终。

时隔12年后的1997年春,国家打捞“致远”舰预备办公室成立,并组成了现场打捞指挥部进驻大鹿岛,这次打捞大大引发了大鹿岛人的激情亲切。

1997年9月8日《丹东日报》在一版刊发一则《大鹿岛村落积极支持国家打捞“致远”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今年4月尾,国家文物局所属打捞致远舰领导小组进驻大鹿岛。
为积极支持这一主要事情,村落里抽出一名紧张干部任打捞副总指挥,派两名履历丰富的渔民为引导,每天跟船出海作业。
村落里无偿增援两艘80马力的渔船,一台30千瓦的发电机组。
两吨重的发电机组,靠20多个渔民手抬肩扛运到码头,很多渔民纷纭供应信息查找线索。

81岁的老渔民李桂斌是“致远”舰沉舰方位的知情人,只管已经80多岁了,拄着拐棍依然起早贪黑跟船出海。
现场打捞总指挥张智魁说:“渔民和我们的军队一样要人出人,要物出物。

七月盛夏,打捞船在海上一干便是一天,副总指挥于生春说,本日早上3点多就出海,在海上作业十几个小时是常事,打捞“致远”舰是鹿岛人多年的欲望。

这次活动东港市乃至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市民捐款活动,历时半年,依然没有结果。

大鹿岛人没有气馁,丹东人没有放弃。
2013年当地港口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创造疑似“致远”舰的线索,2014年,国家文物局闻讯派人进行探摸,考古人员在水下打捞起这艘沉船的第一块残片,让这艘沉船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
初步探明这艘沉船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5年8月1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央和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事情组,正式启动“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事情,经由两个月的探摸,发掘并搜集大量沉船遗物,经鉴定这条沉船确实是“致远”舰。

当年北洋水师沉没的四艘战舰,“超勇”舰和“扬威”舰离大鹿岛最近,不到10海里。
2021年8月根据大鹿岛供应的疑似北洋海军另一艘沉舰信息,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队又进驻大鹿岛进行探摸活动。

8月12日下午,队长周春水带领队员着装整洁,前往大鹿岛英烈陵园进行祭奠活动,经由多次下水探摸,确定这艘沉船便是“超勇”舰,考古队员创造舰上的主炮竟然无缺无损,这是目前仅存的一门北洋海军的舰炮。

探求,一贯在连续。

从来不会忘却,也永久不会忘却

“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永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却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

这是电影《甲午风云》邓世昌的扮演者、著名演员李缄默在大鹿岛海祭晚会上即席朗诵的肺腑之言。
1994年7月26日,在纪念甲午战役100周年之际,李缄默来到大鹿岛,大鹿岛人把心中的“邓世昌”围得水泄不通,李缄默感慨万千。

这一天,岛上千余名渔民和几百名来自海内外的来宾,白天到邓世昌塑像和无名义士墓前鞠躬致哀,献花吊唁;晚上,在岛前的沙滩上点燃起象征甲午战役100周年的100支烛炬,面向海战古沙场,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
1000多人在同一韶光深深鞠躬。

邓世昌塑像前,有一对鬓发花白的夫妇时而虔诚叩首,时而记载碑文,时而拍照,这是东港从前移居韩国的孙师长西席夫妻两人,此番还乡省亲,特地来大鹿岛祭奠,他无偿捐款20万元,作为东港市今后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的褒奖基金。
一位天津的留日女大学生来到大鹿岛,她把精心制作的那朵绽放着100片花瓣的祭花恭恭敬敬放到邓世昌的塑像前,连续三鞠躬。

2004年甲午战役110周年,大鹿岛人向游船上的游客每人赠予一只瓶子,让游客趴在船边亲手打上来一桶海水,灌在瓶子里,这是一只特制的瓶子,上面刻着两行字:“勿忘国耻,牢记甲午!
”这是古沙场送给游客的纪念品,里面装的是甲午魂。

当地作家岳长贵在9月16日这天发长文吊唁甲午将士:遥望古沙场,满目是黄色的大海和蓝色的天空。
我想,“致远”舰沉没前的末了一分钟,将士们一定会在硝烟烈火中,用末了的目光与他们匆匆诀别吧。
如今,阳光和海风从这里穿过,深情地抚慰着海底的亡灵。

2014年7月29日,大鹿岛人在昔日古沙场海疆举办“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甲午战役120周年甲午后人海上公祭”活动。

当日上午,大鹿岛村落出动10艘大船,当船队驶抵甲午海战的海疆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第五代孙丁昌明代表北洋将士后人向大海鞠躬并致祭辞:“登鹿岛而远眺,犹见军舰激战,临黄海而俯察,仍觉硝烟未散。
”人们将写有追思与感言的信笺装入漂流瓶,连同黄白相间的菊花撒向大海。

“黄海大战,800余名壮士殉国,我们想要在岛内为他们建一个昭忠祠。
”黄海海战13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大鹿岛村落党委布告、村落委会主任张宗义有很多想法,还要在西口山包上做个凭吊亭,从那可以遥望全体西南海疆古沙场,再建一个邓世昌纪念馆……“黄海海战是历史留给大鹿岛人的一份分外的遗产,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于力)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