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是一座俏丽的海滨城市,城区依山傍海,弯曲繁芜的海岸线旁,满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和红顶的洋房,这里成了游客们喜好的度假胜地。
青岛跟欧亚大陆另一真个德国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清朝末年,德国殖民者趁着中国国力弱弱,将青岛盘踞作为其殖民地,并在这里培植了一座德国风格的城市,本日的很多红顶洋房,就跟那段历史有关。
本日要说的是个中一座非常特殊的建筑——青岛天主堂。

一战结束后,败北的德国不得不将青岛移交给了降服国之一的日本,这一事宜也是海内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但弱小的北洋政府无力与列强反抗,青岛落入了日本人之手,直到1922年,日本才赞许中国通过赔款的办法赎回这座城市。
然而,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列强的势力始终在青岛盘踞,虽然德国人撤走了,但德国人主导的教会势力却依然存在。
1932年,德国人主导的青岛天主教堂开始建筑,当时教堂的名称叫圣弥厄尔大教堂。

青岛教堂日本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在早期的设计方案中,德国人打算将这座教堂培植成一座高达100米的弘大建筑,然而当时的天下形势却不许可德国人这么做:一战失落败后的德国生存空间收到严重挤压,而希特勒为了冲破德国身上的枷锁,必须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军事等方面,而诸如在外洋兴建教堂一类的行为会花费德国不少资源,却不能带来实际的收益。
在希特勒宣告禁止海内资金外流后,圣弥厄尔天主堂不得不修正了图纸。

终极建成的圣弥厄尔大教堂高56米,是一座具有范例哥特风格的教堂建筑,采取了石材和混凝土的复合构造,形状幽美简练,非常符合德国人的性情与审美。

解放后,圣弥厄尔大教堂改名为青岛天主教堂,受到了较为良好的保护,不仅连续发挥宗教场所功能,也是这座城市主要的旅游景点。

从空中看,青岛天主教堂的平面布局是经典的罗马十字形,正门方向有两座高塔,教堂的屋顶颜色与周边的建筑相似,显得非常折衷。

青岛天主教堂位于青岛市浙江路,整年对外开放,门票仅售10元,建议到青岛旅游的朋友一定前往参不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