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窑”作品 珐华华严三圣像

- 带你创造民间手艺人的匠心之美 -

高平著名建筑设计师 施工技术

采访撰文|秦改梅

供图|张勇

如果你也曾目睹过珐华之“芳容”,定会被它绚丽莹润的釉色之美所撼动。

“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这是古人对珐华釉色的美好形容。

珐华,始自元,兴于明,止于清,这种在古代山西特有的低温釉陶瓷,以其繁芜而分外的制作工艺和艳丽明快的低温彩釉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绚丽奇葩。

珐华艺术惊艳众人,却存世历史短暂,断烧缘由成谜。

有这样一群来自山西高平的慧心匠师,他们怀着对先贤聪慧的礼敬,倾注心血,重燃珐华窑火,不断创新出辉煌成果,将断烧近 300 年的珐华器复烧成功。

珐华复活,耀世重光,不仅荣登“山西三宝”之首位,也从山西晋城走向全国,走向天下。

本期逐日深阅读,带大家走进久负盛名的山西高平,对话“朝元窑”创始人张勇勇,探访珐华艺术的回归之路。

▲“朝元窑”作品 珐华莲池鹭鸶纹罐

《珐华莲池鹭鸶纹罐》,间隔上一次在第四届山西文博会看到它已有一年之久,但它在灯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的色彩之美依然令我印象深刻。

便是这件出自高平张勇勇团队的珐华罐除了引得不雅观众的容身围不雅观,更经楼阳生布告点赞,在文博会荣获金奖。

随着高平珐华器在第四届山西文博会被定义为“山西三宝”,张勇勇和他的“朝元窑”仿佛一夜走红,各路媒体纷至沓来,珐华器成为众人关注的文化热点。

而不为外界所知的是,珐华沉寂了近300年,耀世重现的背后是张勇勇和“朝元窑”日昼夜夜坚持不懈的坚守。

走过那段无人问津的煎熬岁月,如今被更多人关注,正如张勇勇所说:“暗夜终要到黎明,乌云遮天还有日出时。
我们要创造更多真善美的作品,回馈天下的爱与温暖。

▲“朝元窑”创始人张勇勇

“曾经想釉色想到走火入魔”

在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三甲镇邢村落的珐华研究基地,这里有张勇勇创立的“朝元窑”,还有一座刚落成不久的高平珐华艺术馆。

艺术馆是于山老师一手设计的,于山老师是张勇勇的互助伙伴,毕业于中心美院设计系,也是“朝元窑”的紧张成员之一。

▲高平珐华艺术馆外不雅观

▲高平珐华艺术馆内部陈设

张勇勇和于山结识已有数十年,对付珐华这一文化宝贝的消散,两人都深切地感想熏染到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渴望从中找回珐华消逝的历史文化根脉,这样的情绪共鸣匆匆使他们从最初的家具发热友发展成为如今的互助伙伴。

两人达成同等默契,张勇勇“主内”,于山“主外”。

于山作为中国首席设计师策划过多个大型国际会展,他的加入为“朝元窑”注入了强大的创造力,推动着团队走向更广阔的天下舞台。

出生于山西南太行的小山村落,父亲是退伍军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张勇勇最初是在县城里从事金银器加工,因喜好山西的旧家具常常到晋南地区收购家具做收藏。

▲张勇勇收藏的珐华旧残片,散落在展厅一角

有一次,张勇勇到北京探求修复家具的师傅,机缘巧合之下碰着了同样对晋东南家具有着浓厚兴趣的于山,两人在一起从家具聊到家具的器物,有时也会商到珐华器,他们欣赏珐华超凡脱俗的艺术美,常常感叹珐华釉烧制技艺的失落传。

早在2005年,张勇勇在北京的一个古玩市场无意中看到了一件造型为菩萨立像的珐华器,独特的色彩令他着迷,继而查阅资料,拜访琉璃艺人,得知珐华由琉璃演化而来,而且是山西独创的,晋东南便是珐华的原产地,高平是珐华烧制的核心地区。

根据考古研究,山西晋东南一带寺庙建筑最多,有寺庙才有珐华市场,珐华器最早是宗教的礼器。

▲“朝元窑”作品 珐华不雅观音坐像

遗憾的是在雍正年间,珐华被粉彩所取代,失落去了市场,逐渐偃旗息鼓,保留下来的珍品并不多,而且好的作品在民国期间都流失落到了外洋。

对珐华多一点理解,张勇勇心底就多滋长出一分热爱,日积月累,这种热爱终极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夙愿:“我要重新复烧珐华!

2009年,张勇勇独自回到家乡高平,动手准备复烧珐华。

“珐华断烧近300年,难道这么长的韶光里就没有人考试测验复烧过吗?”

▲ 收藏于高平珐华艺术馆的珐华老物件

“也曾有人考试测验珐华技艺的探索与复烧,但珐华釉色配方失落传,珐华釉有它独特的质感和特色,市情上烧出来的颜色都达不到珐华古物的色彩高度。
宝石之蓝,翡翠之绿,金珀之黄,紫晶之紫,那种摄民气魄的釉色始终烧不出来,好些人末了都放弃了,我们便是一根筋地钻牛角尖,坚持不懈地去探索。
”张勇勇见告我。

复烧珐华首先冲要破的是釉色的调配,比较于琉璃比较大略的黄、绿、白色调,珐华的色类多达50余种。

老的样本是最好的老师,张勇勇从民间网络了大量珐华器残片作参考,多方查阅资料,并根据资料配色。

▲张勇勇与团队试色

张勇勇说,曾有人把古代釉片上面的釉剥下来,拿到景德镇去化验,化验出每种身分之后把这些身分组合到一起,但是创造根本烧不出古釉片上的颜色。

以是说珐华釉色调配的真正技能不能靠理论,也完备不在于书本,而要靠实践,于是他就一遍一各处去试色。

“釉色配制所用的矿料完备是没有色彩的,烧制完成之后颜色才能显现出来,以是全体调配相称于是在盲调。
配色的过程会预判可能会涌现什么颜色,有时候颜色烧出来超乎想象,以是要多次试验,从中探求问题,不断调度,连续推进。
我们花费的代价相称大,光试釉片和烧废的材料就有20多吨。

▲“朝元窑”精美的珐华艺术品与烧坏的残品共同陈设在展厅内

张勇勇说,釉色试了有成千上万次,想釉色想到走火入魔的境界。

那时候“朝元窑”试釉的窑有两三个,每次同时开,用坏了大略把炉丝接一下,再试,把炉都烧废了。

直到2017年5月,釉色基本调制成功,张勇勇复烧出50多种珐华釉色。

如今,部分烧坏的残品和颜色试坏的釉片故意散落在展厅一角,像是在祭奠那一段复烧珐华的艰巨岁月。

▲“朝元窑”烧坏的残品

▲试色失落败的釉片

在无数次失落败中终极复原出张勇勇心目中空想的珐华釉色,这种釉色要知足不雅观赏者极高的视觉哀求。

在展厅中,有一组单色珐华彩作品,它们散发出翡翠般的光荣和质感。

▲“朝元窑”作品 单色珐华“翡翠绿”与“孔雀蓝”作品

张勇勇说,这种单色珐华釉叫“翡翠绿”,这种绿犹如古诗中所描述的“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绿”。

在旁人看来珐华釉色的崇高与神秘有些妙不可言,只可融会,难以言传,这种意境之美须要存心悄悄感悟。

“我们要把珐华艺术推向历史新高度”

▲“朝元窑”作品 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

2018年,“朝元窑”烧出了一批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于山有了一个想法:“珐华可不可以作为2018年太湖天下文化论坛上的国礼?”

原定的国礼是由故宫博物院配送的,后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看到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时,惊异地问:“中国的珐华还没有人能做出来,这件珐华是从哪里烧出来的?”

惊叹赞颂之余,将它认定为当年论坛的国礼赠予给与会的各国政要。

▲“朝元窑”作品 文殊菩萨乘青狮

时隔一年,张勇勇带领“朝元窑”携一尊刺目耀眼夺目的大型珐华塑像“文殊菩萨乘青狮”亮相2019年太湖天下文化论坛,再一次惊艳了众人眼球,这是一件在尊古的根本上大胆创新的经典传世之作。

举头仰望,身披华服的文殊菩萨半跏趺倚坐于庄严肃穆的青狮之上,五彩斑斓的珐华彩散发出宝石般的光泽,更显作品之崇高与神秘。

张勇勇说,这件珐华器目前是天下上最大的珐华造像,全部净高达1.85米,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古人没有达到的悬空式烧制,是中国珐华文化里程碑式的标志。

造像由下部的坐骑狮子和上部的文殊菩萨两部分分开烧制组合而成,光是坐骑狮子就有400多斤重,狮子的四足之间完备是镂空的,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添补物,这在古代大型塑像中是没有的,超越了古代珐华造像技艺的最高境界。

▲张勇勇收藏的古代珐华釉片

“古人的珐华造像技艺水准已经很高,得到了天下的认可,我们要创造当代珐华艺术的新高度、新境界。
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更好的传世作品,让它们在博物馆呈现,让后世看到艺术的延续,我们要延续的是珐华艺术的精华,而不是表面的皮囊。
”张勇勇说。

“文殊菩萨乘青狮”从造型艺术到色釉调配,是张勇勇团队自主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宗教、绘画、色彩、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从塑型开始,全体创作过程长达18个月,倾注了团队成员大量的心血。

“它糅合了古代绘画中所表现的宗教色彩,在色彩上借鉴了敦煌壁画中色彩的利用,颜色虽多,却艳而不俗。
器物周身璎珞上的珠子有将近5 000颗,都是大家一颗一颗手工搓出来的。
它的塑胎比较软,入窑烧到一定温度也是软的,成功之前烧坏了5个,这费的可都是人力啊!

采访中,张勇勇陪我在这一尊神圣的珐华造像前容身了少焉,只言片语讲述着作品成功背后的点点滴滴,对付团队为此而付出的辛劳,他依旧感到心疼。

“很长一段韶光,大家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加班加点去打破,常常累到头晕眼花,当时我们差一点就要放弃。

对付失落败,张勇勇的态度永久是积极的,这种积极源于内心的武断与自傲,他相信既然命运把这样一份奇迹交给自己,那么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是天赋异禀,有卓越能力的,以是要相信自己。

▲“朝元窑”作品

从最初攻破珐华釉色的调配到之后寻衅成功悬空式烧制,张勇勇以为自己一贯是一个幸运的人,困难一贯都有,但无论碰着多大的困难终极都迎刃而解。

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为珐华艺术的延续做了一件非凡之事,实在哪里有那么多幸运相伴,只不过是怀着颗羞辱之心不计得失落地付出罢了。

“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阵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张勇勇常常用来抚慰自己的话。

▲“朝元窑”团队成员塑胎

“如果没有烧成功,那解释自己德行还不足,成功不是光靠努力就行。
只有用纯净的心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作品。

张勇勇常常告诫团队成员,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去造作品,等心情愉悦的时候再去进行,人的情绪会通过双手通报到作品中。

他希望在创作时,能将内心的喜悦传达给作品,从而授予作品生命。

▲“朝元窑”作品 珐华普贤菩萨造像

▲“朝元窑”作品 大象局部

就比如普贤菩萨乘坐的大象,“即便是一只动物,一只大象,你看它也因此慈善的微笑示人的。

“朝元窑”,这是张勇勇起的名字,“朝”是指初升的太阳,希望复烧成功的高平珐华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活气;“元”是指万物复始,寓示着“朝元窑”新的开始。

张勇勇希望团队以工匠之心担当起复兴珐华的任务,以开放原谅的心态收受接管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朝元窑”,把珐华这项独特的技艺发扬光大,并千年万年地传承下去。

▲“朝元窑”团队

人物简介:

张勇勇,1976年1月出生,山西高平人,“山西三宝”高平珐华器创始人,高平市珐华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收藏家会员,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高等杂项鉴定评估师,晋城劳模,三晋工匠。
2016年,张勇勇在高平经济开拓区三甲园区正式成立并设立窑口——“朝元窑”。
2017年,张勇勇成立高平市朝元晋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当董事长兼技能总监。
目前,公司首创了“珐华传统艺术类作品”“珐华炎帝文化类作品”“珐华当代艺术类作品”“珐华宗教类作品”“珐华文创类作品”五大创作系列,致力于把珐华技艺打造得出神入化,不断提高高平珐华器的有名度和美誉度,让珐华技艺走向全国、走向天下。

—作者手记—

从在山西文博会初识精美的珐华器,到对话它的创作者张勇勇,继而欣赏到更多出乎猜想的珐华艺术品,内心是喜悦且感到无比幸运的。
由于采访韶光有限,与张勇勇的互换过于短暂,面对珐华艺术馆里琳琅满目的作品,大多也只能匆匆瞥过,未能细细凝神不雅观摩,这是令我感到略为遗憾的地方。
珐华在张勇勇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轻渎的,它代表着很高的技艺和艺术水准,“朝元窑”要做的便是挖掘珐华艺术的文化精髓,创作出遗世独立的好作品。
可是在珐华成为“山西三宝”之后,有不少人为蹭热度、争利益,稠浊珐华的观点,导致大众对珐华的认知有误。
这给真正传承珐华技艺的人造成了阻碍,这种混乱的局势让性情坦率的张勇勇有些无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珐华正名,纠正人们对珐华的认知误解,让珐华这一沉寂了近300年的国之珍宝不负盛名。

—AND—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逐日深阅读,让阅读有温度,让思想有深度,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朝元窑”作品 珐华莲花狮纽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