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25日

苏州市太湖国际会议中央

议程绿色建筑设计与建材 新型材料

年会主题

新时期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领悟与创新

主旨报告会将由宋春华、程泰宁、刘加平、丁烈云、常青、李国强、庄惟敏、张俊杰、章明等有名院士、专家作报告,并约请崔愷、孟建民、王建国院士担当主持。

学术年会最新日程

参会报名

或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继主旨报告会和大美·构造论坛后,

又有三个论坛议程详细出炉!


这边看过来!


论坛12:城市的转型:从增量扩展到存量提升论坛

5月23日 13:30-17:30

论坛择要

近年来,随着区域家当构造的调度、城市人口构成及其消费方向的变革,城市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从重规模的增量扩展阶段向重品质的存量设计阶段过渡,新期间的事情重心逐渐转向对城市空间形态肌理的重新梳理和建构,通过修补、缝合的设计方法和手段激活处于衰退困境中的城市空间,挖掘文化内涵,重塑场所特色,优化城市构造,提升环境品质,更好地知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须要。
论坛将约请生动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多位实践建筑师参与谈论,分享他们的创作实践履历。

报告人:王辉

URBANUS都邑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资人、主持建筑师

“一栋厂房,一座宫殿”天津京杭大运河创想中央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是当前从增量发展过渡到存量加工的城市化转型中的范例项目。
这类项目设计也形成了一定的范式。
随着当前城市化变量的指数级变革,有必要从当代社会生产的条件条件出发核阅工厂改造的范式,是其与时俱进地遵照时期发展的规律。
本演讲已天津运河创想中央设计为例,分享时空不雅观念在时期背景下的内涵所带来的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思考。

报告人:薄宏涛

筑境设计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等建筑师

百年首钢的凤凰涅磐,

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营造进程

中国一线城市高度城市化的现状决定了在原城市化程度不高的边缘地带,传统重工业企业家当腾退后的存量地皮将面对崭新机遇,这是历史的一定。
差异于欧洲常见的工业遗址公园式的“静态保护”,中国一线城市工业遗存以更加积极的“动态更新”加入到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中,这是历史的召唤。
北京首钢的转型发展是当下中国最具特色性的重工业遗存更新案例,通过对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和三高炉博物馆的阐发,勾勒“城市复兴新地标”的营建线索。

报告人:何竞翔

源操持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资人

风景与遗址

建筑师以发生在南中国珠江三角洲显性都邑化发展浪潮为背景,试图通过自身的批驳性不雅观察和对城市历史的追寻,重新建立基于都邑圈边缘区域的隐性机制所发展出的一套空间设计和研究方策略。
演讲紧张以深圳鸿华印染厂工业遗址的活化实验为例,阐述了独立的建筑设计实践活动如何能有效参与和干预现行的机器都邑增量过程,引入新的异质文化机制,以及在此根本上的详细建造活动所产生的空间成果。

报告人: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叠合成长——同济原作设计事情室在上海的四个更新实践

上海第七次方案地皮事情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地皮利用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以存量培植为目标的城市有机更新。
同济原作设计事情室在上海的四个更新实践磋商了城市更新中的地皮复合利用和产权垂直划分的可能性:烟草仓库改造项目用垂直分层办理了方案道路与既有建筑在平面上的冲突;六合路市百一店改造在不同层高上同一空间中同时知足了商店和市政培植需求;苏州河泵站改造项目将雨水、排水和污水举动步伐三泵合一,并与城市绿地结合;一纺机改造项目中统筹了公园与下穿市政道路用地的复合,并结合公园内的老厂房和地下空间,在垂直方向上使得城市绿地与在地社区的做事举动步伐共融。
这四个案例全面探索了地皮复合利用,产权或利用权垂直划分的新趋向。

报告人:叶敏

广州扉建筑创始合资人、主创建筑师,扉美术馆创始人

广州市竹丝岗社区“无界博物馆操持”

一、探求出口

1. 成立建筑设计事情室(扉建筑),次年便开始运营当代艺术机构(扉美术馆),一贯思考两个专业的界线及方向。

2. 日今年夜地艺术祭的巨大成功,直接引发了以“碧山操持”开始的“俏丽村落庄”乡建操持。
我们该如何走出更远一步?

3. 不雅观察天下的潮向。

二、“设计、艺术,为身边更好”(事情方法)

1. Art+Architecture=Artecture艺术营造;

2.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3. 组建高校平台、开展事情坊、沙龙分享、互换对谈、口述历史等等;

4. 以无界为理念。

三、竹丝岗,一座不断成长的无界博物馆(实践意义)

各界共建,社群共治,全民共享;

学科实践的基地,学术互换的平台;

对社区微改造政策的谈论。

报告人:宿新宝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院长助理、高等工程师

关照历史与面对当代: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保护改造

紧张先容上海中央城区一处近代花园洋房的保护、改造和扩建过程,使之转变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
设计通过历史考证和代价评估,在规复建筑历史风貌和装饰的根本上,加固主体构造、增加设备举动步伐、提升建筑消防性能和舒适性能,整治和梳理庭院景不雅观环境。
并结合展陈功能需求,新增展廊连通分散的单体实现不雅观览流线的流畅,以轻巧通透的效果将建筑体量消隐,融入原有院落空间。
通过保护工程,建筑由花园住宅更新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与毗邻的上海交响乐团相得益彰,为公众年夜众供应参不雅观、不雅观演的连续性体验,更好发挥了历史建筑的社会文化代价。
并借此案例磋商历史建筑在保护同时改造为展陈类建筑的一些共性问题。

报告人:张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演讲择要

从经济、家当、社会等方面谈论转型期国际的一样平常趋势,谈论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可能对策。
聚焦城市功能、日常生活环境、社会影象的城市社会与建筑问题。

论坛15:绿色建筑设计论坛

5月23日 13:30-17:30

特殊策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论坛择要

环境调控是建筑学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之一,与景象适应的空间类型和建构体系构成了地域建筑文化中最稳定的内核。
以动力办法实现空气调节的技能变革使得20世纪以来的建筑险些放弃了以房屋构形调节气候环境的学科自主性,一味依赖花费能源达到舒适哀求。
为了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科技部从2016年开始组织履行一系列国家重点研发操持项目,包括《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地域景象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能体系》《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等。
本次论坛紧张环绕以上四项研发操持,互换展示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技能运用示范,以期推动绿色建筑从方法导向向效果导向、从技能主导向设计主导的转变。

主持人: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报告人:张伶伶

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方案学院院长、教授,天作建筑主持人

大空间建筑绿色设计的腔体导控技能

由于大空间建筑尺度巨大、构造分外、运行繁芜等一系列特性,决定了其占地、用材和能耗问题比较一样平常建筑来说抵牾更为突出,对其设计的绿色导控具有主要的社会和生态代价。
研究以大数据中央设计项目作为“十三五”课题《北方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新方法与技能协同优化》的示范工程,磋商腔体导控技能用被动式的绿色设计方法,并同时成为空间的发生器和自然的接入器。
研究基于数据仿照的多目标统筹,实现腔体对付空间共享、氛围营造和生态植入的综合导控。

报告人:刘丛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目标导向的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方法框架与案例研究

针对我国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重后期技能方法,轻前期方案设计”的问题,展开“目标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剖析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深度整合系统化绿色策略的必要性,提出“目标导向的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框架和关键环节。
通过解析“策略模块”、“工具模块”、“目标值模块”,确定研究事情的详细内容,希望凑集团队力量取得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打破,以便建筑师在方案构思阶段高效融入绿色策略、依据熟习的方法流程及时得到方案绿色性能的反馈,使节能减排、绿色创新落实在建筑项目的源头,担保绿色建筑总体目标的实现,并终极转化为勾引绿色美学的形式和空间。

报告人: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具有景象适应机制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

景象适应性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之一。
空间形态设计是公共建筑实现景象适应的核心环节。
本研究从景象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认知出发,基于建筑、景象、能耗的辨证关系,提出绿色公共建筑景象适应性设计的四个层级。
进而从基于微景象调节的园地总体形态、基于景象和能量管理的空间类型与形态组织、单一空间的景象针对性设计和性能导向的外围护构造与空间分隔这四个层级分别磋商了公共建筑景象适应性设计的紧张策略与方法。

报告人:景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等建筑师

京津冀地区寒冷景象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

——以2019年中国北京天下园艺展览会中国馆为例

在生态文明培植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时期哀求。
经由多年的探索,绿色建筑设计领域已总结出“四节一环保”的基本技能哀求,在不同地域景象类型地区的应具有针对性。
本文以2019年中国北京天下园艺展览会中国馆为例,以“四节一环保”为根本,磋商建构自然环境因子、人文环境因子和技能因子三者有机结合的绿色技能体系。
并进一步通过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技能评测等方面的拓展与完善,探索京津冀地区寒冷景象适应性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与技能体系,为该地区绿色公共建筑工程示范供应借鉴。

报告人:袁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创新

绿色建筑近年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新不雅观念、新技能的不断呈现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促进了绿色建筑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进步。
在建筑节能上从低能耗建筑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海绵城市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建筑节水的效果和水平;新型的保温门窗、墙体材料、环保建材不仅为绿色建筑高水平发展打下根本,也为绿色建筑的艺术创新供应了新的可能,设计出在建筑艺术上富有特色和新意的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报告人:沈迪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集团株式会社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突出文脉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探索

绿色建筑飞速发展的本日,已经面临着绿色技能内涵和外延的拓展、短缺地域特色、千城一壁的问题;因此须要考虑将绿色建筑与文脉设计相结合,使建筑在追求物理指标上高效节能的同时也更需有人文的温度和深度。
研究现有评价体系对文脉要素评价的适用性、借鉴国内外干系标准体系,通过对具有文脉特色的建筑案例剖析、性能化仿照等方法,提出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特点剖析形身分歧地区适用的评价细节,形成1+N的文脉绿色评价体系。
终极通过不同地区案例试评验证体系的科学性与对不同地区绿色建筑的文脉设计的勾引浸染。

报告人:丁沃沃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传统营建理念引领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

建筑是文化和技能的结晶,绿色建筑不仅是技能问题,而且饱含了对生活和文化的理解。
基于中国传统营建技能和建造文化的认识,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设计与建造技能的发展脉络,对当代建筑理念以及营建技能的得与失落有了新的认识。
针对经济发达地区高密度城式现状,继续传统营建理念中园地不雅观念、空间策略和用材策略,结合当代城市建筑面临的问题,磋商了从园地-空间-构件综合的绿色建筑营建方法。

报告人:崔海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一建筑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等建筑师

河湟建构、绿色示范——西宁市民中央

西宁市民中央项目基于青海河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利用合理的设计方法和得当的技能手段,提炼以西部地域多元文化与自然环境为背景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作为国家十三五课题“西部范例地域特色绿色建筑工程示范与设计工具”之“富含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建筑工程示范”,强调建筑师作为前端和总体设计者的主导浸染,基于地域文化与环境因子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推动更多的公共建筑实现既文化又绿色的目标追求。

报告人:孙诗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基于建筑文化传承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研究进展

西部地区具有地域广阔、文化多元、环境敏感、能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等特色,其绿色建筑发展须要探索适宜地域条件与需求的特色路径。
在此背景下,“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操持设立了“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能体系”项目。
本课题作为该项目中的理论研究部分,旨在探索西部地区“文绿一体”的地域绿色建筑设计事理与方法。
报告中将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基本架构、紧张任务等进行先容,并就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谈论。

论坛21:寒地建筑论坛:根植于寒冷地区城市建筑的「同生共进•和而不同」

5月24日 8:30-12:30

特殊策划: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

论坛择要

寒冷地区城市在环球有着比较广泛的分布,该地域的建筑创作要办理分外的自然景象、环境与人文成分的诸多限定与影响,去应对与生俱来的地域基因。
秉承“原真品质、地域文化、平凡态度、理性精神”的创作理念,使建筑以清晰的逻辑去展现原生于冬季城市的生命力。
坚持“旭日而生、自然而为、因时制宜、技艺传承”的创作策略,使建筑在与冬季城市的适应、领悟与共生中传承发展。

主持人:陈剑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报告人:梅洪元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

演讲择要

在当下的建筑语境下,冬季城市的建筑创作强调从“文化传承、环境友好、人文关怀”的角度建构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作者结合冬季城市建筑创作实践,以2022年冬奥会崇礼冰雪小镇会展酒店与新疆大学新校区设计为例,对付植根于冬季城市的建筑创作进行了思辨,强调 “繁而至简、协同共生”——从纷繁繁芜的诸多限定中,使建筑以清晰的逻辑展现原生于环境的生命力;用“当代性、在地性、人本性”的表达呈现本真属性,使冬季城市的建筑在适应、领悟与共生中传承发展。

报告人: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演讲择要

面对当代、西方、环球的文化范式,我们如何看待传统、东方、地域文化?

面对快速培植、巨构城市、快社会,我们如何知足不愿定性、老龄社会、 慢社会的需求?

演讲者希望采取一种PROPRIETY(得体)、POLYSEMY(多义)、EVERYDAY LIFE(日常的思考和态度),辅导和诠释自己的设计。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清华大学医学院、青海海北州中藏医医院等多少项目设计作为设计思考的案例。

报告人: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能研究所所长

寒冷地区的可持续设计实践

通过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北京旭辉超低能耗示范项目、近零能耗装置式实验房先容寒冷地区的可持续设计实践。

报告人: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适者天生

寒地,直不雅观看是一个基于景象的地理观点,延申看也是一个人文观点。
在寒地做设计,最核心的策略在于“适配”,即,适配景象、适配地貌、适配资源、进而适配建造、适配材料、适配造价以及适配当地由地理景象衍生的文化和人的习气感想熏染等。
这些适配过程将遵照各自的内在逻辑,当发生多个维度的适配时,一定会导致设计的一种“天生”过程。
这些维度叠合的越多,越会提高天生结果的“精确度”,从而也一定会天生设计的某类集体特色。

报告人:王中军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南极工程部总建筑师

南极科考站建筑设计先容

将对南极分外环境做简要先容,并展示国外科考站的现状、我国科考站的培植状况及设计趋势。
重点先容南极科考站培植特点、设计要点。
南极环境:低温、干旱、大风、强辐射、清洁;南极科考站分布,各站特点 ;本人参与我国南极科考站的经历和感悟。

报告人:崔岩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市井肌理的嵌入与营造

当代城市发展正趋向多元化,高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速生的新区,而旧城市井肌理以其便捷的文化举动步伐配套和多样的生活场景彰显弥足宝贵,支持旧城市井生活的与时俱进不可短缺新功能的需求,伴随新功能载体建筑的植入,将建立新的秩序与旧市井肌理相领悟。
由辽宁寒地建筑实践的三个案例引发思考,以建筑师的视角阐述建立在旧市井文化地域根本上的场所营造,才能确保新功能的植入所建立的秩序无缺的嵌入旧城市肌理,与那里的生活相领悟,让旧城的市井生活抖擞新的生命力。

……

更多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精彩内容

敬请期待!

(点击下图可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