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坐落着一幢雄伟壮不雅观的建筑,它便是解放前的开滦矿务局大楼。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它一贯是中共天津市委机关办公楼。

矿务局里的日本建筑设计 施工管理

这是一座欧洲古典复兴式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特色,坐南朝北,方正、沉稳而肃穆。

古典复兴建筑肇端于十八世纪 60 年代,盛行于全体十九世纪。
那时候启蒙运动思想正盛。
在建筑上,人们厌倦了哥特式的夸年夜、巴洛克的繁复和洛可可的奢靡,开始向古希腊、古罗马回归。
考古学的迅速发展,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新建筑的涌现供应了充足养料和良好条件。
一大批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建造起来,构造严谨,端庄古朴,被称作新古典主义。

天津市解放北路上的许多建筑,大都建造于上个世纪 20 年代前后。
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期间都划出了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末了一抹亮彩。
此后,天下性经济冷落大大放缓了这类建筑的脚步。
再之后,则是第二次天下大战。

等到人类从战役创伤中逐渐规复并开始重修这个天下的时候,建筑理论、建筑材料、建筑技能以及审都雅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古典主义结束了,古朴端庄的古希腊、场面大气的古罗马、充满动感的哥特式、奇思妙想的巴洛克式、柔媚华贵的洛可可风格,都昨夜星辰般地悄然退去,更看重现实、实用和造价的新式建筑,雨后春笋般各处丛生,开始重构城市乃至全体星球的面貌。
除了一些分外的纪念性建筑之外,真正意义上的西式古典建筑从此闭幕,成了旅游景点乃至文物。

20 世纪的末了 10 年,中国大陆忽然兴起一股“欧陆风”,一时之间,石膏板和水泥制造的“罗马柱”纷纭耸立,“欧式风格”的建筑四处盛行,不仅材料和工艺粗糙,建筑逻辑也每每含混不清,风格、样式、比例没有了规章法度模范,使人不知所云。

1921 年,一群精良的中国青年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谋划兴国富民道路的时候,开滦矿务局这座大楼已经完成主体建造,正在装修施工。
工程建造得严谨而坚固。
那些在开滦煤矿攫取中国财富的帝国主义大亨们,犹豫满志地打量着这座即将落成的高大建筑,以为他们的殖民奇迹将会“江山永固”。
然而仅仅过了 28 年,那个从南湖小船上走出来的政党,就带领中国公民搬掉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家。
而这里则成了这个党在天津最高机关的办公大楼,并且一用便是 60 年。

建筑就这样凝集和见证着历史。

能够长期置身这样一座建筑之中,得以随时近间隔不雅观察、欣赏乃至利用它们,实在是一件幸事。
可惜我们整天忙劳碌碌却顾不上细细打量,正可谓“不识此楼真面孔,只缘身在此楼中”。
或许有一天我们离开这里,却始终没有好好理解、欣赏过它,岂不遗憾?

柱式决定着建筑的风格。
欣赏西式古典建筑,须从柱式入手。

这座建筑坐南朝北,劈面 14 根、侧面 7 根范例的爱奥尼亚柱式巨柱,支撑高高空廊,昂然耸立,庄严而神圣,决定了它希腊复兴的风格特色。

按 照规则,这些巨 柱 的 底部 基 座 并不 是 一 条笔直的线,它 的 中 间部分,也便是正门的入口处,该当微微突出大约 5-10 厘米。
而巨柱之间也并不完备平行,两侧的柱子该当微微向中间倾斜,它们的中轴延长线该当相交于天空中的某一个点,使全体建筑看起来更加威严、稳固而高耸。

爱奥尼亚柱式是古希腊建筑最基本的柱型之一,听说定型于 2500 多年前。
那时候,中国的孔子正驾着马车四处传播他的儒家空想,墨翟背了草鞋和干粮忙着制止攻城略地的战役,而爱琴海边的古希腊人则在他们创造的自由民主制度的鼓舞下,忙着建造雅典卫城。
大雕刻家菲狄亚斯、建筑师伊克提诺和卡里科拉特精心设计柱子的样式,丈量着它们的比例。

爱奥尼亚原来是爱琴海边一个不大的城邦,由于创造了爱奥尼亚柱式而著名。
听说,爱奥尼亚柱式的灵感来源于古希腊女人的身体:柱头对称的涡卷,灵动秀逸,是女人卷曲的头发,涡卷下面雕饰精美的花线是束发带,柱身垂立的凹槽则是 长长的裙褶。
标准爱奥尼亚柱式底部直径与柱高的比例为 1:8~8.5 旁边,这是古希腊人眼中最美的女人身材。

爱奥尼亚作为一种标准柱式,一经定型就风靡天下,2500 多年来被广泛利用,从未发生过根本改变。
只是古罗马人把柱头的涡卷做得更为纤细风雅,并向四角翘起,形成一种古罗马式的爱奥尼亚柱。
从此,这种柱式不仅用于构造,而且被更广泛地利用于装饰。
在基层处办公室和阁下部长办公室的壁炉与墙壁上,我们可以清晰见到这种古罗马爱奥尼亚柱被改造变形用于装饰的样子。

虽然爱奥尼亚柱式在这里被广泛利用,但它并不是这座建筑唯一的主导柱型。
它的主导柱型是爱奥尼亚和多立克柱式的完美结合。

多立克也是爱琴海边的一个城邦。
多立克柱的标准样式听说来源于戴着桂冠的古希腊男子:柱头像一只盘子顶在横梁上,下面一道叶式花线,凹槽有力地垂直而下,相交处形成锋利的棱脊,通体饱满粗壮。
底部直径与柱高的比例为 1:6.5~7。
听说这个比例来自古希腊最强壮男子脚长与身高之比。

为了与这座建筑整体相适应,多立克柱在这里更多地被变形为方形柱体。

大楼外部的所有墙角以及窗户之间的墙垛,都被设计成这种方形柱式,墙面的每个转角都作壁柱装饰,与整座建筑十全十美。
一楼大厅、二楼走廊的墙垛,也都被装饰成这种柱式,仿佛强有力的方柱嵌进墙里,凝重、端庄、富有张力,恰到好处地改变了大面积墙体的单调乏味。

这种做法,曾被文艺复兴期间工匠出身的天才艺术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米爽朗基罗运用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期间的辉煌建筑,历时 90 年建成,期间曾被守旧的教廷强行加上一座单调乏味的巴西利卡式大厅,而米爽朗基罗则天才地用这种嵌柱的办法使它蓬荜生辉。

在小会议室和文改办的壁炉两侧,可以见到这种周身嵌着凹槽、顶上蜷曲着宽大叶片的柱子。
这是古希腊贡献于人类建筑三大柱型之一——科林斯柱式。

这种柱式听说起源于一个俏丽凄婉的故事:在古希腊科林斯小镇,有一个俏丽善良的少女,附近婚期却不幸去世去。
干娘把她心爱的物品放在一个小篮子里,置于她的墓碑顶上,为了使这篮子尽可能保留长久一些,还在上面压盖了瓦片。
而这个篮子适值压在一株忍冬草上。
春天,忍冬草兴旺地成长,布满篮子周围并向外卷曲。
一位精彩的雕刻家有时途经这里,怦然心动,创造了这种富于装饰、活泼秀美的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在崇尚奢华的古罗马期间备受推崇和喜好,精雕细刻,装饰华美,有时候乃至由于过分堆砌,繁缛奢靡,被斥为 “充满了肉欲”。

古罗马人把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加到科林斯柱式忍冬草花叶上头,创造了一种新的柱式,称作复合柱式:柱头盖一块顶板,上面四个风雅的涡卷,下面是成长兴旺的忍冬草叶片,华美而周详。

在一楼会议室,可以看到这种的俏丽柱式标准造型。

构造决定着建筑的实质。

这座方形建筑构造上的一大特点,是它由内、外两部分构成,看似独立,组合奥妙,十全十美。

建筑的中央,是一个拱形券顶覆盖的内厅,16 棵巨大石柱,全部用花岗岩块雕砌,把拱券高高顶起,高大而宽敞。
四角是 4 棵改造为方形的多立克巨柱,引领起整座建筑的风格特质。
12 根爱奥尼亚式巨柱环抱四周,柱头用铜板雕嵌了宽大的涡卷和花线。
这些柱头肯定是后来被涂抹了过多的油漆,而当初该当闪耀着金属的光泽,熠熠生辉。

花岗岩的柱身去掉了凹槽纹饰,增加了直径比例,一改在三分之一处开始收分的老例,把收分的起始处提得更高,更显粗壮、牢固和稳固,却少了女人的端庄奇丽,变得赤裸而肥硕,迎合了某种财大气粗的生理。

柱顶之上,简洁的花线划分出额枋与檐壁,全部是范例的爱奥尼亚式。
宽宽的檐壁点缀着稀疏的花环。
檐口微微探出,只用明快的花线和直线作为装饰。
连续的小方块构成了檐口末了的分界。
这种爱奥尼亚式檐口,在大楼的外檐以及室内门框上方随处可见,是木构造椽头的遗留痕迹。

宽大而连续的回文,勾勒出券顶的全部轮廓,并划分出井格状区域。
券顶的实券部分,把上面的建筑奥妙地遮挡起来,仿佛三楼压根就不存在。
实券被分隔成许多棂格,棂格里镶嵌了浮雕的花朵,与两侧的山花呼应,庄严中多了几分人情气息。
末了的券顶利用了钢架构造,镶嵌着玻璃,点缀些许花色,透过玻璃顶棚,光芒挥泻而下,全体大厅氤氲在一片柔和光影之中,减少了巨柱构造形成的压抑。

在大厅的外层,包裹着一圈三层楼房,形成回廊和实用的房间。
这样,从外部看去是一座三层大楼,进到里面是通天的大厅,从大厅里可以看到二楼的回廊,却丝毫觉得不到三楼的存在。
既宽敞通透,又很好地担保了三楼房间的私密。

两侧分别设计了天井,固然丢失了不少唾手可得的利用面积,但是它很好地调节了光芒和空气,从节约能源的角度仍旧十分划算。

中央大厅与四周建筑,通过梁柱紧密衔接。
人们很少把稳到,一楼廊顶的横梁深深地插入石柱,以承载二楼回廊的重量,但联结得似连似断,看起来全体柱身高下贯通,不着痕迹。
立柱山花式的房门罗列四周,房间里装饰木制古典壁柱,有的还装有古典式壁炉。

二楼是这座建筑最出色的部分。
一上楼梯是宽敞的发券式廊厅,券顶微微拱起,粗大的柱头顶花直扑人面,在这 个 角 度 上 不雅观 赏 巨柱,有另一种少见的视觉冲击力。

一圈回廊环抱,白石浮雕和透雕的护栏板,简洁而风雅。
券式廊顶构成了它的优雅和妩媚。
墙跺和巨柱之间雕出半圆的花线,与走廊尽头的装饰线条遥相呼应,深邃悠远,光影柔美而富于变革。
拱券相交处,形成微微突出的十字棱脊,顺畅而自然。

拱券构造是古罗马人在建筑上最主要的贡献之一。
最早的拱券初现于古希腊,用石块垒砌而成,就像中国拱形石桥一样。

实在中国人很早就创造了这种构造的奥妙用场,但是从来没有把这种构造用于房屋建筑。
古罗马人能够把拱券构造发挥得淋漓尽致,缘故原由竟然是他们紧挨着危险的火山。
维苏威火山的剧烈喷发虽然埋葬过伟大的庞贝城,却让古罗马人从火山灰中得到了一种天然水泥材料。
正是有了这种早期的水泥,古罗马人才得以建造了著名的大角斗场、万神庙、长达 2000 多公里的城市输水渠道,以及可以容纳 3000 人洗澡的戴克利先大浴场和可以容纳 1500 人的卡拉卡拉大浴场,使罗马古城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建筑从来都是活的,有生命,有情绪,有个性,从历史深处走来,或泣或诉,或咏或歌,与人、与环境,不管人们是不是在听、是不是能懂。

雨果被巴黎圣母院深深折服,由于他在这里听到了 “石头制造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歌德在莱茵河边的斯特拉姆堡主教堂容身良久,说出那句传世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这座建筑面前,我们可以听到些什么呢?

门前坡道,高石台阶,巨大的古典式花盆,一字排开, 14 根高耸的爱奥尼克巨柱,以及巨柱后面的空廊,拉开这座欧洲古典建筑的序曲,节奏简洁、清晰,音符饱满有力。

宽敞的玄关,乐曲在这里微微一顿。
穿过期尚的旋转大门,目光便陡然排空而起,主旋律轰然奏响。

巨柱直逼穹顶,周围墙上的方垛和大理石的墙裙,装饰着彩色马赛克的地面,冰冷而庄严,庄严中又透出逼人的傲气。

柔和的天光缓缓布撒,白色大理石阶从二楼两侧向中间汇聚,经由扶栏的约束和压挤,又倏然如水瀑散开,漫延成环环荡漾。
冷和暖、光与影、动与静,在对立中和谐,和谐中又殽杂着些许贪欲。

拾阶而上,节奏变得舒缓而典雅。
宽大的紫铜柱头近在咫尺,精细的石栏笔直地伸延,光芒从券洞漫散,半圆的花线环环相扣,明暗交替,渐行渐远,持重、整洁中不失落变革。

乐曲到这里不再高亢,不再暴躁,沉着而从容,希望被抑制,雍容华美中透着些许温馨、些许神秘。
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宽大的木楼梯通向三层,风格更加简洁、朴素。

到了三楼,洪亮的打击乐和铜管乐不再奏响,只剩下琴声低徊,悠扬、平缓,而至于安谧,简练而精细的花线,在灯光映射下,缓缓流动,水波不惊。

木楼梯连续上升,顺势而上可以直达楼顶。

按照逻辑,上面该当有一个楼顶花园,由于如此宽大讲求的楼梯绝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维修。
乐曲该当在屋顶花园形成末了的高潮,并在高潮中奏响开放而华美的尾声。

但是本日,乐曲不得不在这里嘎然而止。

推开屋顶的门,仿佛从回荡着古典音乐的殿堂中走出来,一下子到了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隔过宽大的女墙远眺,时灰时蓝的背景下,各色各样的建筑,古典与时尚、典雅和粗俗、泰西与本土,殽杂着、鼓噪着,勾勒出远处的天涯线,演奏着这座城市“凝固的音乐”,眼花缭乱,震耳欲聋。

歌德如在,复作何说?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王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