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厚群

陈厚群院士百科

梅州市谢菲尔德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陈厚群,1932年5月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构造抗震专家。
中共党员。
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
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央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地震标准化技能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培植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培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和解决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办理了三峡、溪洛渡、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安全问题。
主持体例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卖力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仿照地震振动台。
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水电系统和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前辈生产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01年度何梁何利技能科学奖,2007年获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地震科技事情前辈个人奖”,2010年得到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1年“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肇元

陈肇元院士百科

陈肇元(1931.10.1- )土木构造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浙江省宁波市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事情至今。
长期从事爆炸、撞击浸染下防护构造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构造性能的研究,取得成果有许多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主要工程,在研究推广当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能和土钉支护技能,并体例相应构造设计施工规程的事情中也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紧张从事建筑构造安全性与混凝土构造耐久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延长我国土建构造工程的利用寿命主持体例了设计规范等多种辅导性文件。
先后撰写过论文和研究报告30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程泰宁院士百科

程泰宁(1935.12.9- )建筑学专家(学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央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

参加过北京人大会堂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主持了杭州铁路新客站、南京博物院、加纳国家大剧院等国内外主要工程五十余项。
四项获全国精良设计奖,十三项获省部级特、一等奖。
1999年,天下建筑师第20次大会“当代中国建筑展”展出我国50年来50项精良作品,程一人有三项入选,获建筑创作造诣奖。
2004年,杭州铁路新客站、黄龙饭店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他的创作也受到了境外同行的关注,美国等多个国家以及港、台等地以讲座、书刊报导等办法先容了他的作品。
国际建协主编“20世纪天下建筑佳构选”在环球100年中选出1000件作品,他在国外的两项工程加纳国家大剧院及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经国外建筑师推举入选。
他的“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主见以及他的富于原创精神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和积极评价,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
1991年人事部付与“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4年获梁思成建筑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俊芝

崔俊芝院士百科

崔俊芝(1938.7.12.- )打算数学、打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
河南省新乡市人。
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前从事有限元方法研究, 1964年初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办理了刘家峡大坝的繁芜应力剖析问题;1973年首先揭示了打仗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干系性,有效地办理了龚咀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加固等多个工程的繁芜构造应力剖析难题。
80年代以来主持并参加研制了“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FEPS)”、国家攻关项目“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BD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元方法软件环境”等;同时针对科学和工程运用软件研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种算法自适应组织的方法和系统布局模式。
近二十年来,针对复合股料性能预测及其构造的剖析问题,发展了一种宏不雅观构造和细-微不雅观布局相耦合的、材料与构造一体化剖析的高阶多尺度剖析方法。
获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院二等奖以上7次)褒奖。
独立与互助(紧张贡献者)揭橥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本。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石麟

董石麟院士百科

董石麟(1932.12.10- )空间构造专家。
浙江省杭州市人。
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60年研究生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建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浙江大学空间构造研究中央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空间构造》杂志主编。
在大跨度空间构造工程科技领域建立网架构造拟夹层板法的打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打算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的新方法——下弦内力法,提出了组合网壳构造拟三层壳的打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组合网架构造的工程运用研究理论、打算方法,提出了轴力和弯矩共同浸染下焊接空心球节点承载力打算方法和公式,研发了新颖肋环人字型索穹顶的构形及预应力态剖析方法。
科研成果用于工程实践,成绩显著,如都城体育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体育馆、国家大剧院、2008年奥运会“水立方”拍浮馆等。
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及省部委一、二等科技进步奖以上奖项共18项,2014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能奖重大贡献奖。
揭橥学术论文200余篇,紧张著作有《空间网格构造剖析理论与打算方法》、《组合网架构造与空腹网架构造》、《新型空间构造剖析、设计与施工》等。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叔瑜

冯叔瑜院士百科

冯叔瑜(1924.6.20- )爆破工程专家。
四川省邻水县人。
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科学技能副博士学位。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50年代最早将苏联大爆破技能引用到我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培植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
帮忙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能的研究。
提出的大爆破药包支配理论和打算参数、参与国家科委三峡工程水利大组爆破小组的组织领导事情,提出定向爆破筑坝的设计理论和坝体堆积打算方法等已被海内工程普遍采取。
通过铁路路堑大爆破工点的大量调查,为建立爆破工程地质学奠定了根本。
参与和辅导国家科研项目“七七工程安全防护技能”的试验研究和我国爆破安全、大爆破、城市拆除爆破三部法规的编写和制订事情;积极推动创建了我国工程爆破协会,担当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对促进我国爆破工程作业的安全、可靠和履行起到了积极的浸染。

参与交通部广州黄埔港航道炸礁工程,办理了万吨轮通航问题,推动和组织铁道部石方深孔爆破机器化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力推动光面预裂爆破技能在路堑边坡和隧道开挖中运用。
提出建筑物拆除爆破理论,在工程实践得到广泛运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熹年

傅熹年院士百科

傅熹年(1933.1.2--)男,汉族,群众。
建筑历史学家。
原籍四川省江安县,出生于北京。
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方案、布局手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等一系列利用模数掌握方案和建筑设计的方法。
创造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方案时用标准方格网掌握尺度和相互关系,并把主体建筑置于建筑群几何中央等手腕。
利用已节制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遗迹进行复原研究,揭橥论文近50篇,编为《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等(个中12篇论文由Alexandra Harrer女士译为英文,定名《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201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完成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市方案、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科学技能史•建筑卷》、《社会人文成分对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等专著的撰写,均已出版。
个中四项获培植部中原科技特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修润

葛修润院士百科

葛修润(1934.7.12- )岩土力学专家。
上海市人。
1952年至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紧张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剖析方法、测试技能及岩体基本力学性子等研究。
参加我国最早结合大型原位试验的大冶铁矿南邦边坡研究,66年独立主持完成了该工程边坡稳定剖析和岩体力学试验总结。
主持了大冶北邦滑坡整治、铜绿山、永平、海南等大型矿山边坡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70年代初进行的511工程地下洞群非线性剖析是海内大型地下工程运用有限元首例。
为葛洲坝二江泄水闸作抗滑稳定非线性剖析,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坝连同繁芜岩基的三维有限元剖析等,均为办理工程难题作出重大贡献。
1993年研制成功总体性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液压伺服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

近年来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布垭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和深圳地铁培植作出贡献。
2001年为位于三峡水库库底的白鹤梁水文站石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提出原创性方案,被国家采纳,现正在履行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肇邺

关肇邺院士百科

关肇邺(1929.10.4- )建筑学家。
北京市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士学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起先受梁思成教授的辅导和影响,在当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根本,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
近年来在探索具有时期特色、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撰写揭橥论文、译著等50余篇。
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情特点,在夷易的形状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极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致力于整体的完美统一。
许多作品得到国内外重大褒奖,个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获培植部精良建筑一等奖、获教委精良建筑一等奖、国家精良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当选为北京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选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获国际建协付与特殊奖,北京西单商业大厦方案获设计竞赛一等奖,北京新东安市场竞赛方案获设计竞赛第一名,清华大学理学院获全国中青年建筑师精良设计奖、当选为都城建筑设计展十佳建筑,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当选为都城建筑设计展十佳建筑、获教诲部精良建筑设计一等奖,河北省博物馆获国家精良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
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5年当选天下华人建筑师协会名誉理事,2010年获“造型演出艺术造诣奖”,2013年获“中国民族建筑奇迹终生造诣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何镜堂院士百科

何镜堂建筑学家。
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
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
兼任国家教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传授教化和研究事情,创立“两不雅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精良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揭橥学术论文52篇,已培养博士70多名。

他尤善于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方案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佳构工程。
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自2001年以来先后得到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佳具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际设计艺术终生造诣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比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熙龄

黄熙龄院士百科

黄熙龄(1927.4.24- )岩土工程专家,湖北钟祥人。
1949年毕业于南京中心大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
1962年提出软地皮基设计施工的“掌握长高比组合单元法”,办理了软地皮区房屋大量开裂的问题。
1974年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本设计规范》,结束了沿用前苏联规范的历史。
1987年主编《膨胀地皮区建筑技能规范》,其系统性、技能性达到国际标准,并办理了国内外膨胀地皮区建筑物大量毁坏的事件。
1980年代至今主持复合地基和整体大面积筏板根本设计方法研究与运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编著《地基根本设计与打算》等著作,办理了国内外数十项重大工程地基根本问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欢成

江欢成院士百科

江欢成1938年11月生于广东梅州市。
工程构造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1957年梅州中学毕业,1963年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和喷鼻香港ARUP公司、上海当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事情,长期从事建筑构造设计。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

紧张古迹有: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卖力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构造,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设计总卖力人,在和天下一流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紧张设计者,第一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地皮基上,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致力于创新和优化设计,并在全国各地宣讲,得到业界普遍认可。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

李道增院士百科

李道增,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籍贯安徽省合肥市,1930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
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
曾任首届建筑学院院长兼都城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在学术上坚持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研究理论,形成他“新制宜主义的建筑不雅观”。
文革后国门初开即依任务所需出国调查访问,与美、欧、港台、日、利比亚等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传播中国建筑文化、引进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学科培植。
1980年始,为补充海内空缺,开设环境行为学、西方戏院发展史两门研究生新课程;提出“重视生态在方案中的浸染”等新不雅观点;为我国建筑师执业、建筑学本科生学位制国际化进行铺垫。
他专精于戏院设计,通达中外戏院的历史发展。
曾主持庆祝建国十周年工程的国家大剧院与解放军剧院的设计(因财力所限未建),承担的天桥戏院、儿童艺术剧院等利用效果良好。
1993年受聘美国卡纳基梅伦大学客座教授,其学识深受讴歌;曾为1998年国家大剧院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案、为国际方案竞赛供应中心领导选择的三个方案之一。
他1999年出版了集科技、历史与艺术为一体;跨戏剧与戏院建筑两个学科的《西方戏剧.戏院史》专著,对戏院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晚年封山之作的清华大学纪念建校百周年-百年会堂,分别获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 金奖、2013年度教诲部精良工程设计奖一等奖和 2013年度全国精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二等奖。

李道增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1名、博士后1名。
公开出版书6部、内部书5部,揭橥论文60余篇。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圭白

李圭白院士百科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专家。
河南省偃师县人。
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高档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辅导委员会顾问,培植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水处理技能的科研和传授教化事情,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拓出了一种高效的打仗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能进入天下前辈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事情,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能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掌握技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事情,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拓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能、流动电流混凝掌握技能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观点,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能的发展。
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
在国内外刊物上揭橥学术论文400余篇,写出学术专著六部,参编教材三部,多年来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为我国给水排水科学技能和教诲奇迹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猷嘉

李猷嘉院士百科

李猷嘉(1932.11.21- )燃气供应专家。
江苏省常州市人。
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科学会理事长、国际燃气同盟(IGU)理事、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
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
从事城市燃气事情五十余年。
在任教期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燃气工程专业和最早的实验室培植事情。
调入华北院后,曾完成获奖的研究课题数项;作为总工完成了筹建“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央”,这是我国燃气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检测中央;卖力完成了国内外互助项目十余项;前后完成百余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审核事情,并揭橥论文著作数十篇,积极从事大型燃气工程项目的评审和国际学术互换活动。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振鹏

廖振鹏院士百科

廖振鹏(1937.2.8- )从事地震工程与颠簸理论的研究和传授教化。
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构造动力学和工程地震学研究, 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1990)”。
在颠簸理论领域内致力于颠簸数值仿照研究及其在正、反问题中的运用,特殊是在土木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的运用,著有“工程颠簸理论导论(2003)”。
目前紧张从事干系根本研究和传授教化事情。
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元培

林元培院士百科

林元培桥梁专家。
1936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人。
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
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

紧张造诣和贡献

理论方面紧张有:

(1)Bending Theory of Skewanisotropic Plates.(I.A.B.S.E.Proceedings P-32/80)

(2)装置式横向铰接板横向分布系数(土木工程学报。
1964,一期、二期)

(3)卡尔曼滤波法在斜张桥的运用(土木工程学报。
1983.16卷3期)

(4)南浦大桥与杨浦大桥(土木工程学报1995,Vo128.No.6)

(5)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设计(土木工程学报。
2005,vol38,No.1)

(6)斜拉桥(公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重版)

主持工程设计方面紧张有:

(1)嘉陵江石门大桥(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上海南浦大桥(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m)

(4)上海徐浦大桥(8车道,跨度590m)

(5)上海卢浦大桥(全焊钢构造拱桥,获美国国际桥梁协会颁发的2004年度Eugene C.Figg Jr奖。
2008年获I.A.B.S.E.颁发的精彩构造奖)

(6)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跨度为444m)

(7)东海大桥(海上大桥长32Km.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能造诣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先林

刘先林院士百科

刘先林,男,1939年出生,汉族,河北无极县人,拍照丈量与遥感专家。
中共党员。
1957-1962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航空拍照丈量系获学士学位。
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并受聘担当都城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先林院士长期从事我国航测仪器的研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测绘科技奇迹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丈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
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舆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字测绘技能体系关键技能集成及家当化”(设备包括JX-4CDPW全数字拍照丈量系统、影像扫描仪、3DVR系统)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能及装备”( SWDC数字航空拍照仪)项目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

龙驭球院士百科

龙驭球(1926.1.15- )土木工程和构造力学专家。
湖南省安化县人。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报主编(1990-2000),构造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999),从事构造力学、有限元法、能量事理、壳体构造的传授教化科研事情。
在有限元与变分事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创始成果,包括:分区和分项能量事理(1980),分区稠浊有限元 (1982),样条有限元(1984),含可选参数变分事理(1986),广义折衷元(1987),四边形面积坐标理论(1997),厚板层合板无闭锁理性元(1998)和解析试函数有限元(2002)。
在壳体打算理论方面,创立柱壳和折板的力法(1962),薄壳应力集中的摄动法(1965)和新型薄壳有限元(1993)。
在工程运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成果被编入培植部“薄壳设计规程”,对全国壳体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起辅导浸染;1963年研究潜艇薄壳发射孔应力集中问题,创立薄壳大孔口剖析方法,提高了设计水平。
著有《新型有限元论》、《能量事理根本与进展》、《变分事理·有限元·壳体剖析》等专著和《构造力学》、《构造力学教程》、《壳体构造概论》等教材。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耀如

卢耀如院士百科

卢耀如,1931年5月1日出生于福州市,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
中共党员。
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52年院校调度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
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提前毕业。
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互助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央理事会理事,教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央主任。

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辅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辅导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电枢纽及铁道长隧洞等大型工程勘测、研究与根本处理事情,取得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效益。
提出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积极研究地质磨难,为防灾兴利供应决策依据。
曾为援外大型工程高等专家,并在欧美及港台地区讲学。
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名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河北省公民政府分外贡献院士奖。
揭橥论文100多篇,出版图书十多本及图系多套。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绍基

罗绍基院士百科

罗绍基(1933.12.1- )发电工程专家。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南海市人),1955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
现任广东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顾问、教授级高工,广东省科学技能协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三峡工程质量检讨专家组副组长,海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咨询专家。
70年代,罗绍基教授任湖南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高112.5米空腹重力拱坝坝内厂房,办理了狭窄河谷厂房支配与大泄洪量的抵牾,节省了投资。
该新坝型科研成果“混凝土腹拱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起,任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主持培植、运行、经营我国首例、天下最大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他实行的培植管理改革,电力部领导称为水电培植系统编制改革的典范,履行的运行管理改革,使电厂获全国第一个“一流水电厂”称号。
一期工程工期提前一年,每千瓦投资2236元,为海内同期培植大型水电价格最低。
其科技成果“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能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克俭

马克俭院士百科

马克俭(1933.10.22- )构造工程专家。
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
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学学习钢构造与弹性力学。
曾任贵州省土木学会构造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任中国钢协预应力构造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构造委员会资深委员、“空间构造”季刊副主编、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导)、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构造研究中央主任。
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1994年、1999年)、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1999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及首批名誉核心专家。
从事构造工程传授教化、科研、工程实践50年,出版专著四部,主编参编新型构造体系技能规程三本,揭橥论文100余篇,以主持人身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两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喷鼻香港童子牛金球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合计76项。
在四类钢筋砼空腹型网格构造体系及新型预应力钢网格构造体系领域取得打破性成果和进展,并运用于工程实践达100余万平方米,节约资金近亿元。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茆智

茆智院士百科

茆智,1932年9月20日出生于南京市,男,汉族,农田水利专家,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至1955年全脱产在天津大学随苏联专家学习农田水利。
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能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能中央(北京)工程技能委员会主任。
曾任中国农业当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学技能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农田水利的传授教化、科研与生产事情,专长于节水灌溉、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面源水污染防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十余项国际与国家农业节水重大研究项目。
提出了被联合国粮农业组织(FAO)确认理论较完备,履行大略单纯的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实时预报方法,各种景象、土壤、品种条件下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作物受旱再复水后“成长反弹”理论,水稻节水、高产、提高肥效、减低水污染的灌溉与施肥综合调控技能以及建立与利用该技能、生态排水沟、小型湿地联合系统以大幅度减少灌区农业面源水污染的理论与技能。
作为第一获奖人,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教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1995年至2002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0年作为环球唯一获奖人获国家灌溉排委员会(ICID)付与的国际农业节水技能精彩造诣奖。
作为紧张获奖人,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教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兆祯

孟兆祯院士百科

孟兆祯(1932.9.13- )风景园林方案与设计教诲家。
湖北省武汉市人。
1956年9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培植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公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上海市绿化局顾问组组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韩国庆熙大学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孟兆祯教授长期从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冶例释等课的传授教化与科研事情,主编获校颁一等奖的《园林工程》教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设计课的内容,培养硕士十余名,博士五名、博士后一名,辅导三逻辑学生四次获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大奖,被付与师德斥候称号。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建筑、方案、园林》卷副主编,主持园林编辑事情。
任《风景园林》杂志名誉主编。
揭橥论著数十篇,《中国古代建筑技能史·掇山》、《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园林工程》、《园林是城市发展的生理根本》、《展望21世纪的北京园林》为有影响的代表作。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获林业部二等奖。
主持36项设计,获林业部设计一等奖和深圳市设计一等奖,2004年获首届林业科技贡献奖。
赴英、法、美、日、韩、喷鼻香港讲学,主持中韩园林学术互换会,在2005年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揭橥《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

宁津生院士百科

宁津生(1932.10.22- )大地丈量学家。
安徽省桐城县人。
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大地丈量学科领域的传授教化、研究和工程技能事情,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事情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
80年代在我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宜我国局部重力场构造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运用于测绘、空间技能、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
他主持和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得到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丈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能办法。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七虎

钱七虎院士百科

钱七虎,男,汉族,1937年10月26日出生,江苏昆隐士,中共党员,防护工程学家。
现任军委科技委顾问、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原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原总参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原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事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事理事长。

长期从事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的传授教化与科研事情,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研究群体。
系统建立了土中浅埋构造核爆炸荷载的相互浸染打算理论、城市人防工程毁伤评估方法、防护工程抗高速、超高速钻地弹打击的设计打算方法和深部岩石非线性力学理论,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空中核爆炸荷载仿照试验装置,研发出多种新型防护材料和系列高抗力复合构造。
在海内倡导并率先开展了深部非线性岩石力学根本理论,以及深部防护工程抗核武器钻地爆炸毁伤效应的研究,补充了深地下工程抗核武器钻地爆炸效应的防护打算理论的空缺。
提出的防护工程培植转型、培植超高抗力深地下防护工程、计策通道桥隧并举、能源地下储备等多项发展计策建议,被军委和国家部委采纳履行。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7年获国家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前辈科技事情者”称号,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中国公民解放军专业技能重大贡献奖;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能进步奖;2013年荣立军委一等功。
201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能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正英

钱正英院士百科

钱正英(1923.07.04- )(女)水利水电专家。
原籍浙江省嘉兴市,出生于上海。
1942年求学于上海大同大学。
水利部教授。
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在苏皖边区政府和黄河河务局从事治淮、治黄等水利事情,历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长期主持中国的水利电力事情。
现任中国公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持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拓利用、管理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主持体例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的管理、方案和全国水利培植长远发展纲要,主持完成了《中华公民共和国水法》、《中华公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起草事情,主持审定、决策了许多重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培植项目,并详细参与研究办理培植中的重大技能问题,主持领导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事情,主编出版了《中国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水利》(中、英文版)等。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沙庆林

沙庆林院士百科

沙庆林(1930.5.7- )公路工程专家。
江苏宜兴人。
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曾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
1980年后主持6.5、7.5和8.5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重型压实标准,路面设计理论,范例构造和可靠度设计等主要成果有大量创新和巨大经济效益。
成果运用已形成我国高档级公路建筑模式。
参加2千公里高速公路设计施工辅导。
1993年“高档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高档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获国家精良图书三等奖。
2008年研究成功国际领先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考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为我国龟龄命路面奠定技能根本,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世钊

沈世钊院士百科

沈世钊,构造工程专家。
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
1953年同济大学构造工程系本科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此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高校任教。
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构造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8奥运会场馆培植高等顾问。

长期致力于大跨空间构造新兴学科的开拓,在“悬索构造解析理论”、“网壳构造非线性稳定”、“大跨屋盖风荷载及风效应”、“网壳构造动力稳定性及在强震下的失落效机理”等前沿领域取得主要成果;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范例意义的新型空间构造,为我国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
迄今揭橥论文200篇,出版《网壳构造稳定性》、《悬索构造设计》、《钢构造构件稳定理论》等著作。
培养硕士、博士生100余人。
2012年获国际空间构造协会(IASS)“Honorary Membership”称号。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施仲衡

施仲衡院士百科

施仲衡,1931年11月5日出生于苏州,男,汉族,上海人,城市轨道交通专家。
中共党员。
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地下铁道专业,获副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城培植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现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培植部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任务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城培植计发展集团株式会社首席顾问、北京、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都邑快轨交通》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方案设计研究事情。
1960年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培植中,提出深埋改浅埋加防护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能的试验研究;1965年,主持北京地铁一号线试验段的技能事情,办理工程中的技能难题。
1988年主编我国第一部《地下铁道设计规范》,1993年1月1日履行,获培植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我国许多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培植方案、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评估、审查事情。
在优化技能方案、统一培植标准、掌握培植规模和投资等方面,为国家决策供应了依据。
2003年主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方案课题 “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计策与关键技能”、2006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操持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能”, 两项研究成果在我国城市轨道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远

王光远院士百科

王光远(1924.03.25- )构造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
河南省温县人。
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
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仿照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浸染下构造反应打算方法。
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间整体打算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包括“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理论”、“工程构造的不愿定性优化设计理论”、“构造的掌握和维修理论”和“构造的模糊随机剖析理论”,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技能和构造的不愿定性优化设计中取得重大打破,还提出了却构模糊随机振动理论。
共揭橥论文180多篇,专著9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

王家耀院士百科

王家耀(1936.5.15- )舆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
湖北省武汉市人。
1961年毕业于中国公民解放军测绘学院。
曾任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
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教授。
从事“舆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传授教化与科研事情。
作为紧张学科带头人,最先在海内创办打算机舆图制图、舆图数据库建立与运用、舆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
主持国防型号项目等20余项,个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舆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方法》、《理论舆图学》、《空间信息系统事理》等8部;主编并出版学术论文集《数字制图技能与数字舆图生产》等2部;揭橥学术论文“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等80余篇;培养硕士34名、博士29名,辅导博士后3名。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

王景全院士百科

王景全,1937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男,汉族,辽宁绥中人,渡河(海)工程专家。
中共党员。
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现任中国公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军事渡河(海)工程传授教化与科研事情。
紧张包括渡河(海)工程特种保障技能研究,为部队强渡江河及渡海上岸作战机动供应新技能手段;军地交通一体化研究,提高交通运输快速保障和综合保障能力;军用浮桥工程研究,为部队机动战胜特大江河障碍供应技能保障;多浮体构造工程理论研究,构建当代战役条件下高效上岸基地。
主持与履行应急机动保障工程、桥梁工程防灾减灾、海上风能基地培植以及岛礁开拓培植等重大项目的计策咨询研究和关键技能创新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防安全、经济发展、主权掩护等方面发挥了主要浸染。
出版专著2部,揭橥论文40余篇,获国防发明专利8项。
1996年、2001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1994年、1999年三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2006年三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被评为全军精良西席,2001年被评为全国精良科技事情者, 2002年获中国公民解放军专业技能重大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政府分外津贴,荣立一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东

王小东院士百科

王小东,1939年1月17日出生于甘肃兰州,籍贯山东平度,男,汉族,现居乌鲁木齐。
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专家,中共党员。
1963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6年制)。
1963年9月到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事情至今,历任技能员、建筑师、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建筑师、院长等职务。
曾任数届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现为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总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在新疆从事少数民族地域建筑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事情,多项设计得到省部级建筑设计奖。
紧张建筑设计作品有乌鲁木齐义士陵园、库车龟兹宾馆、新疆友情宾馆三号楼、新疆昆仑宾馆新楼、新疆公民会堂方案设计、乌鲁木齐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博物馆、新疆地质博物馆、北京中华民族园新疆景区、喀什吐曼河综合体、和田玉都国际大巴扎、乌鲁木齐联络戏院等。
在建筑与城市理论研究方面,完成了《喀什老城区抗震及风貌保护的研究》、《乌鲁木齐城市特色研究》、《乌鲁木齐城市住宅美化研究》、《喀什阿霍街区抗震改造及风貌保护的研究与设计》、《喀什高台民居的抗震与风貌保护研究》等。
出版著作有《伊斯兰建筑史图典》、《西部建筑行脚》、《中国古建文化之旅—新疆》、《建筑微言》、《绘读新疆民居》、《喀什高台民居》等,在学术刊物上揭橥论文数十篇。
2005年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罗伯特. 马修奖改进人类居住环境奖”。
2007年获我国最高的建筑创作奖《梁思成建筑奖》。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敦山

魏敦山院士百科

魏敦山(1933.5.30- )建筑设计专家。
浙江省慈溪县人。
1955年上海同济大学本科毕业。
曾任上海市建筑师学会副会长。
现任上海建筑设计(集团)顾问总建筑师。
长期从事民用建筑设计事情,获教授级高等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职称。
1994年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80年代的上海拍浮馆,先后获市级及国家级精良设计奖及国家科学技能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这二项设计作为我国建国以来43座精良建筑之二被载入英国出版的“天下建筑史”史册。
同时作为16位中国著名建筑师之一的最年轻建筑师同时载入该建筑史册。
在国外主持设计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央,获国家精良设计二等奖,市精良设计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荣获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觉表的“埃及一级军事勋章”。
1997年完成的上海运动场工程,2000年获全国第九届精良工程设计金奖。
2000年12月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伏波

文伏波院士百科

文伏波(1925.8.4.- )水利工程专家。
湖南省桃江县人。
1949年毕业于中心大学(南京大学)。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等工程师、长委科学技能委员会顾问。
早期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设计,参与组织编写《平原地区建闸设计手册》。
1957年至1982年作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设计紧张卖力人,参与了工程设计培植的全过程。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优质工程精良设计奖。
1984年至1990年卖力组织体例长江流域方案综合利用报告。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

吴良镛院士百科

吴良镛,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
建筑学与城市方案专家。
毕业于重庆中心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946年起帮忙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诲及城市方案、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事情。
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天下人居学会主席。
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央主任,中国城市方案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方案设计研究与实践 。
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培植方案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方案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培植部的精良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天下人居奖。
获何梁何利科学技能进步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荷兰克劳斯亲王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能奖等主要奖项,以及全国前辈事情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名誉称号。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中如

吴中如院士百科

吴中如(1939.9.9- )水工构造专家。
江苏省宜兴市人。
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
河海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水工构造及安全监测等研究事情。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6项,国家三峡重大基金课题、重点基金和973等8项,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二滩等工程项目5项,龙羊峡和佛子岭等科研项目60多项,先后获国家、省部委科技奖14项,个中国家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
在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建立完全的监控模型体系,发展和完善了反剖析理论,并将成果运用于实际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成果。
揭橥论文130多篇,出版“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运用”、“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等专著8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项海帆

项海帆院士百科

项海帆男1935年12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资深教授(Professor Emeritus)、顾问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的传授教化与科研,是我国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风工程学科的紧张学术带头人。
现任国际桥梁与构造工程协会(IABSE)资深会员和名誉会员(因2001-2009年曾任IABSE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构造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风工程学会首席顾问。

曾得到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四等奖,荣获了国际桥梁与构造工程协会“工程及教诲奖”(Anton Tedesko Medal)和“功绩奖”(IABSE Merit)、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风工程与空气动力学奖”(ASCE Robert H. Scanlan Medal)和国际风工程协会“终生造诣奖”(IAWE Davenport Medal for Senior)。
这四大国际奖项标志着他为中国的桥梁与构造工程界和风工程界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礼立

谢礼立院士百科

谢礼立(1939.3.11- )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工大土木学院教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曾连续9年被联合国聘为联合国国际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科学技能委员会委员等职。
先后当选为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副主席,《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 (IASPEI) 》实行主席。

紧张研究领域是地震工程与安全工程,研究重点是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强震不雅观测与设计地震动,工程抗震设防,抗震设计规范研究等,国内外揭橥论文400余篇以及著作多部。
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国家推举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于2004年正式批准颁布实行。
2008年在第14届天下地震工程大会他当选为国际天下地震工程协会的终生名誉理事,这是国际地震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名誉和终生名誉,也是我国被付与该名誉的唯一中国学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其凤

许其凤院士百科

许其凤,男,1936年1月出生,天津市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
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布局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
1991年享受政府分外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军院校教书育人精良教员,2001年获总参谋部人梯奖,2002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

长期从事“卫星大地丈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传授教化与科研事情,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丈量与GPS技能研究的学者之一。
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年)是海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能的专著,所著《空间大地丈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可明

叶可明院士百科

叶可明(1937.3.28- )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能专家。
上海市金山县人。
196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等工程师、总工程师。
长期研究施工技能,形成了针对“高、大、深、重、新”不同工具,因时、因地、因人置宜的施工技能体系。
提出了广泛适用于高层建筑和高耸构造的升板机提模提脚手体系。
实现350米高度自升式模板工艺;提出了上海软地皮基等分地区、级别的支护原则,实现了20米深坑复合支护技能及10米深坑无支撑支护技能;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能与管理,实现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灌溉;提出了商品泵送混凝土双掺技能与级配优化技能路线,实现350米高度混凝土一次泵送到顶;提出了大型构件组合吊装、整体提升及现场工业化技能路线,实现高空特重构件简化施工。
取得了10余项国际与海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因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元勋。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杰

张杰院士百科

张杰(1938.2.27- )给水排水工程专家。
辽宁省本溪市人。
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5年毕业于日今年夜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等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能误区,办理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
在海内率先开拓厌氧·好氧-气浮·好气滤池之污水净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创建了海内首座污水再生水厂,被评为全国精良示范工程。
提出了城市用水康健循环理论与方略,完成了深圳、大连等中央城市再生水计策方案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精良设计奖多项,揭橥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锦秋

张锦秋院士百科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等建筑师,1936.10.生于成都。
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
1966.2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1987至今担当院总建筑师。
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当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光鲜的地域特色,并看重将方案、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履历》为代表作;在设计院事情进入建筑创作阶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三项目均获国家精良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
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黄帝陵敬拜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中国佛学院教诲学院等为其代表作。
个中二项获培植部和全国精良方案设计奖,三项获全国精良设计奖,二项获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近年来她在建筑创作上又不断创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天下园艺展览会天人长安塔、临潼大唐华清城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当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张锦秋1991获首批“中国工程培植设计大师”称号、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9和2004当选为中国城市方案学会常务理事,2001-2005担当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1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获西安市科学技能精彩贡献奖,2007任住房与城乡培植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能造诣奖、获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能最高造诣奖。

1994被挑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张祖勋

张祖勋院士百科

张祖勋(1937.6.5- )拍照丈量与遥感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68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张祖勋在数字拍照丈量方面有很深的成绩,在理论研究、开拓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拍照丈量事情站VirtuoZo”,使我国拍照丈量生产实现了超过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最近他提出了数字拍照丈量的的两个基本关系:即解析关系与对应关系;多基线影象测绘、广义点拍照丈量等理论;提出并实现新影象匹配算法。
这些理论与算法办理了一些利用传统拍照丈量方法难以办理的问题,它们必将推动数字拍照丈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他已培养研究生五十余名,在读博士生10余名。
撰写论文、著作一百余篇,被SCI、EI等检索的二十余篇。
他学风端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理论根本踏实、勤于探索与创新。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守仁

郑守仁院士百科

郑守仁,1940年1月生于安徽颍上,男,汉族,安徽颍上人,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中共党员。
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专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等工程师,享受国务院分外津贴专家。
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担当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副总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兼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1994年至2017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

先后卖力乌江渡、葛洲坝导流、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起卖力三峡工程设计。
他长驻施工现场,及时办理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能难题,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隔河岩工程质量优秀、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施事情出了贡献。
卖力的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和一等奖各一项、二等奖2项;国家精良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
揭橥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四部。
获发明专利两项。
1994年被人事部付与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湖北省清江公司、中国三峡工程开拓总公司先后付与他“隔河岩工程分外贡献者”、“三峡工程精良培植者”;2003年获国务院三峡工程培植委员会付与“三峡工程培植前辈个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能进步奖;2005年获湖北省科学技能突出贡献奖;2015年获“钱正英奖”;2017年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生造诣奖。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颖人

郑颖人院士百科

郑颖人(1933.11.05- )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
浙江镇海县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
曾任教授和常务理事。
现任后勤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的传授教化和研究,先后在军事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剖析、地下工程围岩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极限剖析方法、区域性土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提出了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打算公式和围岩安全系数打算方法;发展了广义塑性理论和数值极限剖析方法,推动了岩土力学的发展。
揭橥论文500余篇,著作12部。
三篇论文入选全国最有影响的百篇论文。
《边坡与滑坡工程管理》(2007)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和三个一百原创科技图书奖,《岩土塑性力学根本》(1989)获水利部精良科技图书一等奖。
在分离式地下油罐打算方法、机场软基强夯处理技能、埋入式抗滑桩的设计打算等方面取得了主要科研成果,为军队和地方办理了技能难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各一项,军队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十项,获全国科学技能大会奖一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1996年被总后勤部付与“科学技能一代名师”称号,2007年获“重庆直辖十年培植元勋”,2009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精彩贡献英模”称号。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

郑哲敏院士百科

郑哲敏(1924.10.02- )运用力学家。
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原籍浙江宁波。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从前从事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1952年输水管振动的剖析曾为办理一主要的工程问题作出供献,1960年后致力于爆炸力学及其运用的研究,涉及爆炸成型、爆破、地下强爆炸、穿甲破甲、爆炸复合、瓦斯突出、水下沙土爆炸等问题。
1964年“爆炸成型机理及运用”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1982年“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甲方面的运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陈嘉庚技能科学奖,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训正

钟训正院士百科

钟训正(1929.07.09- )建筑学家。
湖南省武冈县人。
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教授。
长期致力于建筑传授教化、创作和研究事情。
从前所作的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及南京长江大桥桥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而履行。
主持设计的“无锡太湖饭店新楼”、“甘肃画院”及“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落”,在建筑传统与创新、建筑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技能与艺术的辨证统一关系上创出特色。
在南京古城区中华雨花两路的改建任总建筑师期间,为古城区市容和环境的改进作出有效的贡献。
《建筑制图》等著作多次在国内外出版、获奖。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

周丰峻院士百科

周丰峻(1938.7.8- )防护工程专家。
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61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
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事情,对付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打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浸染仿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首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主要的推动浸染。
已经完成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中,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能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
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哀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能专著编著事情,为防护工程发展供应了理论依据。
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福霖

周福霖院士百科

周福霖,工程构造与抗震隔震减震掌握专家。
1939年6月12日(农历)出生,广东汕头市人。
男,汉族,中共党员。
1963年湖南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任机器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华南培植学院副院长,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央主任,教授。
曾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能顾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隔震减震与掌握学会(ASSISi)主席。

为创立我国“隔震、消能减震和掌握理论和技能体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主持建成我国首幢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地震安全性提高4-8倍,还能保护室内设备仪器正常运行,可成为大地震中的“安全岛”,并成功经受地震磨练,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天下隔震技能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隔减震技能已在我国推广运用,已建成近万幢房屋,包括住宅、学校和医院,也运用于桥梁、隧道、铁路、工业设备、核电站、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屯子民房和旧房屋加固等,使我国地震区的防震技能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从单一采取传统抗震技能改变为可采取更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隔震减震掌握技能,开辟了我国防震减灾新路子。
主编我国隔震设计规范,技能规程和产品标准,使我国在隔震减震掌握领域,形成完全的科学理论和技能体系,并步入天下前沿水平。
出版专著“工程构造减震掌握”等四部,揭橥论文百多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科技进步奖等十多项。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部劳动模范等称号。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镜

周镜院士百科

周镜(1925.12.21- )岩土工程专家。
原籍江苏省宜兴市,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硕士学位。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铁路路基培植和科研事情,为路基土工的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提出了按黄土构造力学性子确定边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分裂面打算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的事理和判别墙后滑动面涌现范围的公式;最早采取桩排架支挡、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土路基取获胜利,为贵昆铁路、塘沽新港铁路大面积软土路基的修建作出了贡献;提出了静力触探确定桩承载力的综合改动系数法,并较系统地组织办理了静力触探运用中的技能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昆铁路新技能”项目的紧张参加者之一。
结合工程,辅导研究生研究软土连续加荷固结试验技能,土工织物加固软土的毁坏机理,实用的软土沉降打算方法等。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君亮

周君亮院士百科

周君亮(1925.2.22- )水工建筑物设计专家。
江苏省无锡市人。
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江苏省水利厅高等工程师、专家委员会顾问。
长期从事水工建筑物设计,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紧张设计成果有:武定门抽水站,原创设计双向流道,集灌、排于一体;江都抽水站三、四站,获70年代国家精良设计奖;皂河第一抽水站,采取当今最大的斜流泵和原创用天高比转数泵的快速门断流,获1989年国家精良设计金质奖。
首次设计水力自动启闭门的蒋庄漫水闸改建,全国扩广,成为一种闸型;反拱底板正拱桥和底板闸墩先开后合成整体构造的沭新闸,充分用土重置换圬工,该闸型得到推广;采取首次提出的提高底板与地基摩阻力方法的高良涧闸和三河闸加固设计成功,该方法已写入《水闸设计规范》;结合景不雅观首次设计适宜通航的下卧式拱板门、变频双馈机的电轴变速同步,获国家精良设计银质奖的犊山水利枢纽。
京杭运河徐扬段一线船闸等设计,《船闸设计规范》很多方面采取了这些履历。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伯芳

朱伯芳院士百科

朱伯芳(1928.10.17- )水工构造专家。
江西余江人。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等工程师。
参加了我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坝的设计和施工,为我国白手起身节制当代高坝设计技能做出了贡献。
首次提出了大坝混凝土坝标号分区的新理念,可节省大量水泥,已为全天下采取。
混凝土坝裂痕问题是长期困扰人们的大难题,他建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掌握的完全理念体系,较好地办理了大坝裂痕问题,我国已在世界上首次建成了数座无裂痕的混凝土坝,减了拱坝优化的数学模型及高效解法,已运用于100多个工程,天下上第一座用优化方法设计的瑞祥拱坝,借阅30.4%,已运行20年,情形良好。
提出了高坝仿真的一系列高效算法。
提出的重力坝加高时办理坝踵拉应力的新方法已在丹江口大坝加高设计中运用。
“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运用”、“混凝土高坝仿真及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工混凝土构造温度徐变应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有8项成果获水利部和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均排名第一。
曾任第8届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大坝会议名誉委员会。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德慈

邹德慈院士百科

邹德慈(1934.10.1- )城市方案专家,出生于上海市。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91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6-1996年任中国城市方案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该院学术顾问、教授级高等城市方案师,兼任中国城市方案学会名誉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培植部科学技能委员会委员、城乡方案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深圳和杭州等市城市方案顾问,清华、同济、重庆和南京等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从事工程科技事情60余年,在城市方案研究和设计方面有突出贡献。
曾参加“一五”重点新工业城市的总体方案,80年代天津震后重修方案、三峡工程淹没城镇迁建方案,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方案评议及喷鼻香港新国际机场、上海杨浦大桥等重大项目论证,担当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及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参与新中国第一本《城乡方案》教科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二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和《土木建筑大辞典》等的编写及编审事情。
近十多年主持和参加了30多个主要科技咨询项目。
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能发展方案》中“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专题研究,“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方案与培植问题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计策研究”、“村落镇方案培植和管理”等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以及“新中国城市方案发展史(1949-2009)”等重大课题,多次得到中原精良培植科技一、二等奖。
已揭橥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城市方案导论》、《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和区域方案》(译著,第一、四、五版)和《邹德慈文集》等。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