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
作者:Polaris Images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jpg

出身名门王谢,年少赴美追梦

贝聿铭竹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祖籍苏州。
其家族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曾是 “苏州四富”之一,后来持续茂盛。

少年时期,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一段光阴。
他整日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岩穴、池塘、石桥、瀑布,在贝聿铭心中埋下“建筑”的种子,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让他意识到,建筑对生活的意义。

后来,贝聿铭随家人搬到上海,他有空就去看正在培植的上海国际饭店。
大概从那时起,“建筑”的种子就开始在贝聿铭的心里逐渐萌发。

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贝聿铭赴英国攻读经济学。
但是贝聿铭却赴美国求学追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投笔从商,渐入公共建筑设计佳境

1945年,在哈佛读研究生的贝聿铭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贝聿铭加盟房地产开拓商,担当建筑研究部主任。
这成为贝聿铭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节点。

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从设计公寓起步。
战后弘大的需求,让他承接了无数城市方案、居民房的工程。
特殊是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由于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深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后来,贝聿铭的设计工具逐步转向公共建筑。

1955年,贝聿铭建立建筑师事务所。
之后,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央的设计,让他在美国建筑界广为人知。

贝聿铭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耗时15年,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精品之一。
美国建筑界因此将1979年称为“贝聿铭年”,并付与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资料图片:肯尼迪图书馆。
(图片来源:肯尼迪图书馆官网)

最美的建筑,建筑在韶光之上

法国卢浮宫的重修操持,使贝聿铭饱受非议,却更加历练了他,使他坚持自己的设计初心。

质疑从改建之初就开始,“法国这么多艺术家,没有一个人能承担起这项工程么?为什么要找一个外国人?”

设计方案初定,贝聿铭打算新建金字塔形入口。
90%法国人反对这一方案,称“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
法国文化部长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为了说服法国人,贝聿铭曾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1:1的实体模型,供民众评鉴。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贝聿铭被付与法国最为尊贵的名誉骑士勋章。
当采访他时,他却保持一向的低姿态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法国人对玻璃金字塔的评价,口风大变,称其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也印证了贝聿铭的话“最美的建筑,该当是建筑在韶光之上的,韶光会给出统统答案”。

资料图片:法国卢浮宫。
作者:imago stock。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完成“生平中的一件大事”

贝聿铭“生平中的一件大事”,是设计建造了喷鼻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中银大厦。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的行长。
1918年,贝祖诒创立了中国银行喷鼻香港分行。
当时,贝聿铭才1岁。

64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重回少年景长地喷鼻香港。
为了向父亲所做的光辉古迹致敬,他接下设计中银大厦的业务,希望授予其“中国人的年夜志”。

面对1.3亿美元并不宽裕的预算,贝聿铭采取复合股料拼接技能,用混凝土固定了所有的构造组成,使得其构造钢筋的利用只占到传统技能的65%。

形状像雨后春笋的中银大厦,落成即为当时喷鼻香港第一高楼,利用面积是一旁喷鼻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资料图片:喷鼻香港中银大厦。
作者:笑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封笔之作献给故里

无论走到哪里,贝聿铭时时不忘,自己的根在家乡,总是向别人先容说“我来自中国苏州。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凝聚自己生平的聪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亲切地称其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有生之年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他倍感戴德荣幸。

苏博新馆的精华之一,在于主庭院的山水园。
为此,贝聿铭挖空心思,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石片来仿宋人米芾的“米氏云山”,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
当时,一台升降机把各块石片上高下下摆弄了一周,才调到了贝律铭心中最完美的样子。

苏州博物馆实景。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越是民族的,越是天下的”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而不是盛行风尚。
他让光芒来做设计,利用几何形状,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四种建筑材料。

贝聿铭多年的互助伙伴亨利 考伯,形容他是“文化意义上的男扮女装者”。
“越是民族的,越是天下的”。
他创造的有着中国风的西方建筑,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全天下的宝贝和财富。

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当代主义相结合的喷鼻香山饭店,依照桃花源灵感建造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险些享誉环球。

大师已经逝去,但其留下的建筑仍可供我们参不雅观游览。
“让更多的人来培植自己的祖国”,这是贝聿铭心中的一个夙愿,有待后人一起去实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