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舰于1894年1月14日开工,由船政局魏翰、郑清廉、李寿田等工程师设计、监造。
建靖舰用场是运输舰,打仗时作为兵舰,平时可以运输货色。
就在建造过程中,甲午战役爆发,北洋水师覆没。
战后,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王文韶决定重新规复海防,但是最缺兵舰,知道福建船政正在建造新舰,王文韶与卞宝第协商,由北洋支付用度,待建成后调往北洋利用。
由于北洋急需练习舰,以是建靖号就由运输舰在舾装时调度为练习舰,在桅杆、烟筒、艉楼两侧各增加了3个炮位。

1895年9月15日,建靖号由北洋官员李和吸收后,驶往天津,加入新建的北洋水师,成为当时最新的练习舰,舰名也由王文韶将建靖号改为通济号。
该舰排水量1900吨,全长76.98米,宽10.38米,吃水4.75米,舱深7.92米;动力采取卧式双缸蒸汽机、4座圆形燃煤锅炉,功率1600马力,标准航速9节、最高航速13节,体例250人。
舰上武器由北洋自行安装,主炮为前部大耳台上的2门152毫米速射炮,120毫米速射炮5门装在后部作为尾炮,此外还装备37、57毫米速射炮共15门。

上海通济建筑设计 知识问答

就在加入北洋不久,天津水师学堂、颐和园昆明湖水师学堂以及威海刘公岛水师学堂各有一班学员要演习,恰好全部登上通济舰学习,此外,往届毕业生未经海上演习者,也一起上舰补课。
清政府为了整编全国海军,成立了海军部,其主力巡洋舰队中,通济舰是唯一的练习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通济舰来往于武昌和上海之间,为弹压叛逆的清军运输军火。
不久,清军海军主力在九江叛逆,加入革命,通济舰是个中的一员。
在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通济舰编入第一舰队,成为海军学校练习舰。

当时的海军部长刘冠雄,敕令未经舰上历练的海军军官全部到通济舰轮训,以提高职员战斗本色。
1915年,通济舰进行改造,由三桅杆改为两桅;为具备无线通讯能力,又加装了收发报机。
北伐战役时,通济舰参加北伐行列。
1927年8月,军阀孙传芳联合五省军阀联军进攻南京,通济舰与楚同舰合营北伐军,于长江上截击军阀部队,立了大功。
后来通济舰担负海军学校舰课传授教化,是唯一一艘能进行风帆演习的根本练习舰,后来的民国海军部长陈绍宽,曾经担当过该舰舰长。

30年代,通济舰又进行了改装,为增强防空能力,又加装了一门20毫米高射炮。
1937年8月,日兵舰队集结上海长江口,对南京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沿江而上。
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江阴至靖江段履行沉船封江构筑壅塞线,以阻挡日舰。
海军部长陈绍宽选择壅塞点在江阴福姜沙上游6公里处,由于这里江面最窄。
一些舰龄过老的兵舰当选中沉船,通济舰由于舰龄已达四十多年,也当选中。

1937年8月12日,灰蒙蒙的天空飘着小雨,陈绍宽身着雨衣,在宁海舰上现场指挥。
准备沉船的通济、自强、威盛、辰字等8艘老舰以及征用的30多艘轮船,都装上了石块,做好了准备。
曾经作为通济舰的舰长,陈绍宽的心情是沉重的,他给通济舰时任舰长严寿华敕令先沉,水兵们依依不舍地依次下舰,舰长严寿华仔细确认了通济舰的位置,命令几个实行沉船的水兵打开海底门。
当江水的涌入,所有舰船拉响汽笛存问。
随着甲板被江水漫过,作为第一艘沉船的通济舰,缓缓沉入江水中。

到中午,40余艘舰船沉在江阴封锁线上。
其余,还有185艘小民船、盐船装满石料,也沉在缝隙处。
曾经在近代海军史上担负着培养人才分外义务的通济舰,为抗日战役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