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来了几位外地朋友,笔者便陪着去看了澄城的唯一木构古建筑——乐楼。
乐楼全名为城隍庙神楼,在县城西门外。“咦,好多地方的城隍庙都在城里,你这怎么在城外哩?”朋侪的迷惑不无道理。相传起初也在城里,因澄城当时的县令贪污受贿,而城隍爷清正廉明,便耻于同城,愤而搬于城外了。
听了这个传说,朋侪哈哈一笑:“澄城老哥,果真有个性,连城隍爷都这么真脾气!
”
几分钟的车程,眨眼即到。刚一下车,朋侪不由得叫了声好:“嘿,真不错,果真还有那么点气势!
”是呀,面前三座木楼,面南坐北,并肩而立,拔地而起,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庄严大气,静美无声。中间高者为主楼乐楼,雄伟傲然,耸立中峙;两侧小楼,风雅文雅,犹如羽翼,奥妙地组成“山”字形状。主楼门前有青砖台阶,花墙扶手。台阶且高且宽,拾级而上,便可瞥见蔚蓝的门楣上写着三个金色大字“城隍庙”,熠熠生辉。
澄城城隍庙神楼唐贞元十三年建,宋元丰中,邑民饬正殿建廊庑,金仍旧,元初廊庑焚毁,惟存正殿,至元四年县伊宋杰重修。明正统七年,知县杨季琦重修,宏治中知县杨泰、徐政重修,嘉靖戊申知县徐孝贤撤旧而广之。庙前旧有神楼两座,嘉靖中倾其一,右者仅存。万历壬午知县畅孟乐增修为三楼,始为今貌。
乐楼系通柱式木架构造,由前檐两边石柱四根、木柱两根、后檐木柱四根、中平柱两排各两根,两边石制山柱各六根撑起梁架,均用素覆盆式柱础,其檐翘角拱,龙头兽吻,琉璃筒瓦,釉彩绘脊。进了门,劈面的神龛里供着容貌严明的城隍爷,两旁写着一副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
近不雅观楼内可以说:雕梁画栋,飞阁流丹,渭北砖雕,维妙维肖,寓意吉祥,艺术轶群。楼东有梯,可登高望远,其时视野辽阔,城中之貌,尽收眼眶。不由得让人想起王安石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句子;也想起范仲淹那“登斯楼也,则有赏心悦目,荣辱偕忘,把酒临风,其乐陶陶者矣”的千古名句。“只可惜我们没有带一壶美酒。”朋侪略带遗憾地说。
下了乐楼,我们又看了墙上镶嵌的明代“琉璃虎”。关于“琉璃虎”,清初澄城文人路世美的《小西湖记》一文中就有记载:乐楼北有一座砖拱桥,名曰“大通桥”,其“琉璃虎”就镶于大通桥主洞西面上方。讲解员说,这是玉皇大帝感念城隍爷清廉,就特派天虎星帮忙保护澄城的故事。听了讲解,再看“琉璃虎”,顿以为那虎气概,仿佛时时都在虎视眈眈着那些不轨之徒。
不雅观完主楼,再不雅观侧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侧楼均为方形亭阁,飞檐斗拱,四角悬铃,微风轻拂,便清音袅袅,久久不绝……接着又看了世纪钟,敲了八卦乾坤鼓,不雅观赏了有“地上兵马俑”之称的澄城拴马桩。
城隍庙神楼的建筑之美,明代县城南关人路车在《畅公增修城隍庙神楼记》中的一段话最为精妙:一大楼首出中峙、旁边二楼如翼,砌之重台、覆之碧瓦,复道行空、画栋连云,烟霞焕昕夕之状、岚壑殊晴雨之图,接绿原而俯碧涧、答远响而引清风,岿然一奇不雅观也。
“不随意马虎啊,现在难得有保护这么好的建筑!
”
“是的,以是乐楼是澄城人的骄傲。但多年前的乐楼,也并不是现在焕然一新的样子容貌。”
我见告他们,自己初到澄城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乐楼主体也在,但因年久失落修,瓦破漆落,沧桑斑驳,多少有一点美人迟暮,英雄没落的觉得。但这些年,澄城人格外重视了乐楼保护,四处奔波,争资立项,对其进行抢修及彩绘,这才让历经百年的古乐楼重新抖擞出勃勃活气,再现了静美壮不雅观,也因此乐楼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我看你们澄城的乐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称于西安的钟楼,相称于武汉的黄鹤楼,还可以让它成为澄城这座城的代名词。”
笔者赞许朋侪的意见,乐楼不但是澄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澄城公民追求幸福的精神图腾。乐楼便是澄城历史的根脉,它见证澄城的兴衰更替,承载了澄城公民的美好神往和追求!
要离开乐楼时,恰逢晚霞满天,转头再看,乐楼静默而立,身披锦衣,残酷多姿。
落日乐楼,果真大美!
豆宏庆
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