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谈谈这个国。直到本日,汉字“国”都不是“口”部。在所有的汉字之中,任何被“口”包围的字都不虞味着“口”,而是“围”,因此它不属于“口”部。有围墙,这是建立城市,成群结队地佃猎,以及围剿等意思,这些都属于军事范畴。因此,所有与“围”有关的词都可能具有这三种含义之一。
中国字“国”实际上是一个象形字,“围”(围)指的是城墙,传统的“国”(國)左上角有一个“戈”(武器)。在右下部分的下方,有一个“口”,可以理解为“人”。下面是一,可以被认为是一行人或一队人。一队人高举长矛,站不才方。这便是国家。
为什么这些人拿着长矛站在圈子里面?显然,围是城墙,这群人是士兵。他们站在城墙里面保卫这座城市。
在封建时期,只有两种类型的城市可以被称为国。第一个是天子之城,一个是王城,它可以被称为一个国。天子之城和王城的名称相同,但它们的规模不同。天子之城是九里见方,诸侯的城是七里见方,大国是五里见方,中国是三里见方,小国是二里见方。听说,这个制度是由禹建立的,但直到明朝和清朝建立北京作为都城时,它都未超这个范围。
当然,古代的北京显然不止九里,或者说大于九里。这里有一个观点。城是严格规定的。在天子城或诸侯城以外,也有普通市民的居住区,这不能算在城内,也不叫城,而叫廓。
一个国实际上是一个城。这个城有一个郊区(廓),这是平民的居住区,也可以统称为国。住在外城的人,即廓的人,被统称为国人。
这座城,显然不能仅靠城市商业来坚持,当时的商业并不发达。而能养活人的,最关键还属于农耕。以是,国还有一个地皮面积观点。封建时期,天子的国土面积是千里,诸侯的国土面积就小得多,大国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这里所谈的,全是半径。以一个大诸侯国比如公爵国为例,其诸侯城只能有七里,加上外城,也不过十几里而已,那么,此外的百里面积,是什么?严格地说,是附庸,也可以统称为国。也便是说,古代的国,既代表其都城,也代表其地理区划。
邑,在封建时期,也是一个城市。这座城是卿大夫之城。
在封建时期,天子的卿大夫,和诸侯是平级的,有些卿大夫,乃至级别高于诸侯。比如三公,其爵位属于公爵,而诸侯中,公爵非常之少,侯爵和伯爵比较多。诸侯有封国,也便是封城,但卿大夫没有封国,只有食邑。
食邑,也可以称为食税区。本日,大家全部拿人为,但在古代,君王是不给大夫发人为的,而是封给卿大夫一块地,作为食税区。这块地,就即是人为了。
邑和国,有很多相同的特点,但也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国有产权,而邑没有。国的产权在诸侯,是可以子子孙孙继续的。也有研究者说,最初,封国也没有产权,是不能继续的。但我们所看到的周朝的历史,彷佛并没有看到国不可连续的史实。
邑严格说来,是绝对不能继续的,你担当卿大夫的时候,这个区邑被封给你,一旦你不再担当卿大夫了,这片区域,便又归于天子或者诸侯了。
除了这一点之外,邑和国在形制上是非常靠近的。邑也有城内和城外之分。由于没有继续权,因此,内城就不能称为国,称为什么?家。
在封建时期,家是一个专属名词,仅属于卿大夫的城内城。诸侯拜会天子,返回家,叫返国。而卿大夫忙完王事或者诸侯之事,返回自己的族群所在地,叫回家。
后来的国这个观点,为什么和家连用,统一指国家?国家是诸侯之城和卿大夫之城的并列。卿大夫以下,是不能为家的。诸侯可以为国,卿大夫可以为家。所谓家国天下,也便是指天子的两大对应,一是诸侯,一是卿大夫。
当然,诸侯也有卿大夫,比天子卿大夫矮一级,也称为卿大夫或者卿,他们也有食税区,同样称为邑,面积会比天子卿大夫小得多。诸侯卿大夫之邑的内城,也称为家。
除了上述两种城之外,封建时期,还有两种城。一个大国百里,也就相称于本日的一个大县,一个县,可能有几十个镇,和十个镇便是几十座城。而古代一个国,也有很多城镇,这些城镇,一样平常称为筑。本日,某些房地产商建一个楼盘,叫某某筑或者某某小筑,大家都不明白这个筑字何意,实在便是城的意思。但这个城,和城字,又是有差异的。筑属于旧城,而城,属于新建之城。
为什么要有这个差异?这与古代经济不发达有相称大的关系,筑一座新城,那是相称大的政绩。以城相称,解释这是某一个天子或者诸侯的政绩,若以筑相称,这个政绩,就属于上一代人乃至上几代人,乃至属于上一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