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互联网+城市未来”第三期:互联网上的情绪与生理圆桌思想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主理方约请生理学、网络情绪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务界领军人物,环绕社交媒体时期网络情绪和生理特色等议题进行思想碰撞。

15天后真的能戒掉朋友圈?

北京子涵建筑设计雇用 建筑法规

腾讯研究院网络行为研究中央主任程明霞带来他们为期半年的社会实验报告。
“我们负责、严明地做了一场冒险的实验——15天,离开微信。
”85名志愿者身份不同,有IT从业者、金融从业者、网络编辑、全职妈妈、学生等,他们每天只能在短韶光内利用社交网络。
有趣的是,15天”斋戒“完成后,志愿者们的感想熏染各不相同,有人感到了提升,有人感想熏染到自由,有人则陷入深深愧疚。
而”斋戒“过程也显示出各种心态纠结,不少人反复开关朋友圈,有的每天都严重超标无法完成实验任务,有的则由于错过了大量红包懊恼不已。

根据腾讯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结果显示,目前微信月生动用户达9.38亿。
程明霞表示,我们看到一些晦暗面正在发生: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载和好友关系繁杂,加重了当代人的焦虑和包袱;身在人群,目光却在手机屏幕,涌现了“群体性孤独”;永久在线,碎片化生存,使真实生活备受分心所扰。

和预想情形不同的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并未因此真正“戒掉”或减少对社交网络的利用,不少人此前因自己重度依赖社交网络而备感焦虑,实验反而让他们不同程度地与社交网络“达成和解”,并与自己的变革“达成和解”,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社交软件如何不再“绑架”用户,而在社交网络时期发展的孩子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中生存得更好。

脸盲者相亲难成功?

虽然这是一个“看脸”的时期,但并非所有人都真的那么“看脸”,当然这不是他们志愿的。
中山大学生理学系讲师程乐华对“脸盲症”有所研究。
他在对婚恋社交网站的调查研究中创造,有脸盲症问题的人在探求亲密伴侣时,对熟习程度的依赖远远高于“看脸”,以是,当他们通过婚恋社交网站相亲时,仅通过照片和影像资料,很难找到心仪的工具,“我创造一些有脸盲症状的人,每每终极都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圈里找到了伴侣,比如同事、师兄妹等等”。

起个好网名能找份好事情?

“10后”最喜好起什么名字?他们名字的特点有哪些?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孝鹏通过对身份证姓名大数据剖析创造,2010年出生的中国人姓名中,最常见男性名字排名第一的是“浩宇”,女性则是“欣怡”。
有趣的是,男女常见名中居然涌现了一个同样的名字“子涵”。
任孝鹏认为,姓名可以反响时期背景下的集体生理特色,正如当下流行的“小鲜肉”都有着一张中性化的脸一样,“10后”的取名生理也涌现了一个新特点——性别模糊,“子涵”便是一个无法直不雅观判断性别的名字。

任孝鹏还创造,网名虽然看似随意,但实在透露了个人的生理活动,而随着互联网和现实生活的深度领悟,一个好的网名就像一个受人欢迎的姓名一样,可以给个体带来不同的影响。
“人们对自己名字的喜好程度与幸福感呈正干系,”任孝鹏说,“网名也有类似的效果,研究表明,很多人力资源事情者在招聘低级岗位时,对一份简历乃至只看几秒钟。
”( 王倩 通讯员 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