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
本日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最老的建筑,大多数环绕在校园中央绿地周围,包括中院、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等,还有便是位于绿地西北角的新上院。
这是一座建于解放初年的传授教化楼,形状端庄雄伟,富有阳刚气质,具有清晰的时期特色。
❶
PART I
风华半世 奈何拆除
在新上院现在的位置,曾经坐落着当时交大最紧张的传授教化楼——(老)上院。
何谓上院?
1896年南洋公学创建时,分设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和上院(大学)。盛宣怀将公学最高办学层次命名为上院,并立即方案建造上院的硬件举动步伐。
1900年,上院即由时任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设计落成。
上院和中院一样,当时也采取了英式维多利亚风格。作为当时大学生的传授教化楼,上院在学校的地位更主要,以是建筑的装饰更加繁复。外立面为范例的三段式形式,底层拱券外廊,两侧有断山花,门窗券式精细。
上院的屋顶,设有一个巨大的钟楼,这是该建筑的标志,大时钟直径有六尺,按时鸣钟,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钟声,是沪西一带惟一的标准钟。
当时上院建成后,与中院一起,在上海各高校中被称为最雄伟的两座建筑。图为昔日的上院,远处为中院。
早期南洋公学师生在上院前合影
民初交大长跑队在上院前留影
1913年土木专科第四届毕业师生在上院前合影
1915年南洋学会会员第一次合影,背景为上院。
上院的物理教室
上院的物理实验室
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上院底层中部的大礼堂,可容纳500人。1911年12月尾,孙中山师长西席就任临时大总统前,便是在这里揭橥了年夜方冲动大方的演讲。陈独秀、郭沫若、陈立夫等人也都曾在此做过讲演。
1925年3月23日,交大师生在大礼堂举行孙中山师长西席伤悼会,特邀恽代英、章太炎等演说。1926 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师长西席,大礼堂被命名为文治堂。在本日的文治堂建立以前,这里堪称交大的活动中央,诸如放电影、新生茶话会、校庆周年纪念仪式、周年会、各式辩论、名人演讲、学术报告、募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由于根本不好,到五十年代,上院建筑已经有不屈均沉降的征象。1953年,由于建筑保险公司对上院早就不肯续保,又因其屋架墙壁倾斜严重,学校教诲部赞许后,决定拆除并在原址上重修新楼。
❷
PART II
盛行样式 民族风采
1954年,重修后的大楼竣工,延续以前的名字,被命名为新上院,但在样式方面跟(老)上院险些没有任何联系.
该建筑由上海市公民政府建筑工业设计室第二设计组卖力设计,上海市建工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这两家单位都是当年上海最威信的设计和施工机构。现在上海交大档案馆里还保存着新上院的原始设计图纸。
新上院建筑面积9746平方米,平面紧张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块:南楼、北楼和中间体。三个部分组合成一个“工”字形平面。
新上院南翼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四层为教室,北翼有五间阶梯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南北楼由于功能不同,以是层高也不一样。但是通过中间的连接体和个中错层的楼梯间,把南北两楼从中轴线沟通在一起。
连接主楼和南北两楼的连廊
新上院建成的上个世纪50年代,恰好是中国大搞社会主义培植的时期。1952 年,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对中国社会各方面进行声援。
来交大事情的苏联车辆专家依·依·契尔诺柯夫审阅研究生的毕业设计
以建筑来说,当时的建筑设计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主义的形式”这一文艺原则的影响,建筑风格特色是:
●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不雅观构图;
●整体空间组合赛过局部体形;
●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
●具有中国建筑范例元素的形象概括符号及韵味特色;整体色彩和谐,局部丰富多彩。
新上院明显受到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时领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色,是建国后民族主义形式的实践例证。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了上海交大的校园在更新当中,各期间的建筑风格保持了“与时俱进”的时期特色。
其余在当时,上海的设计师都经历过西方古典和中国民族这两种建筑形式的演习,以是新上院的建筑艺术形象充满古典构图的力度。
新上院正立面构图可明显看出“西方古典三段式”的影响,但是在和谐的西方古典构图比例下,又领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如窗下、檐口都做了中国纹饰,门扇上则用了传统的花格分割。
入口处有突出的门斗,还有仿传统样式而制的须弥座、斗拱、雀替、匾额、柱础等。
室外落水管选用了有传统手工艺特色的金属水斗,外墙窗户则用了宽大的钢窗。
虽然形式带有中西合璧的古典折中特色,但新上院采取的是钢筋混凝土构造,外墙处理利用的都是当时常用的材料和工艺,包括水刷石、水泥砂浆和斩假石。
室内空间大量利用了水磨石地面和墙裙工艺,表示了实用、大方的时期特点。
从设计施工技能水平来看,新上院的钢筋混凝土构造设计合理,传力路子明确,紧张构件尺寸把握比较准确,构造体系安全可靠。
从外不雅观和经由勘察设计所凿开的部位不雅观察,当时的施工质量良好,已利用60余年,没有创造明显开裂、倾斜、不屈均沉降和钢筋严重堕落情形。
❸
PART III
建筑标本 时期烙印
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上海乃至中国涌现了办新学的风潮,与此同时涌现了很多知足新学的新建筑场所,但是,到本日这些建筑留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新上院乃是个中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民族主义形式的建筑标本。
2005年,它被列入“上海市精良历史建筑”。
2012 年,学校委托我中央对新上院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更新了主入口门廊外饰,对外立面进行了洗濯,并按照原始方案重新装饰了内部空间。
本日的新上院,是学校的紧张传授教化楼之一,南楼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北楼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建筑内部紧张以当代化实验室和多媒体阶梯教室为主,其内部的装修有一定的当代建筑定位,与构造结合自然。
走廊与教室活动空间,干净和朴素,险些没有多余的装饰。
在新上院的南楼门厅内,摆放着一座盛宣怀师长西席的青铜半身像,这是1976 年学校为了纪念创校者而铸造的。
交大90周年校庆时盛宣怀塑像揭幕仪式,盛宣怀之孙盛毓度百口和校友们在塑像前合影。盛宣怀作为我国捐资创办大学的创始人,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造就人才是关键,以是先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两所大学:北洋大学堂(本日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前身)。因此,在此立像纪念他,亦是“饮水思源”的象征。
❹
PART Ⅳ
新上院的代价评价
历史代价:新上院是上海交大历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交大教诲发展史的主要见证者,也是我国近代教诲建筑史的见证者。
艺术代价:新上院是研究我国近代建筑史,特殊是近代民族主义形式的建筑标本,对我们本日培植前辈文化,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康健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代价。
科学代价:新上院是我国近代设计建造工艺的典范,它由当时上海最好的设计单位设计和最好的施工单位所设计建造的,其构造、布局采取了当时的新技能、新材料、新工艺,并表现出当时上海较高的施工水平。
新上院南立面图
(编辑: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