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心总馆坐落于此。

青山茂林中,掩映着一片古朴典雅、大气恢弘的建筑群落。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文籍,在这里“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今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迎来开馆两周年。

中国馆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8月2日,领衔设计中心总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面对沙盘模型,依然感慨:“这组建筑适可而止地呼应自然山水,浑然天成,仿佛便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把握山水、古今、自然与人文的领悟,这座以“不断文脉”为职责义务的国家级文化殿堂,从方案、培植到运营、掩护,处处彰显著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生态聪慧。

方案——

选址处原为废弃采石场,建造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强调适宜性,建筑依山就势兴建、融入自然

间隔北京市中央约50公里,昌平区兴寿镇半壁店村落,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心总馆就位于这里。

2019年,初见这片选址地时,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山体被毁坏,崖壁宕口光秃秃的,高低不一的台地残留着采石机器的痕迹……而在庄惟敏看来,这片废弃地,却藏着利于培植的天然上风,也为变“废”为“宝”创造了可能。

“这里三面环山、阵势较高,又有相对平整的三层台地,为建筑依山就势供应了条件。
”庄惟敏说,“采石宕口靠近90度,长达数百米,意味着岩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较好,非常利于地下库区及山体洞库的培植。

更主要的是,被毁坏的山体纯挚复绿很难。
“我们在建造的同时,可以对自然生态加以修复,用整体景不雅观设计的理念,把人工建筑融于自然山水,这也是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强调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
”庄惟敏说,“总体上看,中心总馆的绿色生态设计都是强调适宜性,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条件实现透风度光、复合保温、雨水网络等。

削山量6.9万立方米,绿化面积9万平方米——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布告、馆长刘成勇对三期生态环境规复管理工程影象犹新。
站在兰台洞库门口,刘成勇抬手指着山体见告:“我们依山形进行修复,用锚杆、防护网等把山体崖壁密密地‘包’起来,再通过喷播及攀爬植物,对高陡山体边坡进行绿化。

园地原状。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如今的北山,草木葱郁、满目青翠;西山绿植层次丰富,与栈道、古亭、不雅观景台一起,营造出自然与人文领悟的景不雅观。
据统计,在中心总馆16.84公顷总用地面积中,防护绿地面积就占了7.15公顷。

培植——

优化设计方案,在有限的空间提升储存量;方案布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西北依山,东南临水。

从高空俯瞰,两条溪流从中心总馆建筑群东西两侧顺着阵势蜿蜒而下,在馆内东南侧的开阔地带汇聚成池。
池水清澈见底,绿植山石环抱,形成中心总馆的“文瀚八景”之一——汇流澄鉴。

两条溪流,从哪里来?又有何用途?

“为了版本保藏安全,完善的防洪排洪系统必不可少。
”庄惟敏见告,这两条溪流,是中心总馆结合现状地形阵势培植的排洪沟。
东侧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时令性河流,排洪沟沿其河道进行修建、完善;西侧山势较陡,但遗留了一条上山采石的道路,沿道路走向建筑混凝土陡槽、引水顺槽而下,以生态集水沟、花园湿地、景不雅观水体等元素打造弹性海绵园区。

“这两年的实践证明,两条排洪沟能有效开导雨季大水。
同时,引水入园这一创意之举,为中心总馆营造了水系景不雅观,增长了山水园林领悟的自然之美。
”刘成勇说。

实在,目之所及的建筑和园林之美,培植规模只占中心总馆的1/3。
比较于地上建筑,让庄惟敏更难忘的,还是地下库区的培植过程。

“地下库区分散布局于地下和山体内,分为南库区、北库区和洞库区,各自完全独立,按照每间库房约500平方米进行单元模块化设计,实现分级分类保藏,也便于分区管理。
”庄惟敏说。

在地下和山体内培植库区,殊为不易。
庄惟敏先容,为了能最大限度在有限空间提升存储量,设计和施工方案经历了一次较大修正——对紧张库区层高进行优化,使库内净高达到4米,可以容纳3.6米高的9层密集架柜。
“经测算,版本储藏量现在可达到3000万册(件),比原来方案的数量增加了20%,实现了存储量最大化。
”刘成勇说。

重塑山水形胜,不忘面向未来。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为了适应将来版本资源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长,必须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庄惟敏先容,“在方案布局上,我们只管即便将建筑群往北、往西支配,园地南侧及东侧则做留白处理,分别设计绿地广场和园林景不雅观,正是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运维——

根据藏品介质不同,分区掌握温湿度,最大限度降落能耗

书本期刊、音像磁带、电子光盘、金属泉币、木雕、胶片……如何既知足各种介质、版本对温湿度的不同哀求,又最大限度降落干系能耗?

刘成勇先容,根据藏品介质及温湿度哀求不同,版本库分为3个大类6个小类,进行分区分类掌握。
比如,在紧张存放图书、期刊的库房,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旁边,相对湿度50%;存放古籍数字版本(磁盘磁带)、唱片、光盘的库房,温度则坚持在18摄氏度旁边,相对湿度40%。

“除了用精密空调‘定制温湿度’,还运用无紫外线照明设备、温湿度自动监测等装置,使库内温湿度、风量风速、均匀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既能知足版本保存哀求,又能最大限度降落能耗。
”刘成勇说。

在兰台洞库,U字形布局下,12个独立库区相连,“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等大量宝贵版本资源收藏于此。
这里哀求为恒定温度18摄氏度、相对湿度50%,看似“离不开空调”,却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降落能耗的需求。

“利用岩穴的恒温恒湿条件,洞库采取离壁构造设计,中间留出80厘米的空腔,在两层构造内、外表面做防水隔气层,降落了隧道壁面渗水、蒸汽渗透压造成的湿负荷,减少空调除湿量,降落能耗。
”庄惟敏说。

刘成勇说:“我们把尊重自然生态的理念一以贯之,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效益,也是遵照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精髓。
”(董泽扬参与采写)

西循分馆 馆园结合 融入自然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循分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完成,紧张包括保藏区、展藏区、互换区、洞库和室外工程等。

项目选址山林,园地坡度约15%,在园地北侧中央园林内,借助阵势建筑雨水网络池,将园地内降水通过滤、渗、蓄等方法净化后引入文济池,作为景不雅观池塘的同时,也是中央水景和园地灌溉的补充水源,起到调蓄园地雨水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浸染。

项目为绿色建筑二星级,在设计中充分表示绿色建筑理念。
地上建筑大量采取钢框架构造全装置,设计采取模数化设计提高装置率。
利用地形节省覆土建筑空间。
为适应百年建筑发展哀求,培植聪慧型园区,同时具备接入聪慧城市的条件。
浅色的坡屋面反射了太阳辐射热量,出檐有天然的遮阳和节能效果。
通过对坡地土方进行风雅化设计,结合建筑形体空间和整体布局,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依阵势层层抬高,布局结合山水园林式风格,与周边环境建立有机联系。
(本报张丹华采访整理)

杭州分馆 随山就势 匠心营建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位于天下文化遗产杭州良渚古城遗址附近,紧张功能为保藏、展示、研究和互换。

杭州分馆的建筑设计尊重自然,环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因时制宜、随山就势,突出江南色彩、宋韵元素、浙江特色,利用园地原处矿坑,引入良渚港水系,贯通北池、中池和南池,形成南园北馆格局。
项目选址原为两个大型废弃矿坑,施工团队采纳“边管理、边施工”的办法,对园地两侧矿坑分类制订生态修复方案。
经管理,地质磨难隐患有效肃清,袒露的高陡边坡变得绿意盎然。

施工团队将东侧矿坑设计为山体书库及地下停车库,随原有山形修复,顶面、侧面覆土复绿。

此外,建筑大量利用竹纹、木纹、净水混凝土以及夯土浇筑,并结合龙泉青瓷、青铜双曲面瓦等分外工艺匠心营建,与自然山体植被完美呼应。
建筑完成后不再做二次处理和装修,所有颜色均为建筑材料原来色彩,环保又节能。
(本报窦皓采访整理)

广州分馆 岭南山水 绿色聪慧
北靠凤凰山,南面流溪河,在间隔广东省广州市中央城区约90公里的从化区北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坐落于此。

广州分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领衔设计,按照“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期新韵、文明灯塔”的总体设计构思,领悟营造岭南山水间的文化殿堂。

在主楼文沁阁前的池塘中,有一棵树龄200多年的格木古树。
最初布局时,这棵古树位于中轴线上,设计团队担心会对主体建筑造成遮挡,便将全体建筑群往东移了一点。
为担保古树有充分成长空间和充足阳光照射,设计团队在池塘中为古树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岭南地区景象湿润多雨,为确保藏品安全,设计师利用山体高差,在平台之下设置建筑物。
同时,在文沁阁北侧山上设置截洪渠,引水汇入流溪河,南侧利用截洪渠、小溪、月塘,进行雨水调蓄和防洪泄洪,实现水资源灵巧利用。
(本报洪秋婷采访整理)”

来源|公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