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肇邺曾追随梁思成来到刚组建的清华建筑系学习,并帮忙林徽因完成公民英雄纪念碑上装饰浮雕的设计。1983年,他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项精品。
关肇邺师长西席
关肇邺1929年生于北京,广东南海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付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并得到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造型演出艺术造诣奖。著有《关肇邺选集1956-2001》、《关肇邺选集2002-2010》。代表性作品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三期、四期)、清华大学理学院楼群、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主楼、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等。
关肇邺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重视建筑对人的感情、不雅观念、品味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表示一定的“时期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子相适宜,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
2008年终肇邺院士陪同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察看中国工程院新办公楼(该建筑为关肇邺院士所设计)
追随梁思成赴清华就读,帮忙林徽因完成设计事情
关肇邺的父亲关赓麟不仅是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近当代颇有影响的词学家和墨客。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对他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7年,关肇邺从美国教会办的北京育英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育英中学与燕大的英语授课,为关肇邺打下了良好的外语根本。
然而,1948年梁思成到燕大做的一次讲座让其深深折服,关肇邺又专程到清华看了建筑系(当时清华建筑系建系仅两年)的校庆展览。1948年9月关肇邺放弃了燕京大学一年的学历,正式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学习。
求学期间,关肇邺就以设计中的睿智得到了梁思成师长西席的重视。1950年,关肇邺还是二年级的学生,就被梁思成选中作为设计助手,参与了任弼时墓的设计。1952年毕业后,关肇邺本被分配到沈阳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但通过教诲部被临时借调,帮忙已经病重不能起身的林徽因师长西席完成公民英雄纪念碑上装饰浮雕的设计。他的紧张事情是按林徽因师长西席的嘱咐去图书馆找资料,在她的辅导下画图、改图、放大做细节等等,而事情地点就在梁林二师家里。由此关肇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管梁林二师面授机宜,也常常能见到前来探望并坐下来茶叙的浩瀚文化大师们——金岳霖、周培源、张奚若、陈家康等师长西席都是常客。
20世纪50年代,国家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把稳都雅”,特殊强调经济上的节俭,而都雅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对付建筑师来说,艺术发挥的余地不大。但国家百废待兴,年轻的建筑师有机会参与重大项目的实践。1956年,关肇邺27岁,就主持了清华大学主楼的方案设计事情。
关肇邺于1957年主楼西区建成之际留影
1974年,关肇邺带领十余位解放军战士学员接管了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时名为“工人体育馆”站)站台设计的任务。这是北京环线地铁十多个站台中的末了一项设计,哀求不能与已设计的站台雷同,但构造、空间却完备一样。关肇邺在反复思考后提出一个以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变形为主题的设计。后被评比为“北京市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项精品
1981年,关肇邺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其间他利用事情之余稽核各地建筑,并在经济条件十分窘迫的情形下省出经费购买了大量图书,拍摄了数千张彩色幻灯片。美国社会对个性的尊重给他带来启迪,美国校园迥异于苏联模式的空间情趣也深深打动了他。返国之后,关肇邺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开设了《建筑评论》课,把他在美国稽核的精良建筑实例阐发归纳,结合天下的建筑理论动向讲授给学生们。《建筑评论》课如今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的经典课程。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三期)检索大厅内景(正面为书库,两侧为开架阅览室)
1983年,关肇邺开始了他最主要的建筑作品——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大礼堂之东北,分两期建成。1919年首期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931年由杨廷宝师长西席设计了第二期。二期扩建与第一期风格同等,十全十美,对校园的核心建筑大礼堂形成衬托之势,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一项精品。新馆即第三期,面积22000平方,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在当时的清华校园中必是第一庞然大物,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是突出的难题。关肇邺的设计是将新馆五层的高大体量退到后面,而把与老馆相同的二层部分放在前面,连续加强了对礼堂的衬托浸染;紧张入口没有按一样平常做法置于明显突出的位置,而是隐退到庭院之内,以避免对老馆入口形成打劫或压倒的态势;外不雅观采取与清华园老区统一折衷的红砖灰瓦,门窗形式根据构造经济和阅览室家具模数做了必要的调度和创新,取消了挑檐下繁芜的牛腿等装饰;几个紧张入口处采取了大面积玻璃和砖拱形符号。这样,新馆就在空间、尺度、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富于历史的连续性,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透出一派时期气息。
三期位置图
三期外景
正是这样一个“争当配角”的设计为关肇邺赢来了诸多好评。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得到了“国家工程设计金奖”“北京市八十年代十大建筑”“培植部精良设计一等奖”“教诲部精良设计一等奖”等名誉。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人批评图书馆扩建短缺新意。关肇邺在《建筑学报》上撰文《主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再次阐明了他的设计理念。从此,“得体”成为关肇邺设计的一个核心原则——没有不变的个人风格,只有“得体”的适宜建筑自身地位及周边环境哀求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三期手绘图
同样的设计理念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扩培植计中就以截然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关肇邺的建筑不雅观是“总体环境重于个体建筑,个体建筑重于建筑师”。可以讨情况是他设计的决定要素。古人云“穷而后工”。在设计中,关肇邺喜好严格的限定条件。他说,“只有当条件详细而苛刻了,包括要和特定环境紧密联系这一条件,才随意马虎出来有特色的设计。人们很重视‘创新’,我想这是很主要的,不应总是千篇一律,没有发展变革,但‘创新’不是大略地求新求奇、异想天开,以自己独特的办法恰当地办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创造性最好的表现之一。”越是看似苛刻的环境哀求,越能引发出他的灵感。
北京大学图书馆
除了被福布斯评为环球最美校园的清华园中的图书馆、理学院、医学院等建筑外,关肇邺的主要设计作品还包括海南大学传授教化办公建筑群;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传授教化楼、办公楼;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馆;北京德胜门外的中国工程院办公楼……出于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应对,这些建筑虽然大多内容附近,都属于文化教诲类,但各自形象均有较大间隔,初看上去很难判断是出自一人之手。当然,如果细读关肇邺的每件作品,建筑师的精神气质还是不自觉地流露个中——那是一种讲究文雅却并不奢华的气质。“文如其人”,建筑也如其建筑师,是建筑师思想、意识、代价不雅观的写照。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首先是西席,之后才是建筑师
如果仅用建筑作品来表示关肇邺大师的造诣是远远不足的。在关肇邺自己看来,他首先是一名西席,之后才是一名建筑师。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资深教授,传授教化事情实际占用了他大量的创作韶光,也使其建筑创作的类型、规模、深度等受到极大的影响。然而,关肇邺对此却很坦然。
1984年终肇邺晋升教授,开始培养研究生。为了对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充分地辅导,他三十多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总数不过三十几人。每年最多只收一名硕士生、一名博士生,同时在读的不超过5人。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弟子当中,多少人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蜚声国际。
清华建筑学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们称呼造诣高、教化高的老师为“师长西席”。从前有“梁师长西席”、“林师长西席”,而本年夜家念得最多的是“关师长西席”。关师长西席涌如今公开场合,总是腰杆笔直,衣着得体,连头发也一丝不苟;关师长西席站在讲台上总是神采奕奕,措辞生动诙谐,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这是清华建筑学院的学生们所憧憬、所骄傲的一道风景。
关肇邺1997年在北大图书馆屋顶上辅导工人
关肇邺为人谦逊、低调,对待事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但与他亲近的学生都知道,师长西席是个爽朗、随和的人,喜好讲笑话、开玩笑,说话刀切斧砍,有时候调侃人也不留情面。这源于他一向乐不雅观豁达的性情。犹如当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师长西席给他的深厚影响,关肇邺的思想、品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足。关肇邺哀求自己以及学生们能够跳出建筑学的小圈子,站在文化和社会高度看待建筑。关肇邺曾借用《画论》的分级法来谈建筑,将建筑分为四等:产品、作品、佳构、神品。“产品”是大略为了完成任务,敷衍塞责之作,该当杜绝以这种态度来做设计,它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作品”是真正当作一回事,有兴趣、有追求而做的。“佳构”是背负着任务感、尽最大努力的创作,从全局至细部都反复考虑、精益求精。每位建筑学生、建筑师都应树立佳构意识,只要负责去做,是完备可以做到的。至于“神品”,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欲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是努力学习建筑还不足,还有赖于多种外围文化的熏陶滋养,以及思想、品质、情绪、胸襟等的全面提高。正如“神品”之画,不止在于画家的眼和手,还有赖于其思想境界,诗中的“神品”亦不止在作者吟诗之技能本身,而“功夫在诗外”一样。
注:本文综合自《中国建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