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京城开通了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个中地铁11号线西段亦称“冬奥支线”,位于石景山区,北起模式口站,南至新首钢站,长4.2公里。
冬奥支线只设4站,每一站都历史悠久,故事多多。

模式口

西安惟山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盛产磨石的“磨石口”

模式口站位于石景山区西部,自古为京西重镇、京师西部门户,西山的煤炭、木石、山货等,均由此处入京,故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云:“磨石口镇,千总镇焉。

《京西故道模式口》记载:模式口南有赵山为屏,北依蟠龙山为靠,西界黑头山,东邻金顶山,西南近永定河,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
宋代即行开采,有名于明清。
磨石口所产磨刀石质地精良,久磨耐用,有黑、黄两色之分。
玄色为油母页岩,粒小浆细,宜磨制小型刀刃;黄色为黏土砂岩,粒大浆粗,宜磨制大型刀刃。

另据《光绪顺天府志》载:“(蓟)县西四十里,山底村落亦曰旁村落北辛安,已上村落在永定河东,旧有宁台、元英、磨室宫近此。
”磨室宫,为燕国宫殿。
民国学者奉宽在《妙峰山琐记》中认为:“磨石口应即古磨室宫地。
”磨石口亦可能是因“磨石”与“磨室”谐音,且村落西又有山口而得名。

民国初,曾任河北省议员的李雅轩认为磨石口村落历史悠久,民风淳厚,邻里和蔼,百姓安居乐业,已成诸村落之模范,便报请宛平县县长汤小秋,建议把“磨石口”改为“模式口”。
汤县长遂差人到此寻访、稽核,几经考量,于1923年将“磨石口”正式更名为“模式口”,即“村落庄培植之模式”。

明清之时,模式口为镇级行政聚落,地理位置独特,依山傍水,地险易守,故派千总加以镇守。
模式口有三里长街,店铺浩瀚,东接京城,西有“驼铃古道”,时有驼队与马队穿行而过。
它还是一条古老的喷鼻香道,清代及民国期间每年农历四月月朔至十五,门头沟妙峰山都举办盛大庙会,喷鼻香客浩瀚,通过模式口去妙峰山进喷鼻香的喷鼻香会有百余档,人来人往,甚是繁盛。

千年古道、百年迈街,如今经由整治提升已重现“驼铃古道”风貌,2021年模式口当选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之一。

金安桥

金顶街北辛安各取一字

金安桥站位于阜石路与北辛安路交会处,11号线在这里可与6号线、S1线换乘。

“金安桥”代表着四个交通实体:京门铁路金安桥、阜石路金安桥、轨道交通S1线金安桥和地铁金安桥站。
个中京门铁路金安桥建筑年代较长,于1970年动工,1972年主体建成,1974年通车。
此桥最初因横跨北辛安路得名“北辛安跨线桥”,后改称“北辛安立交桥”。
桥长53.7米,宽8米,是石景山区西部交通咽喉,也是沟通北京城区与门头沟及西山地区的主要通道。

2010年,阜石路扩建,向西延至门头沟。
个中从西五环晋元桥到西六环双峪桥之间为高架快速路,并在与北辛安路交会处兴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因处于金顶街西南侧,北辛安西北侧,故各取两个地名中的一个字,得名“金安桥”。
此后北辛安立交桥及新建的轨道交通S1线跨线桥、设置的地铁站,均以“金安桥”而称。

金安桥紧邻的金顶街,因位于金顶山麓得名。
金顶山原名狼山,山体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基岩袒露,主峰海拔140.5米。
据传从前间有狼出没,坊间称之为“狼山”。
清初礼亲王代善之后康亲王崇安、礼亲王永恩等安葬于此,其墓为竖井悬葬,谓之“金井御葬”。
后将“狼山”改为“金井山”,谐音“金顶山”。
另传,其山有寺,殿顶覆黄瓦,金碧辉煌,遂称山为“金顶”。

20世纪50年代,都城钢铁公司在金顶山南麓建成大面积居住区,并形成南北向主干道,因北抵金顶山,故称“金顶街”。
后来其所处的区域泛称“金顶街”,区域内多条街巷也以“金顶”命名,如金顶东街、金顶西街、金顶南街、金顶北街、金顶路等。
1954年在此设立金顶街街道办事处,为石景山区大型居民区。

北辛安

初称“北新安”以祈祥瑞

北辛安站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南,据《石景山区地名志》记载:“北辛安原名薛村落,因薛姓人家最初定居于此得名。
村落南旧有古河一道,曰金口河,是金、元期间开凿,为引永定河水灌田、漕运的人工河。
元代文献记载:金口为凿石引水之口,始开于金,故名金口。
其旧址在石景山北麓,水出此口东汇通州北运河,全长百余里,称金口河。
另据元熊梦祥所著《析津志》称,元至元三年(1266年)第一次开河时,此段河道阵势陡峻,‘郭太史(守敬)恐冲没田、薛二村落及南北二城’,故祈祥瑞,改河北之村落为北新安,河南之村落为南新安,后谐音为北辛安、南辛安。
此后该河利用三十余年,后因遇大雨,河水暴涨,郭守敬命将金口堵塞。
元至正二年(1342年),第二次开金口河(史称金口新河)。
河道自西北金口至两村落之间,转向东,因坡度大,河流湍急,将南辛安冲毁。
故今唯存北辛安,此后历代沿称。

另据《石景山史话》记载:北辛安本称北西安,其南侧为古城村落。
1995年11月,该村落西侧出土了两块晚唐墓志,上有墓主人“殡于幽州幽都县西界卅里房仙乡新安里岗原”和“墓于幽都之西三十里新安原”之记述,由此解释晚唐时古城村落一带称“新安里”。
后在其北侧形成聚落,称“北新安里”,简称“北新安”,多年后谐音为“北西安”。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宛署杂记》称:“一道自八里庄八里曰南田村落、曰羊望(坊)店……又三里曰杨家庄、曰北西安、又四里曰石景山。
”谐音“北辛安”。

清光绪年间,北辛安镇的商业做事业已具有相称规模,民国往后逐渐成为京西繁华之地。
北辛安大街有“三里商街”之称,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店铺70余家,摊商170余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石景山区政府所在地。
2016年,北辛安棚改项目被列为北京非都城功能讲明的重点工程,履行棚户区改造,被整体拆迁。

新首钢

工业遗址完美变身

新首钢站位于石景山区西部,石景山脚下,西邻永定河。

石景山有石经山、湿经山、石径山、十景山、石井山、失落经山等别称。
“燕都第一仙山”之美誉则出自明代许用宾的《重修天主宫碑略》:“神京之西,四十里许,山曰石经,又云湿经,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第一仙山也。

“首钢”全称“都城钢铁公司”,创办于1919年初,最初为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株式会社石景山炼厂”。
抗日战役期间,日军强行霸占石景山炼厂,将其改称为“石景山制铁所”。
1945年11月,国民政府吸收该所,改名“石景山钢铁厂”。
1948年12月17日该厂得到解放,1949年在全国解放区率先恢复活产。
1958年,石景山钢铁厂扩建,并改组为石景山钢铁公司。
此后名称几经变动,曾称都城钢铁公司、首钢总公司、首钢集团,曾是海内特大型钢铁企业之一,高峰期有员工20万人,因厂区占地面积广大,附属企业浩瀚,故有“十里钢城”之称。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迁居调度方案。
2010年12月20日,首钢完成了在北京地区的末了一炉钢冶炼后,全部停产,但厂址作为工业遗址被保留下来,并改建成“新首钢高端家当综合做事区”,简称“首钢家当园”,也称“首钢园”“新首钢”,是北京唯一具有百年历史的超大型工业遗址公园。

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选址于首钢园西南部,这里因此成为冬奥会北京赛区紧张园地之一。

来源 北京日报·副刊

作者 户力平

供图 视觉中国

新媒体编辑 刘扬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