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大家欣赏一张江南古镇的图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颇具水乡风情。慢着,画面中间的屋子和小河看着有点假?怎么看着像是画出来的?对了,你猜对了!
我们试着把镜头拉远一些。哈哈,看明白了!
原来这真是一幅巨大的“壁画”, 为的是遮住画板后面大煞风景的当代楼房。 这幅“壁画”位于江苏无锡的荡口古镇,当地政府在抢救性修复古镇风貌时,创造小镇西真个一片当代建筑,非常突兀地挡住了游客的视线。为了风貌的统一,小镇人非常聪(wu)明(nai)地设置了一个巨幅的画板,用透视的立体笔法将沿河的小街虚拟地延伸了出去,显得分外悠长,不仔细看还挺像真的。
提及江南古镇,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涌出持续串诗意盎然的名字:乌镇、西塘、周庄、同里、南浔…… 而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处的荡口,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小桥流水、橹声咿呀,与那些江南名镇比较,少了几份鼓噪、迷失落和暴躁,多了一份婉约安谧和朴实,颇有点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意思。小镇虽偏于无锡一隅,却曾经是江南有名的通衢驿站,想当年镇上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向来享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镇境内,因坐落在鹅肫荡的口子上而得名。江南的古镇,大凡都是依水而居,因水而兴,荡口也不例外。它的四周河道湖网密布,东枕鹅肫荡,南挽南青荡,北连蔡湾荡;西接苏舍荡。这些密布的小湖,使得这里的陆路交通相对滞后,让荡口成为经济发达的无锡市内保存最为无缺的古镇,至今仍呈现出一幅淡雅清丽的水乡画卷。
坐拥五湖的荡口古镇,极具地灵人杰的神韵。这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小小一个荡口,考中进士的就有25人。在古镇的幽深石巷之中,就有铜活字鼻祖华燧、近代科学先行者华蘅芳、漫画大师华君武,以及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公民音乐家王莘等人的故居,因此荡口素有“名人最多的江南古镇”之雅号。
这是公民音乐家王莘的雕像。谁能想到,虽有“第二国歌”之称,年夜方冲动大方的《歌唱祖国》,其词曲作者却自小成长在这么一个温婉清丽的江南小镇。
古镇不是很大,南北窄,东西长,南北两条小街临河而建,又与浩瀚叉河相连。行走在荡口古镇临河的石街上,但听得蜿蜒的河水在悄悄流淌,小船驶过,传来咿呀的橹声和桨音。
只见民宅小院枕河而建,桥廊码头镶嵌河边,银杏与垂柳随风摇荡,一派安谧的水乡样子容貌。
幽深的窄巷里,青砖、石板、粉墙、黛瓦,弥漫着一种清雅宁静的味道。
踩在仄长的石板路上,穿行在布满店铺的小街,我加倍以为自己就像穿越光阴隧道回到了幼年的光阴。那时的无锡城里,这样的古街窄巷彷佛还有很多,现在则险些荡然无存了。
薄暮时分,早早吃过晚饭的老人们坐在水边的廊棚里谈天,偶尔传来一阵豁达的笑声,彷佛惊动了悄悄流淌的小河,仿佛可以在沉着的水面上泛起一阵荡漾。古镇人的悠然闲适,其实让人生羡。
在古镇转悠半天的我,以为自己的嗅觉加倍灵敏起来,脚步不由自主被空气中滋味无穷的气息所使令,去找寻古镇里的美味。荡口最出名的美食是“走油肉”,所谓“走油肉”便是取方方正正的大块五花肉在水中煮至肉质松懈、肉皮酥软后捞出,以旺火热油炸至金黄色,取出迅速再投入温水,因水煮油炸,肥油已走,肥而不腻,故称之为走油肉。
来上一碗汤料醇厚的焖肉面,上面飘着两块焖煮的走油肉,入口即化,毫无肥腻之感,尤其已成蜂窝状的肉皮更是浸透汤汁,好吃到无语。
“驿江南,回荡口”,在一条条青石铺就的街巷里寻觅江南,在兜兜转转的小船上体会江南,在名人故里的墨喷鼻香中感悟江南,在市井的特色美食中品味江南……最美荡口,悠悠江南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