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如果置身清末民国,你一定会对频繁上演的城市兴衰震荡不已,任他千年古城、万年基业,在时期大变迁面前全都变得不堪一击,西安、镇江、九江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洋货冲击之下百业冷落、江河日下,昔日舟楫云集的淮安、嘉定、扬州,因大运河的淤塞而繁华尽散、屁滚尿流,苏州、南昌、开封,则险些被频年的战役或磨难夷为平地。
此消彼长,新兴城市也在近代中国大量产生,工业时期强烈需求下的采矿业,带动唐山、萍乡、抚顺相继崛起,愈发主要的铁路,很快会将石家庄、郑州、哈尔滨推向省会的宝座,西方殖民者的强势影响下,上海、天津、青岛已然跃升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央(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兴衰图,赤色为新兴城市,白色为衰落城市;数据源自何一民《中国近代衰落城市研究》,底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与此同时,人们欣赏城市的眼力也在发生剧烈变革,科学的方案、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掌握,开始更多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们将其称为城市建筑设计美学。
/本日
“此地可以培植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19世纪末的德国刚刚统一不久,虽然错过了列强瓜分天下的黄金期间,却后来居上,其经济增长速率大大超过英法等传统强国,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更大的野心,即通过培植一个“样板殖民地”向天下证明,德国在经营殖民地方面同样超越那些老牌帝国(德国政治家的话,转引自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方案培植的辅导思想》)
“我们不会使任何人黯然失落色,但是我们也哀求我们在阳光下的位置”
青岛显然便是“样板殖民地”的最佳选择,它拥有极佳的地理条件,同时又不像上海那样须要和其他列强共享,也不像天津那样已经有太多的城市根本,青岛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德国人方案蓝图,1897年11月14日,德意志帝国海军出兵盘踞青岛,无能的清军未做任何抵抗、完备拱手相让(1898年的明信片《来自胶澳的问候》,有些讽刺的是画风结合了中国儿童的形象,作者未知;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现在,青岛是德国人的了,殖民者犹豫满志的样板之城即将启幕,他们并没有急于大规模的城市培植,而是首先开展地皮勘察丈量,在完成青岛史上第一份城市方案之后,培植才全面展开(下图为1912年德租期间的青岛舆图,经当代重新上色标注,红线为铁路;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全体城市行政中央环绕着总督府展开,正前方是开敞的广场,六条放射形道路在广场交汇,陪衬出总督府的中央地位(中心方形建筑南半部为总督府旧址,北半部为新中国成立后以同样风格新建的建筑;从航拍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广场周围的六条道路;拍照师@卢晖)
培植
总督府
建在不雅观海山的半山腰处,共四层,高20米,总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最新式的钢铁构造被运用个中,钢材则由克虏伯公司从德国远道运来,外立面采取青岛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细方石,全体建筑持重威严,极具质感(总督府旧址,拍照师@陈曦)
为保障建筑质量,殖民政府从德国聘请建筑设计师、专业技能工人,本地无法生产的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等,则直接从德国运来,胶澳总督本人放工后亲临工地察看,乃至登上脚手架检讨施工质量,决不许可一点疏忽,所有行政建筑、宗教建筑、住宅,也都通过立法手段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引自德租期间的法律文件《买地办理章程》)
“房屋的高度掌握在18米以下及楼层最高为 3 层。建筑物所占面积应在宅地面积的 6/10 以下。相邻建筑的间距为 3 米,有窗户时为 4 米”
个中一项规定对青岛的影响更为直不雅观,即建筑形状不能重复,这一规定直接导致,各种风格、样式的建筑纷纭在青岛落地,例如30米高的总督官邸,建筑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是德租期间青岛最豪华的建筑之一,为新罗马风与青年风格派的结合,大面积的券柱式开敞外廊,以及有序排列的花岗岩饰面,使得建筑极为生动(从旗子暗记山拍摄的总督官邸,1957年毛泽东曾经入住,拍照师@王恺)
从不同角度不雅观看,会呈现出迥异的景象(总督官邸,拍照师@望麓自卑)
基督教堂
1910年建成的基督教堂,拥有一个造型突出的钟塔楼,将全体区域都渲染出了浓浓的欧洲风情(基督教堂,拍照师@姚璐)
不同时节、不同方位,都极具韵味(基督教堂,前两张拍照师@Radiostar;第3张拍照师@徐逸凡)
胶州邮政局
其他形态互异的代表性建筑还包括胶州邮政局(1904年建成的胶州邮政局,拍照师@王恺)
海滨旅社
1903年建成的青岛海滨旅社旧址,1912年孙中山曾经入住。(拍照师@王恺)
亨利王子路理发厅
1905年建成的亨利王子路理发厅旧址。(拍照师@王恺)
安娜别墅
1903建成的安娜别墅,德国砖瓦商罗伯特为纪念爱女而命名,为巴洛克式建筑。(拍照师@李文博)
进化
除了对建筑事无年夜小的追求,德国人还非常重视城市绿化,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林务署”,不遗余力地引入法国梧桐、槐树、银杏等树木,绿化城市的盛名在当时享誉全国,连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派人来学习参不雅观(始建于德租期间的中山公园,夜晚的樱花在灯光下非常梦幻,樱花的栽种则始于后来日占期间;拍照师@高江峰)
建筑之间、道路两侧,也将绿植穿插而置,合营当时广泛采取的赤色屋顶,可谓真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全国城市之中独树一帜(拍摄于不雅观海山上方,不雅观海山的建筑沿山体规整排列,空间疏朗,均匀细致;拍照师@卢晖)
加之青岛市区不断涌现的山地丘陵,建筑每每顺坡就势,建筑群轮廓连绵起伏、高低错落,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景不雅观效果(山上为青岛电视塔,拍照师@Radiostar)
小结
总体而言,德国人在青岛的城市培植,奠定了青岛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这是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的第一次建立,青岛已经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小渔村落或者军事堡垒,而是一座个性光鲜的城市,经济上的成绩也同样斐然,以当时天下最前辈的技能、理念培植的青岛港,从建成之初就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港,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喷鼻香港、上海,德国人打造“样板殖民地”的目标初步实现。
然而“好景”不长,在德国人管理青岛17年后,第一次天下大战爆发,对青岛觊觎已久的日本,于1914年趁机对德宣战、取而代之,日本与德国人对青岛的经营风格完备不同,他们更多着眼于急功近利地扩展与抢夺,包括将数万名日本人移民青岛
全面掌握青岛的工业、商业、金融业,市区规模虽然比德占期间扩大了 3 倍,但总体上呈现为无序的自发扩展,自始至终没有做出一份长远的城市方案,这一期间建筑质量也明显低落、风貌大为倒退。(第一越日占期间在日侨聚居区培植的普济医院,是当时的代表建筑之一,被认为存在刻意设计的痕迹;图片源自@维基百科/StefanTsingtauer)
倒退与止步不前的日子是漫长的,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的第二次提升,要等到十余年后才会再次来临。
过渡一战结束之后,五四运动的口号响彻全国,誓去世力争,还我青岛,1922年,北洋政府虽然终极收回青岛,但此后数年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乱局之中青岛的城市培植也是一落千丈(时人对1920年代青岛建筑的评价,节选自青岛地方志《胶澳志》)
“国人近年建筑······其取材施工恒取苟完苟美之主义,不若德人之坚固整洁矣”
直到1931年,驻防青岛的海军将领沈鸿烈,同时被任命为青岛市长,青岛逐渐阔别战火,场合排场趋于稳定,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的第二次提升开始了,并且完备由中国人主导。
首先,青岛市政府深化了关于城市建筑的法规,设立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着力提升建筑质量,乃至还包括一个建筑审美委员会,对付不符合青岛风貌的建筑一律禁止,对精良的设计则予以褒奖,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便在这一期间达到壮盛(八大关的花石楼是一座座落于海岸礁石之上的别墅,由中国设计师刘耀宸设计,形状不求规则而富于变革,1931年建成,首任业主为俄罗斯人涞比池;拍照师@梦之境)
它以二、三层独立式庭院别墅为主,拥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小品,更主要的是景不雅观疏朗、空间亲切安谧,有如都邑村落落(拍摄于八大关之一的正阳关一岔路支路路口,路口共延伸出5个方向,对面建筑为韶关路22号,一幢北欧村落庄风格别墅;拍照师@王恺)
其次,青岛市政府通过绿化以及一些特殊的设计,对道路景不雅观予以优化,使得青岛城区的许多道路都颇具韵味(湛山三路的秋色@Radiostar)
最为经典的则是对“对景”的利用,对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经典手腕,即从一处景不雅观欣赏另处一景不雅观,两景相对,会产生非常奇妙的视觉美感,以1934年建成的圣弥爱尔大教堂为例,这是一处56米高的双塔楼建筑,也是青岛老城最为能干的建筑之一(冬天的圣弥爱尔大教堂,拍照师@卢晖)
当这样的建筑涌如今道路的尽端,神奇的街道对景便涌现了,建筑变得更加突出,街道也更富生趣(拍照师@Shana Wang/Flickr)
或是绿意丛中,仰望尖尖小角(拍照师@李文博)
或是老城之巅,俯瞰双塔奇兵(拍照师@布莱克师长西席)
与德国、日本等殖民者不同的是,中国人治下的青岛市政府,更加看重对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改造,包括统一方案布局,每处院落均设置水龙头、公共厕所,知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须要,一种起源于德租期间的建筑形式,里院,也在此时大规模发展起来,(航拍芝罘路周边的里院,拍照师@卢晖)
这是一种结合了欧洲联排住宅,与中国四合院的建筑,可以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中容纳更多人居住,居住者包括小职员、下级军官、工人、小商贩,1932年时青岛的里院已达506处,容纳了10669户人家(航拍黄岛路与芝罘路交驻口的里院,拍照师@卢晖)
本日我们借助航拍技能,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建筑的几何美感,雪后初晴,不知道当年这狭小的天井,蕴藏了多少个“青岛梦”(冬季雪后的里院,拍照师@卢晖)
1935年,造诣颇丰的青岛市政府,出台了第一部中国人制订的青岛城市方案,个中乃至包括一条从青岛经新疆直通欧洲的铁路,其年夜志壮志,溢于纸面,然而方案未及履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让青岛的发展再次结束,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的第三次升级,将要等到数十年往后
高潮抗战结束之后,青岛历经内战、建国初期的弯曲探索,以及文革的混乱无序,一些建筑风貌遭到毁坏,城市风格大变,例如受前苏联建筑理论的影响,以“肥梁胖柱”为特色的会堂、调理院,大量在1950-1960年代涌现(1960年建成的青岛公民会堂,为此还拆除了清代总兵衙门旧址,当时全首都涌现了这种风格的建筑)
毁坏与不折衷,在改革开放初期对高楼的一味崇拜中愈演愈烈,最范例的莫过于1990年培植的东海大酒店,直挺挺地竖在海湾之上,可谓大煞风景(海滨浴场与东海大酒店,拍照师@李滨)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近些年,人类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改造能力极速增加,我们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谷,青岛的城市风貌溘然完备跳出之前的发展脉络,以一个全新的形象涌现,不再是红瓦绿树、疏落有致,而是高楼林立、紧凑致密(请将手机横屏不雅观看,航泅水山湾,拍照师@卢晖)
与其他高楼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青岛的特色依然相称突出,它的海湾曲线极为幽美,大湾小湾依次涌现、连绵不绝,城市建筑群与大海交融穿插,滨海建筑布局从低到高,层次分明,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景不雅观(从另一个方向航泅水山湾,拍照师@卢晖)
而在陆地上,密集的高楼建筑群,还会被突兀的山峰冲破,使得青岛在钢筋水泥之中,依然保持些许山野气息(浮山与青岛平流雾,拍照师@高江峰)
夜色之中城市,灯光残酷,刺破薄雾,景象更加瑰丽(请将手机横屏不雅观看,浮山与青岛平流雾,拍照师@高江峰)
雾浓之时,全体城市完备隐去,只余两个脚手架穿出云端,揭示着云雾下方热火朝天、日月牙异的城市培植(浮山与平流雾,浮山上方的云雾有如从“火山”中喷发而出;拍照师@徐堃)
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新城市快速崛起之时,极具特色的老城也并未因此消亡,它们相互冲突、相互领悟,未来的青岛是否仍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大概就节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由于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第3次升级的时候已然到来(新城旧城同框比拟,拍照师@卢晖)
P.S. 本文紧张参考文献包括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代价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李东泉《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陈雳《德租期间青岛建筑研究》
总结9座城市新星崛起,19城入围万亿俱乐部,个中在中东部地区,GDP打破万亿的城市,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无锡、青岛、长沙等二线城市,其经济总量也在近两年先后打破万亿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剖析师认为,这不仅表明了这些城市有着超强的经济活力,也解释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在由“一城独大”局势,逐步到“多点多极”整体强大的方向发展。
中东部青岛将会有空前的发展,青岛城市建筑设计美学第3次升级的时候已然到来,在当代化的浪潮中,希望青岛可以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