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一是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二是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烽火台;三是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都城联系的烽火台;四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大约每十里旁边,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冈、丘阜之上建立。

汉朝的烽火台在台子上直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挂着一个笼子,笼子内装着干柴枯草,如果创造仇敌来犯,夜间纵火叫做“烽”。
在台子上还堆放许多燃烟的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以是叫做烽燧。
“烽燧”或“亭燧”的制度,除了文献记载外,自从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创造汉简之后,已经比较清楚了。

军事角度看古代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提及烽火,有个很著名的典故叫“烽火戏诸侯”,传说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顾大臣劝阻点燃烽火,报虚警引得天下诸侯紧急出兵前来接济。
各国军队由于赶路弄得狼狈不堪,昔时夜军赶到骊山脚下之时,没有看到入侵的犬戎大军,只有在阵阵乐声中高坐台上不雅观赏歌舞、饮酒作乐的周幽王和褒姒。

周幽王派人见告他们说,辛劳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后点燃烽火取乐。
诸侯们始知被戏弄,偕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犹如儿戏一样平常,以为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见到后大喜。
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了几次之后,当犬戎大军真的杀到镐京时,烽火再也没能招来任何一家诸侯国的援军。

虽说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宜中灭亡,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
但也能从中看出烽火台在古代的主要性。

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形、阵势的烽火台形状互异,有圆形、方形、梯形、圆锥形等,但多为方、圆两种形体。
各地烽火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中空的,有的是实体的。
建筑烽火台一样平常“因时制宜,就地取材”。

在西北,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
在山区,多为石块垒砌。
在中东部,自明代开始,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

烽火台常日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一样平常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
关于烽火台的构造和运用情形,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解释:“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
“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精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
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秀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高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科学技能古今结合、中西领悟,运用于当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