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造了半座南京城”的杨廷宝,与梁思成被尊称为“南杨北梁”,其门下弟子中有吴良镛、齐康、钟训正、程泰宁等多名院士。本日,是杨廷宝逝世40周年纪念日。近日,采访多位专家,理解到杨廷宝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杨廷宝与吕彦直、梁思成、童寯、刘敦桢并称“中国建筑五宗师”。因吕彦直英年早逝,其他四人又被尊称为“当代建筑四杰”。
1901年,杨廷宝出生于河南南阳,1915年考取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27年初,杨廷宝学成返国,即应邀加盟当时海内赫赫有名的基泰工程司,成为第三合资人,并主持设计事情。
杨廷宝
“从1936年起,到1982年去世,杨廷宝师长西席在南京事情、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有名建筑史学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及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汪晓茜见告,“杨廷宝生平设计了有案可查的建筑作品120项。个中有超过一半(69项)的建筑作品耸立在南京街头巷尾,覆盖在梧桐林荫之下。而个中又有近一半(33项)数量的传世精品,作为宝贵的建筑遗产已被列入国家、江苏省、南京市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它们像残酷的明珠装点着南京而大放异彩。”
据汪晓茜先容,杨廷宝不少主要设计作品分布在南京城的中山大道主干道沿线一带。个中有下关火车站、大华大戏院、原国立中心研究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江苏省科学技能厅所在地)内三座大楼、原国民党中心监察委员会办公楼(现为南京军区档案馆)、原国民党中心党史史料陈设馆(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紫金山天文台本部、中山陵园音乐台等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往后,他参与、辅导设计过的大校场机场航站楼、雨花台义士陵园等都是南京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杨廷宝是对近当代南京城市培植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汪晓茜说。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老图书馆、大礼堂和中大院的加建部分、沙塘园宿舍区、五四楼等都是由杨廷宝师长西席设计的。它们的布局从希腊古典样式的东大四牌楼正门,经梧桐大道一贯贯穿到大礼堂。而这些加建部分与各自主体完美领悟,空间和形式上非常和谐。
四类作品,具有光鲜的时期特色
杨廷宝的建筑作品有若何的特点呢?汪晓茜先容,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开端一贯被泰西、东洋建筑师霸占着。直到20世纪上半叶,第一批留学外洋的本土建筑师们才返国开始执业。他们以强烈的报国激情亲切、娴熟的执业技能开始登上了建筑创作的舞台,为中国建筑的当代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廷宝生平的创作思想和手腕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代表当时一批精良建筑师的风格演化进程。即在新旧共处、东西交融的历史期间,在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各种实践议题中,努力寻求适宜国情的设计方法,这一持久性的努力一贯延续到他们的晚年。”汪晓茜说。
第一类作品涌如今杨廷宝执业生涯早期,如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东北大学校园方案与校舍、沈阳少帅府建筑群、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等。“不论单体建筑或群体方案,杨廷宝都相称看重功能合理性和建筑本身的个性,而形式上则都带有西方古典建筑或折衷的影子,存在一定的模拟性。这也是民国期间执业建筑师起步阶段的普遍做法,但这些作品本身都是高水平的。”汪晓茜说。
第二类是中国古典复兴式的新建筑。杨廷宝在美国受到泰西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手腕的演习,没有打仗过中国古典建筑。但从1932年开始,他主持了包括天坛圜丘、祈年殿、中南海紫光阁、北京城东南角楼等八处十座古建筑的修缮事情。他客气向工匠学习,对中国古建筑的设计要点、施工技能、布局等进行了深刻独到的研究,很快成为古建筑里手,奠定了他后来50年融通中西方建筑文化为一体的设计道路。20世纪30年代,他在南京设计的谭延闿墓、金陵大学图书馆等一系列建筑,抗战期间设计的四川大学校舍、励志社等作品,将传统官式建筑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山陵园音乐台是简化民族形式的代表作之一。汪晓茜供应
第三类是简化的民族形式。如民国期间的北平交通银行、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中芥蒂院、中心运动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建筑都采取了一种叫做“新民族形式”的做法,即以西式形制和简约造型为主体,局部如檐口、须弥座、墙面及门廊适当点缀中国传统细部和图案,既有光鲜时期精神,又符号化了民族意识,是中国建筑从传统走向当代的一种名贵探索。
第四类是更加简练的当代派建筑。如民国期间南京的中山陵园孙科私邸、新生俱乐部、下关火车站扩建、公教新村落等工程则表现出彻底的改造精神,完备按照当代功能哀求组织空间和形式,看重经济性、技能和材料,摒弃装饰,采纳几何体块的造型和简洁的立面,是当代主义建筑在中国最早的考试测验之一。而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持设计的多数工程,个中1953年建成的北京和平宾馆更被视作中国当代主义建筑的典范作品。
“杨廷宝的设计风格直通中西,他能适应各种业主需求,并始终关注国际建筑的新动向,不墨守古典设计的成规,创新上颇具勇气。他的许多当代特色的建筑堪称时期精品。”汪晓茜说。
封笔之作,为孩子们设计红围巾广场
卖力编纂《杨廷宝全集》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黎志涛教授回顾,杨老为人十分低调,很多杨老的图纸、手稿等资料物件都须要像大海捞针般地从各地网络,在网络史料过程中,他也理解到杨廷宝师长西席不为人知的许多动听故事。
当杨廷宝修缮北平天坛工程靠近尾声时,一天,他带着妻子陈法青到快要落成的圜丘坛游览了一番。此前因杨廷宝常常忙工程出差在外,两人聚少离多。这次他俩难得在一起边溜达,边不雅观赏天坛美景。不料,杨廷宝溘然被正在修缮皇穹宇的老师傅叫走,说现场有问题要他处理,杨廷宝只得留下陈法青让她独自“再转转”。结果,陈法青一贯等到入夜,杨廷宝才匆匆返回,但陈法青并没有怪杨廷宝。“廷宝的脾气我很清楚。他负责、严明、事必躬亲,事情一上手,会把统统别的事情都忘掉。”陈法青这样评价丈夫。
南京雨花台红围巾广场是上世纪80年代全省700万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建成的少年活动场所。共青团江苏省委、南京市领导曾登门拜访杨廷宝,想请他为全省少先队员设计红围巾广场。不巧,当时杨廷宝因眼底出血住院刚出院不久,正在家中休养。但听到此事,他当即答应下来。
雨花台红围巾广场。黎志涛供应
动工之后,已过80岁的杨廷宝冒着酷暑寒冷,几次步履困难地到现场察看,向施工职员解答图纸上的迷惑,或者共同磋商施工中碰着的问题。工程快要竣工时,杨廷宝哀求夫人陪他一起去现场再看看。路上,杨廷宝深情地说:“红围巾广场建好后,我算是了却了一件心愿。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在欧美看到差不多每个国家都有儿童游乐场或者儿童活动中央建筑。当时,我就很倾慕。心想,我们中国往后也会有,我一定要为孩子们设计一个活动场所。可是,不久日本侵略中国,后来国民党又打起了内战,我的心愿一贯没有机会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又想起了这件事,但百事缠身,不由自主,还是不能如愿。直到后来山西路要建儿童戏院,那时我正有事外出,不要说主持设计了,就连一臂之力也未能使上。以是,我这一辈子没能为孩子们设计一座建筑,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这次能在有生之年为江苏省的孩子们设计一个红围巾广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大概这是我的封笔之作了。”
1982年6月1日下午,团省委在南京雨花台举行了红围巾广场竣工仪式,来自全省1400多名少先队员、辅导员参加了大会。杨廷宝接管了少先队员敬献的红围巾并为红围巾广场揭幕。半年后,他与世长辞了。
“可以说,杨廷宝把他的生平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建筑奇迹,兑现了他为救国刻苦读书、为建国敬业奋斗的志向。”黎志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