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斌
内容择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园林基于“自然色调哲学美学空间”实质的探究,指出中国园林是中国哲学、美学的外在空间表示,是中国统统美好事物的和谐集中展示,是中国文化仅次于笔墨的文明载体,其代价无可比拟,应该得到符合其地位的尊重和保护;在当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园林与当代城市公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就中国传统园林与旅游的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园林 自然化 哲学 皇家园林 文明 集中展现 发展方向
一、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
(一)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涌现与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园林(即近代西方公园体系传入中国之前的中国传统园林)涌现于西汉[ 余之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封闭、半封闭(合园字),具有整体审美意识的人文空间。定性和定义差异于大自然中的建筑(如苑囿、山庄等)和经由绿化的建筑空间(如寺庙、住宅、宫殿等),强化其封闭环境内的整体审美意识。如《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附《梁冀传》写梁翼苑囿之美之前,先写其第舍环境,云:“冀乃大起第舍,而寿亦对街为宅,殚极土木,相互夸竞。堂寝皆有阴阳奥室,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蹬,陵跨水道。金玉珠玑、异方珍怪充积臧室,远致汗血名马。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可见,苑囿之中建筑的功用与第舍不同,一为审美兼为实用,一为实用兼合礼制。],也即西汉期间梁孝王刘武(汉文帝第二子,首都睢阳,今河南商丘)的梁园(一名兔园)、富商袁广汉的园子。
之以是如此说法,是由于这两个园子都有了围墙,也有了“围墙之内独立空间的整体审美意识”,这正是园林与苑囿的差异。
与这两个园子比较,秦汉以至三代的皇家苑囿动辄数十百里,虽然,这些苑囿中宫、不雅观、台、池造作浩瀚,亦呈散点式分布,区域内造景繁芜,但就其主体性子而言,这些苑囿当为“有大量建筑的皇家猎场或自然风景区”,性子上与欧洲传统的皇家园林相似。
随着时期的发展,中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得到相称的发展,尤其是私家园林逐渐增多,“园”内设计、建造日渐成熟。至西晋期间,“园林”一词正式在中国涌现。西晋张翰《杂诗》就有了“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的句子[ 其后,“园林”的利用加倍广泛。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司农张伦住宅:“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大量汉译佛经也多涌现“园林”字样,如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第二《大施品第三之一》中有“去城不远,有一园林名曰‘阎浮’……宝藏如来常身光明奇妙清净,遍满三千大千天下……其园林中作各类伎乐,其园外边有四兵宝周匝环绕。”]。
(二)中国园林的造作表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不雅观
中国园林的造作集中表示了中国人的哲学不雅观和美学不雅观,一方面表示国人对宇宙的理解,一方面表示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喜好。
1、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昆仑虚意识
昆仑山(亦作昆仑虚)为中国古人认为的神山,为“天帝之下都”,具有无比的肃静。《山海经·西山经》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海内西经》又云: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其他古代文献也有关于昆仑虚的记载,如《楚辞·天问》则云:“昆仑县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水经·河水》曰:“崐崘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
昆仑山(虚)为天帝的下都、其处有“悬圃”的说法,成为支配中国园林造园堆山的主导性意识之一,对中国园林的建造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西汉梁园(一名兔园)中,“径于昆仑,恳不雅观相物,芴焉子有,彷佛西山。西山隑隑,恤焉隗隗。巷路崣迤,崟岩嵷巍焉。”[ 枚乘:《梁王菟园赋》,《全汉文》卷二十。]后世园林堆山多受昆仑神山认同的影响。
2、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三仙山意识
昆仑之虚外,对中国园林影响甚大的哲学不雅观是三仙山意识。《列子·汤问》载: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个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不雅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去世,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
称因龙伯之国大人钓六鳌甚至于“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 文中“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中的“二山”当指“岱舆”“员峤”。],故后世则以“三仙山”、“三神山”称呼剩下的三座大山,即方壶、瀛洲、蓬莱[ 《史记·封禅书》载:“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诸神仙及不去世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三神山以蓬莱最为著名。《山海经·海内北经》载:“逢莱山在海中。”(东汉)辛氏撰《三秦记·蘭池》载:“秦始皇作蘭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史记·孝武本纪》亦多有访蓬莱之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修造三山事云:
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至此,中国皇家园林中太液池、三山构造已经形成。
昆仑山、一池三山的认同和造园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园林的造作思想与格局。千余年间,中国汉文化圈内的大小园林或多或少的都遵照了这样的造园思想。
3、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意识
中国人认为,天地之道统辖宇宙万物,包括人生、伦理、美学、政治学等等,故而,天道是园林美学的根本。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把自然看作宇宙的根本仿效工具。苏轼《定惠院海棠》诗则云:“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历代造园家皆因自然而巧使人工,造园境界务必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追求,虽不能至,而心神往焉。如袁广汉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范晔《后汉书》载《梁冀传》,径称梁冀“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 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附《梁冀传》。]
关于自然美对园林兴造的主要性,计成在《园冶·自序》中以堆山的自然性作为例子,写道:
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不雅观之,为发一笑。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谓:“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不雅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名于远近。
计成在河北、北京、两湖地区和润州的山水游历中得到启迪,能为园林中的“真山”,故名扬远近。他在《园冶·园说》中将园林造作的最高追求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自然美是中国园林的最高追求,这一美学不雅观一贯支配中国园林设计与营造,直到近代大量游学欧美造园家归国并担负起公园设计任务。近代园林以公园为主,“公园”的“公”字属性,使得园林设计、兴建以知足多数人游览、娱乐为紧张条件,这就使得近代公园的风格和功能向西式,尤其是英式、美式园林靠近,而与中国传统的私人审美意识为先的中国传统园林截然不同。]。
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追求哀求园林具备“相应的”大面积
基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的审都雅,中国园林提出了一基本哀求,即园林须要相称的面积。
秦汉期间的皇家苑囿自不必论,汉往后公、私园林都遵照了这一基本哀求。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中“径于昆仑,恳不雅观相物,芴焉子有,彷佛西山。西山隑隑,恤焉隗隗。巷路崣迤,崟岩嵷巍焉。”[ 枚乘:《梁王菟园赋》,《全汉文》卷二十。]富商袁广汉的园子“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 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记载昭德里的司农张伦宅环境云:
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个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迤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波折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因此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关于大面积空间为中国园林造景自然美学的预言家条件问题,计成在《园冶·园说》中明确指出:
凡结林园,无分村落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如何担保园林造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除了高超的造园技法外,大面积的园林空间是必须的条件条件。
地偏不仅可以避开城市的熙熙攘攘,造就独立、恬淡的园林环境,还可以征得大面积的园林用地,用于仿照自然环境,且与空廓地方的自然环境形成借景。
地偏、大空间实为造园的第一要义。
接着,计成指出,地偏的地方可以有多种选择,又以山林地为造园的最佳选址: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天然”、“园林”、“人工”、“山林”等诸多审美哀求与造园元素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简洁的解释。
而追求自然的审都雅正是中国园林追求大面积空间的条件,这与“天子到处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的宫殿空间营造理念则大有不同[ 《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馀反寇于东垣。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到处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一重在自然,一重在气势。
故而,北地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皇家赐园每每将地方选择在城市之郊,面积广阔,官僚园林每每在百亩高下,而皇家园林则在千亩高下,乃至数千亩。
在较为广阔的空间里,最好的利用和仿照出大自然所“应具备”的自然条件,包括山形、地貌、植物、建筑、树木、点景等干系素材与空间搭配,得中国园林的“天然之趣”。
南方园林因财力、居于城市之中、山地环境、审美差异等诸多元素热衷于仿照当地山水的局部,别具另一种风情。
三、中国园林是中国统统美好事物的综合空间
(一)中国园林是综合性空间
虽然,园林以自然美为第一要义,但它毕竟是人文性空间,在重视局部空间仿照自然的根本上,还要考虑到园林居住、休憩、游乐、审美等多方面哀求。因此,除了哲学和美学上的基本考量外,中国园林是山、林、树、花、禽、鱼、建筑、桥梁、道路、点景、人诸多成分的和谐统一体。
总体上而言,园林空间大约可以分为山林空间(山丘与树木,包括其上的道路、点景)、湖溪空间(岸边建筑、水上建筑并点景)、建筑空间(紧张的实用性建筑空间)和其他室外空间(道路、行道树、花圃、花坛、点景等)组成。
正是基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的审都雅,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哀求,也便是以原有阵势为根本,将地形改造、建筑、点景、植物、外景,包括云彩、动物、风雨声等诸多元素统一到园林的整体审美中来——统统以自然为最高审美追求,在此根本上强调折衷与实用。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对北宋期间的园林做了专门的记述,如写”董氏西园”云:
董氏西园,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区处,周旋景物,岁增月葺所成。
自南门入,有堂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地间;逾小桥,有高台一;又西一堂,竹环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景,而洛阳城中遂得之于此。小路抵池,池南有堂,面高亭堂,虽不伟大,而屈曲深邃游者至此每每相失落,岂前世所谓“迷楼者”类也。元佑中,有留守喜宴集于此。
这里写及了园林内“不为行列区处”的亭台、花木、桥梁、赏石,乃至写到了人对物候、禽鸟的感想熏染,将园林空间的综合性表示出来。
(二)中国园林中的室内陈设空间
实际上,历来研究者多能关注园林的山林空间、湖溪空间和建筑空间,但建筑空间内的陈设和空间分割却较少受到关注——虽然某些皇家园林在修复时,因财力充裕和资料健全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原貌规复。
之以是如此,一方面由于资料相对欠缺,或者以为,此系另一门专业“室内陈设学”,非园林学的范畴。
但是,室内陈设同样是一种空间审美,因此,不论是从园林室内陈设是园林整体空间审美的主要部分而言,还是以室内陈设对园林主人的功用、以室内陈设与园林空间同样反响园主人的审美水平而言,彷佛都该当得到学界的重视[ 朱家溍《明清室内陈设》以明清时期紫禁城、皇家苑囿相应陈设,《红楼梦》中公府陈设和自己家中陈设为例,对明清室内陈设的资料进行过相应的整理,其“清代室内陈设”下专列“清代苑囿的室内陈设”一节,故宫出版社2012年。]。
《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贾宝玉、贾母等人的室内陈设有过精彩的描写,能够清晰地反响主人的审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不雅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多次写及室内陈设、装叠、配色诸方面的内容。如借刘姥姥之口,说贾母室内陈设并林黛玉屋内陈设,云:
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刘姥姥念佛道:“大家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真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屋子还大还高……如今又见了这斗室子,更频年夜的加倍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
贾探春虽系庶出,但却脾气阔亮大度,喜好诗书,书中写写探春房内陈设正反响其教化、性情,历来为人重视,云: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未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样平常。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旁边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不雅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阁下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由于天子在园林中的休憩、理政、读书的须要,皇家园林向来重视室内陈设。以静宜园外垣内的正凝堂、静心斋建筑群部分建筑空间的室内陈设为例。
嘉庆五年正凝堂文玩陈设有:
竹快意一柄;紫檀嵌玉花卉文具一对;定窑铜口挠碗一件,紫檀座;紫檀花嵌八吉祥罩盖匣一件,内安玉版书页一份;紫檀花嵌匣二件,内安书页二册;白底紫花玉壶春一件,紫檀座;红漆菊瓣碟一件;雕紫檀嵌玉插屏一对,座内安玉器八件;棕竹股黑面扇二十柄;黑添金龙提梁匣一对,内安黑墨四十锭;御制《土
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书页一册;紫檀长方匣一对,内安乌木边股黑面扇二十柄;紫檀嵌螺钿小盒一件,内安书页一册;御制《诗意徐扬画》书页一册;铜珐琅圆盒一对,内安书页二册
书本则有:
御纂《朱子全书》一部四套、翻译《易经》一套、《字画谱》一部八套、《咏物诗选》一部八套、《御览经史讲义》四套、《御制诗初集》二套、《御制诗二集》四套、《康熙字典》一部四套、《钦定授时通考》一部四套、《佩文韵府》二十套、《御制拟白居易新乐府》二套、《御制全韵诗》二套、《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一部六套、《钦定全唐文》一部一百套、《钦定春秋左传读本》一部四套
可见,皇家园林室内的陈设既要显现皇家的特点,又要符合园林空间休闲的主体性子,兼顾实用主义的特点,室内陈设正宗大气,书本以集大成性、政府编纂点校者为主,显示其威信性和文化性。
四、中国园林是园林空间与空间内生物的组合
中国园林从苑囿微缩精简而来,苑囿中的生物色彩自然也被保留下来,植被自不必论,即动物也有相应的点缀。
也便是说,中国园林是园林空间与空间内生物的组合。
(一)皇家园林植物确当地性和比德行
尤其是皇家园林看重儒家植物比德不雅观,故而,植物除了美化、点景的须要,特殊要看重比德,把稳本地化。
地处北地的皇家园林中,用于制造沿湖道路、溪流两侧鸟语花香效果的柳树、桃树,表示松柏长青的松柏,尤其是树形奇特可不雅观的油松,都在园林中有广泛的利用;用以代表气节的梅花、竹子虽产于南方,但因海淀地区皇家园林中多水湿润,加以地形、建筑的保护,也有广泛栽种;其他如槐树、杏树、梨树、丁喷鼻香等也有广泛的利用。
花卉之中代表富贵国色的牡丹,其他如芍药、玫瑰、月季、玉兰、桂花、海棠、紫藤,代表气节教化的兰花、菊花、荷花,代表自然风情的菖蒲、芦苇等都有广泛的利用。乃至皇家园林中的不少景不雅观建筑即已此处独特的树木花卉命名,如畅春园的松篁深处、松韵轩、不雅观莲所、丁喷鼻香堤等。
畅春园中以牡丹最为著名,除其前身清华园遗留的牡丹品种外(清华园牡丹素有花海之誉,个中之绿牡丹最为著名),康熙天子还曾派人专门到洛阳一样网络包括牡丹在内的各种花卉。康熙二十九年天子《畅春园众花盛开,最为客不雅观,惟绿牡丹清雅迥常,世所罕见,赋七言绝以记之》,云:
碧蕊青霞压众芳,檀心逐朶韫真喷鼻香。
花残又是一年事,莫遣春光放日长。[ 《康熙御制文第二集》巻四十四。]
(二)皇家园林植物的象征性
皇家园林的植物也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反响在两点上,一重农思想;一大一统思想。
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根本,故历来天子重视农业。清代天子为了时候提醒自己重视农业,也为了向天下臣工表达重视农业之心,在海淀一带的皇家园林里保存了水稻的栽种。
不管是畅春园、圆明园,还是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园内外都有相应的水稻栽种,使得农业与园林成为一体化的空间。
此外,为了表达四海一统,皇家园林里有时候还要栽种可以栽种的他地,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特有植物[ 仇莉:《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不雅观初探》,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王晓玉、蒋冬月、杨恒、刘阳、唐婉、王晓娇、杨冰洁:《清朝紧张皇家园林及其植物种类和运用办法》,《中国不雅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2011年。]。
畅春园就有康熙天子栽植的新疆地区的葡萄,他乃至还写过《园中十种葡萄,味甚美,戏作近体一律,以示南书房诸臣》诗。避暑山庄和喷鼻香山静宜园则栽种了自五台山移种的金莲花。乾隆十一年,天子作《金莲花》诗,云:
五台佳种迎熏到,布地黄金是泽芝。
天上锡名曾入画(是花产自五台,皇祖时移植避暑山庄而赐今名),人间撷秀少题诗。
齐宫步处原来假,唐院分余只合吹。
映日楼高庄避暑,花开每忆廿年时。[ 《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二。]
(三)园林中的动物
园林中动物亦多,如东汉末梁冀园“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 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附《梁冀传》。]后世皇家园林里也因树木葱郁,飞禽昆虫故多,其他人工养殖的动物,如作为与龟龄干系的神鸟,鹤也是园林常见的生物;其他如池中的金鱼、鲤鱼;窗前的鹦鹉、鹩哥、黄鹂(乾隆天子有《闻黄鹂》诗,颐和园有听鹂馆)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园林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避暑山庄有驯鹿坡,喷鼻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中也有驯鹿坡,乾隆御制诗并序云:
东海有使鹿之部,产驯鹿,胜负戴,被鞍服箱,兼牛马之用,而性尤驯扰,用则呼之使前,用毕,散走山泽。其地习为固然,弗之异也。宁古塔将军以之入贡。中国服牛乘马,不假为用,因放诸长林丰草,俾适其性,其毋以不见用自感耶!诗曰:
鹿马原常有,甡甡看两三。
器车浑可驾,绿耳底须骖?
丰草群惟适,嘉苹性所耽。
辋川传鹿柴,视此定增惭。[ 《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三十。]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生物的存在,园林成为“活的空间”。
正是由于中国园林对世间美好事物的集中呈现,故而,1861年,法国文学家雨果在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以文学家的想象谈到圆明园中的陈设与空间搭配时,说:
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高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寺院,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墨客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池塘、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不雅观是神庙,是宫殿,这便是这座园林。
五、中国园林是园林空间与人文活动的凑集体
园林首先是人的园林,人是园林的利用者和组成部分,没有人的园林会迅速的自然化,变成一座有建筑的荒地;同时,人的存在和人在园林中的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更授予园林“活的空间”的文化内涵。如《洛阳名园记》记富弼园云:
郑公自还政事归第,统统谢来宾,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木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直、闿爽深密,皆曲有奥思。
于是,富弼在园中二十年的游赏、小宴、诗会、茶会、读书、作画等各式活动,成为富郑公园天然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园主人的教化、心态影响主人在园林中的活动和他看待园林的眼力,这就使得园林建筑也好,园林布局也好,甚或园林中的风、花、雪、月等元素,时时展现出极其具有“主不雅观审美意识”的工具。《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道:
贾母因隔着纱窗今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
正说话,忽一阵风过,模糊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结婚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练习奏乐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练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
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壁嘱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
在这里,贾母就把植物、鼓乐、园主人的学养、娱乐和园林内建筑空间紧密的折衷在一起。
乾隆天子《御制诗》中大量写及园林,又大量写及园林审美。如其《泛月 时仲夏上浣》诗云:
荷浦喷鼻香犹细,兰舟兴可依。
拂波飘籁爽,近月列星稀。
响泚蜩螗韵,光微熠耀飞。
时炎因闰早,颯尔御生衣。[ 仲夏上浣,即农历五月上旬。泚,做清凉讲。《说文》载:“泚,清也。”蜩螗,亦作“蜩螳”,蝉的别名。晋陆云《寒蝉赋》:“容丽蜩螗,声美宫商。”熠耀,指萤火虫。唐元稹《江边四十韵》:“断帘飞熠燿,当户网蠨蛸。”生衣,夏衣。唐王建《秋日后》诗:“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写池中的植物、舟、水、星月,并及于耳中、目中所见之蝉声、萤虫,末了写到物候和自己的觉得与行动,读来亲切自然。
其写自己在喷鼻香山静宜园喂养池中游鱼,云:
骤雨涨碧池,水阔文鳞出。
荷风荡漾之,石发梳青泌。
我来池上作,空澄素襟溢。
天地无弃物,饲鱼抛涧实。
谁为代呼庚,岂是茹去乙。
洋洋亦既来,果果原可必。
读易验中孚,覃矣豚鱼吉。[ 《饲鱼》,《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二。]
文麟,指鱼。晋葛洪《抱朴子·知止》:“文鳞瀺灂,朱羽颉颃。”泌,泉流轻快的样子。呼庚,指食品,典出《左传·哀公十三年》,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
’则诺。”茹,吃。乙,鱼腮骨。《礼记·内则》:“狼去肠…鱼去乙。”[ 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中孚,《易经》第六十一卦:“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覃,深广。
写由雨后池上不雅观雨、饲鱼、不雅观鱼,而想到《易经》中“中孚”卦中有“豚鱼吉”句,将园林主人的生活、心态、景象、动物、景不雅观、文化等有机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反响了园林“活的载体”的特点。
对付园林主人教化、感情与园林的关系,《园冶》有极好的总结,如云园林中“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景。”又云:
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
园林不仅表现为整体美学空间,更表现为园主人的心态和活动——不懂园林之美者与心态烦闷者无足以园林审美。计成在《园冶》中将园林这种主不雅观与客不雅观的审美关系总结为:“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
六、全面评估中国传统园林的代价:中国园林是仅次于笔墨的中国文化集中载体
基于中国园林对中国文化多方面的集中承载和中国园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结合欧洲前辈古典园林保护、利用模式,笔者认为,应该对既有的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保护、利用模式进行反思,从代价全面评估、学术研究方向、保护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深化与调度。
(一)对中国园林代价的全面评估:“中国园林是仅次于笔墨的中国文化集中载体”
中国园林空间、陈设展示的文化承载与隐蔽其后的文化认同、追求,园主人在园林内进行的各种休闲娱乐与文化活动,一并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文化内涵。
单就某一方面而言,传统园林对单项专业的承载力低于某些当代专业博物馆,但是,就传统园林集文物、书本、字画、文玩、陈设、植物、赏石等诸多文化单项为一体的综合性而言,中国传统园林是最系统的展示中国人精雅生活办法的空间。
2013年,中国园林博物馆开放时,一并开放的临展“蕴奇藏珍——北京皇家园林藏品精粹展”,就对北京皇家园林中的120余件各种文物进行了专类展示,向公众年夜众表达了中国园林“综合性文化空间”的代价。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园林是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文化馆……是仅次于笔墨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活办法)集中展示载体。但是,学界和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高度认知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伦敦现有八大皇家公园,是由英国王室有城堡的佃猎场开放而来的公共空间,就其美学空间而言,与中国传统园林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伦敦八大皇家公园的宣扬册上写着:“谁也无法否认,如果没有八大皇家公园,伦敦将是一座毫无活气与特色的行政都邑。”
因此,笔者认为,该当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代价进行多方面的重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局限于其建筑、文物、古树的代价,进而中国园林的学科培植、中国园林的管理机构、职员组成、侧重点、开放办法、活动办法等等都须要重新研究与定位。
(二)加强对中国园林的全面深入式学科研究与培植,反对园林即是古建加园艺的学术方向
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就没有真正科学的保护与管理。
由于哲学不雅观、美学不雅观的差异,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的定性与风格迥然不同,中国园林重在仿照自然,将人居领悟于自然环境之中,不刻意改变自然环境,即便改造自然环境,改造的方向也是向仿照自然山林改造,建筑、林木、点景、沼泽分散于各独立空间之中;而欧洲园林则多以古堡霸占林地一侧,前方合以道路、规则性池塘和加以建筑的林木花卉,布局相对大略,景不雅观相对集中。
也便是说,中国园林是“园”(强调其外在的围墙范围)是独立空间内的整体审美,而欧式园林则是城堡与园艺位于林地之中,城堡、园艺是欧洲园林研究和保护的核心——这就决定了近代往后这些园林对外开放带来的管理本钱、人口承载能力与散点式中国园林完备不同。
基于欧洲传统园林特点、适应于当代城市大众须要而出身的城市公园,当代公园学的理论用于当代城市公园和欧洲传统园林保护、方案中科学合理,但与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则显得扞格难入。
但是,由于近代欧洲科技的强势,导致学界对欧洲文化,包括园林审美的盲目爱崇,学界也多以古建加园艺的组合办法看待中国园林,这种方向表示在学科培植和学术研究上,便是对中国园林古建、古树、绿化等“元素”的极度强化——近几十年来对陈设等文物的重视有所加强,进而故意无意的忽略了中国园林的“整体美学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园林研究的深入,中国园林独特的审都雅、格局架构与欧洲园林的差异正在引起学界新的关注,但是,在中国园林学科培植中,以哲学与传统文化为根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占到应该的高度和适当的比例,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七、中国园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代价是文化的自然属性和功能
文化创造代价,代价是文化自然而然的功能。
在过去相称长的韶光里,国家积贫积弱,曾经有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法,这种提法对促进地方对文化的重视、发展经济起到了相称的浸染,但其负面浸染也是不言而喻,导致对文化本身性子和代价的扭曲,也导致了对文化保护和发展方向的偏离。
现在,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大众道德重塑的任务也愈发主要,应该规复大众对文化本身性子和代价的评判与回归。
(二)园林文化与园林代价组成
《易传·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文化创造的代价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形而上的,一种是形而下可以被归天的代价。
文化形而上的代价在于,见告大众生活的意义所在、增强道德的传染力、提高审美的高度,而这些是一个社会稳定、有向心力和理性判断能力的根本;文化形而下可被归天的,包括各种技艺和技艺能够达到的高度、繁芜性,予人的冲动等等,以及以此为元素、为形象的各种新的创造。
由于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承载性和可归天性,它对大众的吸引力是其他空间、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是各城市的符号、名片,是各城市最吸引大众的终极参不雅观目的地之一。
(三)应最大程度的评估传统园林对城市的经济贡献
现在,衡量园林的经济代价紧张看两个方面:门票、其他商品发卖。实际上,园林带来的经济代价远远不止此两点。吴仲银《无锡园林 谁是谁的风景》指出:
无锡园林的园主多是贩子,贩子常日较为市侩,但无锡建园的民族成本家大多为儒商,也有其雅的一壁。由于他们所建的园林不是为自己建造的,而是为大众建造的,以是要迎合"大众之需,社会之需,随时尚变革而变革,这使得无锡近代园林能雅俗共赏。在无锡近代的民族成本家中,荣德生是个代表人物,当年的荣德生就知道,旅游奇迹可以招揽游人,促进消费,繁荣地方经济,同时也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他从前曾经做过一个估算,假定过往无锡的乘客,均匀每天有一千人,每个人消费二到三元,他们如果由于游览无锡的名胜,多逗留一天的话,那么无锡每天的经济收入就相称可不雅观了。[ 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1-09/13/content_121430.htm。]
可见,由游览园林引发的所有干系收入,包括住宿、交通、餐饮、附带消费都该当纳入到园林创造的经济核算之中。
现在,国外浩瀚公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尤其是艺术性展览——浩瀚展览是没有门票收入的,都把带来的干系经济代价列为公园收入。
综上,中国传统园林不仅在提高国人审美、文化教化、心态诸多方面具有主要的代价,在展现城市文化高度、塑造城市文化符号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代价,在当代旅游中也扮演主要的角色,是城市终极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意义。
八、中国传统园林的未来发展方向:小众型参不雅观和深度游览
(一)中国传统园林私人审美的性子决定了它不能为大众休闲供应全面做事
中国传统园林和欧洲园林、当代城市公园的差异在于,为私人建造,是“私人生活空间”,故而,其空间为特定审美而设,散点式布局,道路狭窄,各种公共举动步伐无法大量设置,无法知足当代大众游览的须要。
也便是说,传统园林的“核心代价”在于供应审美——其性子当为“自然色调哲学美学空间”、“传统时期士大夫阶层审美和生活办法展示”,而当代城市公园的核心代价在于供应休闲——其性子当为“当代社会大众减压休闲空间”。
传统园林的狭窄空间、安谧的游览环境与氛围、闲适的慢节奏、相称的文化教化等基本条件,并不适宜大规模的游览。
大量游客涌入传统园林,根本无法担保其充足的游览韶光和一定程度的游览质量。
(二)传统园林的性子决定了它终极的发展方向是小众型参不雅观和深度游览
1、小众型游览是传统园林未来运营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传统园林建造的目的是为私人审美,其建筑空间、道路、照明、休闲举动步伐诸多方面都无法知足大量游客涌入,这就迫使公园管理方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培植,也就自然而然的带来了对园林基本空间审美的毁坏,也就无法担保游客对园林美学的“真正理解”。
传统园林的性子决定了它终极的发展方向,只能是小众型参不雅观和深度游览,不管采纳预约的形式也好、限定客流的形式也好,还是提高门票的形式也好,小型化参不雅观该当是未来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
现在,苏州诸多园林、无锡寄畅园等由于客不雅观、主不雅观的缘故原由,本地人口的参不雅观量相对较小,园林保护和运营的成本相对较低,参不雅观质量也能得到一定的担保,一定程度上规复了园林私人生活空间的性子。
2、传统园林的深度游览与体验
在担保小型化参不雅观的根本上,公园现有管理的职员构成就有了可以调度的空间,安保职员和科研职员、讲解职员就可以在园林职员构成中霸占一定的比例。如此,既可以担保园林空间、藏品的安全,也可以担保游客的深度参不雅观质量。
深度参不雅观该当包括园林审美空间的参不雅观、园林承载的故事、园林生活办法的体验,如听戏、参与游戏、体验餐饮住宿等。
相对高的收费,不仅对减轻园林压力有益,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园林门票等干系方面的收入,为园林的掩护和运营供应了必要的经费支持。
作为一种高雅空间,作为小型化参不雅观的一种类型,举办小型规模、高质量的活动,是园林张罗经费的另一种可行办法,如展览、会议、婚礼、拍照、音乐会、酒会等,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九、城市与园林整体方案是传统园林保护和发展的根本
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代价、性子、功能和发展方向,中国传统园林的保护与利用,须要在城市整体方案、园林方案两个方面做根本性的事情。
(一)城市中央区域大面积当代公园的培植
当代城市人口集中度高,大众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为之供应减压休闲空间,就成为担保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这方面,当代城市公园因具备大面积的绿地、广场、道路,数量浩瀚的座椅、垃圾箱,干系运动配套举动步伐,而具有无法比拟的上风。
但是,由于历史的缘故原由,在中国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不同地区中央地域大公园设计和培植每每有相称的缺失落,加之,认识有误,使得中国传统园林不得不承担了市民基本休闲的功能,不仅知足不了市民减压休闲的目的,还毁坏了传统园林的主体性子和文化氛围。
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现有公园、绿地空间,建造、改建、扩建不同区域中央地区大面积当代城市公园,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事情之一,也是担保传统园林回归其本体性子和代价的条件。
(二)中国传统园林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改造
中国园林讲求借景,也便是将园林外部景不雅观借入园林审美(也包括园林内部分区域外景不雅观的互借),最明显的例子便是颐和园对玉泉山玉峰塔、对全体西山大环境的借用。
实际上,借景与障景是一体的两个方面,即好的景不雅观借进来,差的景不雅观屏出去,避免园林外糟糕景不雅观对园林审美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培植,高层、个性化建筑越来越多,极大地影响了园林的整体审美。苏州、扬州对园林外部景不雅观的限定比较严格,避免了外部景不雅观对园林审美的毁坏。
面对城市当代高层建筑对园林审美的侵袭和毁坏,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如何限定、改进这一问题,就成为城市对文化名片定位和利用的主要条件之一。
(三)园林研究与园林内部整体审美的规复
由于中国传统园林木石构造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园极易受到自然条件、水火、战役的毁坏。
在保护既有景不雅观和整体审美的根本上,加深对园林原始风貌的研究,积极规复园林历史原貌,规复园林整体审美空间,是中国传统园林保护和发展的根本事情之一。
只有如此,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要表达的园林审美才有可能“完全的”展现在大众面前,园林的高端运作才可能得到更好的支持。
园林的整体审美规复,不仅包括空间类如山体、建筑等的规复,还包括屏除毁坏其风貌的当代外来植物、点景等干系元素影响。
综上,皇家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载体,表示了中国人数千年间最伟大的文化造诣,是中国传统时期追求的生活办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中国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应该”回归其代价、发挥其浸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课题,磨练着学界、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能力与决心。